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40)
2023(3882)
2022(3344)
2021(3135)
2020(2639)
2019(5993)
2018(5645)
2017(10206)
2016(6216)
2015(7329)
2014(7312)
2013(6784)
2012(6333)
2011(5720)
2010(5779)
2009(4715)
2008(4549)
2007(3881)
2006(3172)
2005(2738)
作者
(17932)
(14841)
(14717)
(14053)
(9351)
(7298)
(6841)
(5938)
(5784)
(5383)
(5117)
(5060)
(4816)
(4637)
(4599)
(4593)
(4560)
(4502)
(4425)
(4155)
(3841)
(3680)
(3659)
(3459)
(3409)
(3321)
(3218)
(3199)
(3149)
(3043)
学科
(20232)
经济(20210)
(13783)
管理(13459)
方法(10917)
(10401)
企业(10401)
数学(9906)
数学方法(9801)
中国(9303)
(6607)
理论(5210)
教育(5148)
技术(5114)
(4902)
农业(4585)
业经(4269)
教学(3807)
(3655)
环境(3405)
地方(3280)
(3134)
贸易(3134)
(3038)
(3031)
(2988)
(2766)
(2563)
学法(2557)
教学法(2557)
机构
学院(84664)
大学(82114)
研究(30816)
(30402)
经济(29637)
管理(29471)
理学(26092)
理学院(25678)
管理学(25084)
管理学院(24923)
科学(20214)
中国(19887)
(17895)
(17349)
(16487)
研究所(15428)
业大(15083)
技术(14415)
(14202)
师范(14026)
农业(13932)
中心(13348)
(12987)
职业(12890)
教育(12508)
(11999)
师范大学(11200)
北京(11135)
(11103)
财经(9987)
基金
项目(61389)
科学(49578)
研究(45377)
基金(43423)
(38978)
国家(38592)
科学基金(32485)
社会(26915)
社会科(25472)
社会科学(25466)
教育(25236)
(25226)
基金项目(23222)
(22933)
自然(21854)
自然科(21361)
自然科学(21358)
自然科学基金(20999)
编号(19806)
资助(17224)
课题(15464)
重点(15094)
成果(14498)
(14345)
(13831)
(13160)
(12320)
教育部(12281)
规划(12238)
创新(12233)
期刊
(28698)
经济(28698)
研究(21164)
教育(21046)
中国(20642)
学报(15279)
(14347)
科学(13870)
技术(13382)
职业(11370)
大学(11166)
学学(10444)
农业(9890)
管理(9532)
(8477)
技术教育(8473)
职业技术(8473)
职业技术教育(8473)
(5962)
论坛(5962)
(5531)
资源(5422)
(4951)
金融(4951)
财经(4832)
经济研究(4652)
业经(4439)
业大(4381)
科技(4242)
(4239)
共检索到1195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贞  
工学博士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人才如何在各领域实现职业流动、发展并作出贡献是值得关注的现实话题和研究问题。聚焦工学博士的职业流动,基于16位产业界就业工学博士的深度访谈与27份网络文本资料的分析,呈现工学博士从产业界回流至学术界的职业流动轨迹。根据三级编码发现,职业流动的动因受社会环境与市场力量,组织环境与制度文化,职业发展与岗位特征,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职业理想、抱负与发展诉求五个方面推拉因素的综合影响,且不同工作场域对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存在共性和差异。基于研究发现,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高校层面和博士个体层面为实现工学博士自主培养、有效流动并发挥社会效益提供思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碧英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的情况。为了便于比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类通常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描述产业结构,常用的定量计算方法是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晓芳  于江波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作用力强度进行动态分解,结果发现,时间维度上,经济效应、能源规模效应、人口效应和技术效应呈现不规则交替状态,驱动碳排放作用力排序和当年我国经济驱动产业趋同;在空间维度上,经济重心向西部方向转移过程中伴随碳排放同方向的移动,经济效应驱动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人口因素并没有向西转移的痕迹,尽管国家支持西部能源产业技术的提高,但技术因素对减排的作用依然在东部地区。最后,针对文中碳排放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效应和能源规模效应的结论,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可实现经济增长和碳减排双赢目标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树畅  曾道荣  
以1999—2008年数据为样本,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中国商品房平均价格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认为城镇投资和贷款利率是影响商品房价格的主要因素。要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发展,必须转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鼓励消费、拉动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而达到降低城镇投资增长速度,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的目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阎光才  
众多研究表明,年龄与学术活力及其表现间并不存在确定性的关联。年龄不构成一个直接的影响变量,而是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生涯展开轨迹的时间标尺。以年龄为切入点来探究影响学术人成长全程的各种内外因素及其关系内涵,对于我们检视和完善目前有关学术制度与政策、优化和激活各种学术资源配置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新生  杨正香  
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表现,实现产教关系和谐发展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演进轨迹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影响和制约因素复杂多元。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展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体现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征,彰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和谐发展的趋势,在新的历史方位系统构建高度适应生产力发展、表现形式多样、产教协同共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纪韶  王珊娜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更高质量的城镇化,其中农民工市民化目标的实现除了有赖于政府政策的推进,还在于农民工通过自身力量获取支撑其市民身份转变的职业发展。本文利用2014年最新调查数据分析了外出农民工的职业流动轨迹及职业向上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外出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经历以及该群体城市就业的职业特征总体上呈倒"U"型分布,存在逆向选择和向下流动现象。农民工城市就业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职业培训和"干中学"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是农民工获取中高端职业的重要条件,社会资本仅有助于农民工获取低端职业而对该群体从事中高端职业以及职业发展的实现并无显著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强  张震  
文章使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2~2011年数据,分析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在个体和总体层面的不同的变化轨迹,并通过分解分析揭示了死亡选择性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更易受到死亡选择性的影响而较早地离开队列,留下独立生活能力较强的老人,使得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在总体层面的下降较为缓慢;但是对存活者个体来说,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衰退快速得多。个体-总体差异具有明显的队列效应,较年长队列的独立生活能力的总体-个体变化的差异较大,而较年轻队列的差异则较小。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在总体层面的缓慢下降对正经历着快速老龄化的中国来说是利好,但在个体层面上的快速衰退对老年人及其家庭而言则是巨大挑战。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莉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具有优势作用,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在目标、主体、客体、方法与环境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文章从"工学结合"的视角,通过发挥学校与企业共同主体的主导性与协同性,调动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主动性,开拓多样性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环境的感染力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卫宏  张宇东  
文章从企业用人需求视角,采用扎根访谈方法,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概念化模型及评估指标进行开发与实证检验。数据显示,MBA职业能力素质是一个包含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两维度的位阶结构。其中,隐性素质包含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显性能力源于知识技能、人际交往和经验认知。隐性素质的相对贡献度大于显性素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运文强  吴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高职教育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等方面日益彰显出相对薄弱的一面。文章分析了高职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相对薄弱的表现,探讨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方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美云  刘少雪  
本文以T大学建筑学学科2005年前获得博士学位者为研究对象,从学术性研究课题、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等方面对其职业贡献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就其主修专业、获得学位时间、职称、就业部门与职业贡献之间的关系分别做了简要分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清  
文章通过考察人的生理和心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探讨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素质的本质、内容和构成,认为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能力的潜在内容,优良的素质是使人保持一颗始终活跃、强健和充满创造性的心灵。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恒  魏修建  杜勤  
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内部因素的驱动。文章基于时间与空间视角,应用LMDI指数分解法对劳动力投入的驱动效应进行考察,进而识别"一带一路"物流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动态轨迹演变。研究发现:劳动效率是两大区域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且两区域物流业发展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劳动效率的差距。此外,"丝路经济带"依靠劳动力规模扩张并不能有效驱动物流业发展,但改善劳动力地区结构可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而"21世纪海路"劳动力规模扩张、劳动力地区结构改善均可驱动物流业发展。因此,制定差异化的劳动力规模扩张政策、优化劳动力地区结构、提升劳动效率是促进"一带一路"物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阳  余超  张密芳  胡曼  
以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以2002年100块样地调查数据、免费开放的2001—2010年Landsat时间系列堆栈(LTSS)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分别采用原始波段、辐射校正、光谱指数+地形因子3种策略建立2002年风景林生物量K最邻近算法估测模型。在精度验证基础上,分森林公园综合整治前(2001—2004年)、综合整治中(2005—2007年)、综合整治后(2008—2010年)3个时段,对研究区域2001—2010年的风景林生物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时间轨迹分析。研究表明:1)在3种KNN建模策略当中,光谱指数+地形因子的综合策略相关系数最高,标准误差、平均相对误差最低,预测精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