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13)
- 2023(17253)
- 2022(14586)
- 2021(13682)
- 2020(11294)
- 2019(26084)
- 2018(25834)
- 2017(48797)
- 2016(26621)
- 2015(30143)
- 2014(30482)
- 2013(29893)
- 2012(28257)
- 2011(25601)
- 2010(25761)
- 2009(23580)
- 2008(23559)
- 2007(21254)
- 2006(18520)
- 2005(16757)
- 学科
- 济(116338)
- 经济(116213)
- 管理(73525)
- 业(73032)
- 企(57227)
- 企业(57227)
- 方法(49163)
- 数学(43056)
- 数学方法(42477)
- 农(36286)
- 中国(32869)
- 地方(30284)
- 财(30175)
- 业经(26719)
- 农业(24850)
- 学(23674)
- 制(21362)
- 贸(20171)
- 贸易(20157)
- 易(19455)
- 银(18810)
- 融(18799)
- 金融(18795)
- 银行(18766)
- 务(18213)
- 财务(18143)
- 财务管理(18092)
- 行(17979)
- 理论(17721)
- 环境(17696)
- 机构
- 学院(384375)
- 大学(381553)
- 济(155996)
- 经济(152600)
- 管理(144047)
- 研究(131320)
- 理学(123191)
- 理学院(121715)
- 管理学(119339)
- 管理学院(118619)
- 中国(100287)
- 科学(82093)
- 京(81296)
- 财(73282)
- 农(68838)
- 所(67497)
- 中心(61939)
- 江(61323)
- 研究所(61087)
- 业大(58025)
- 财经(57395)
- 农业(53535)
- 范(52923)
- 师范(52359)
- 经(51964)
- 北京(50893)
- 州(48446)
- 经济学(48160)
- 院(47263)
- 省(43878)
- 基金
- 项目(254366)
- 科学(199373)
- 研究(185513)
- 基金(182457)
- 家(159198)
- 国家(157789)
- 科学基金(134978)
- 社会(116811)
- 社会科(110498)
- 社会科学(110468)
- 省(102480)
- 基金项目(96436)
- 自然(87033)
- 教育(86211)
- 自然科(84996)
- 自然科学(84967)
- 划(84868)
- 自然科学基金(83422)
- 编号(75642)
- 资助(75158)
- 成果(61708)
- 发(58515)
- 重点(57864)
- 部(55820)
- 课题(53460)
- 创(52587)
- 创新(49132)
- 科研(48931)
- 国家社会(47951)
- 教育部(47548)
- 期刊
- 济(177270)
- 经济(177270)
- 研究(112270)
- 中国(80388)
- 农(64330)
- 学报(61866)
- 财(57904)
- 科学(56303)
- 管理(52150)
- 大学(47043)
- 教育(44585)
- 学学(44237)
- 农业(43798)
- 融(38194)
- 金融(38194)
- 技术(35458)
- 业经(30829)
- 财经(28187)
- 经济研究(27445)
- 经(24206)
- 问题(23476)
- 业(22827)
- 版(19598)
- 图书(19206)
- 统计(19165)
- 技术经济(19008)
- 资源(18198)
- 贸(17914)
- 商业(17468)
- 理论(17414)
共检索到5830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磊
工商资本下乡对"三农"的影响引起了广泛争论,形成了市场效率和小农理性两种具有张力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湖北省Y县的经验调查,发现工商资本下乡具有增长效应、分化效应、排斥效应和断裂效应,基层政府、工商资本主体和大户主导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排斥了普通农户参与的经济机会,给乡村政治和治理的稳定性带来了诸多风险。这些效应产生的重要根源在于基层政府在政策资源分配时具有"抓大扶强"的价值追求,工商资本主体"强势分利"的经济逻辑对普通农户具有排斥性,而资源禀赋不足的普通农户则坚守着"小农理性"的生计原则,结果便是普通农户与工商资本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的失衡。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既要利用工商资本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也要重视小农经济的内生发展,充分保护农村社会"蓄水池"的承载功能。
关键词:
资本下乡 多维效应 农民分化 小农理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敏 石涛
"家电下乡"是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湖北省应城市6个乡镇17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就农户对"家电下乡"产品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户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因素很多,其中,农户家庭总收入、消费支出倾向以及对"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评价对农户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意愿有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对其负向影响;户主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农户家庭总人口等因素对农户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意愿影响不显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小
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由下乡资本推动的土地规模流转。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下乡资本面对复杂的乡村社会权力结构时,仍需要通过策略性的行为,即吸纳乡村社会的非正式权威——乡村混混,以获得地方社会的保护和支持,并运用村级组织的力量,借助国家话语,通过规范的程序性操作,获得充满"合法性"外衣流转的土地。在具体的土地流转工作中,在后台操控的资本借用处于前台拥有社会信任和村庄权威的村干部的操作,顺利获得土地的同时,还"雇佣"村级组织为其承担雇工管理、租金发放等工作,使得村级组织成为其"代理人"。后果是农民被动地处于博弈场域的不平等地位,农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受损。同时,资本的"代理人"角色也增加了村级组织的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群
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则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途经。长阳县都镇湾镇乡村旅游与小城镇建设发展步入了一个健康、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时期,但仍存在经济实力较弱、优势资源未被合理开发、乡村旅游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发展不够深入等一系列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特提出长阳县都镇湾镇发展乡村旅游和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小城镇建设 湖北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西晓楠
纳税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银税互动”机制下,税务部门创造性地将纳税信用转化为企业信用资产,通过银、税、企三方信息共享,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普惠金融放贷难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湖北省税务局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银税互动”调查研究,发现“银税互动”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日益凸显,但实践中仍存在工作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共享信息范围有待规范、信息共享方式有待优化、信贷供给产品有待创新、宣传推广有待深化等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从规范工作机制、优化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应用、拓展服务供给和深化宣传解读等方面提出深化和规范“银税互动”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幸丽君 杜赛南 孙桂英 陈全
本研究基于百度迁徙、百度指数、银行及物流企业等多元流数据,构建多维城市联系强度矩阵,从网络节点、层级及核心-边缘结构三方面综合测度多维流视角下的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关联性,并选取企业发展、交通可达、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五类影响因素构建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探析多维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不同要素作用下的城市网络中各节点层级分化明显,武汉均处于独立核心地位,天门、潜江、仙桃及神农架林区等均处于较低层级,且不同联系网络的整体联系密度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综合流>人流;②资金网络和其他网络之间关联性均较强,其中与物流网络在核心边缘城市的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共性,而信息网络和人流网络的关联度较小;③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是多维网络产生共性的主要原因;交通可达、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最显著,社会服务因素影响相对最弱。最后基于本研究结论,为湖北省域空间规划的重点方向提出了若干探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丹 刘睿彬
扶贫成效的精准评价是开展扶贫后续工作的重要保障。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文章以湖北省及各大连片特困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利用A-F模型,对多维贫困状况进行测度和分解,进而分析和评价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研究表明,湖北省精准扶贫工作总体上取得一定成果,特别是在提高住房环境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增加收入、加强教育、保障养老、促进产业升级、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各大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成效则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成效评价 多维贫困测度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雷万鹏 张婧梅 文璠
基于对湖北省Y县9所农村公办幼儿园的财务分析,本文探讨了农村学前教育投入的底线标准和经费保障问题。研究发现:公用经费短缺、教师编制匮乏、教师收入低及园舍建设滞后是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确保农村幼儿园经费投入达到底线标准,在安全、运转、编制、工资等方面破解幼儿园发展瓶颈,是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重大战略抉择。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辉 李录堂 黎东升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42个自然村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村人力资本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农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不高;学校教育和劳工迁移作用大,已基本得到农民的认可;农民接受培训的需求较大,但无人“埋单”;农民医疗保健投入严重不足。笔者认为政府应承担起主要的责任,重视并切实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和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关键词:
农村经济 人力资本 调查分析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郭锐
为解决中小企业、"三农"融资难问题,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组织投入农村金融市场,给民间金融带来了曙光。但在其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资金来源、风险控制与成本等问题,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湖北省的实证分析为基础,认为我国应尽快完善法律制度建设,解决制约小额贷款公司稳健发展的制度缺陷;明确监管主体,完善小额信贷监管体系;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比例,放宽控股约束;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建设,强化内部风险控制。
关键词:
小额贷款公司 风险控制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帆 臧凯波 厚莉芳
自2008年以来,湖北省猪肉价格呈现出大幅波动的趋势。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既不利于养殖户收入的稳定增加,带来较大的养殖风险,同时也不利于市场的稳定供应,给居民的消费带来负面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供给因素的推动,也有需求因素的拉动,同时还有投机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湖北省2008-2013年猪肉价格的变动因素,试图发现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趋势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俊杰 游京颖
以政策评估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对湖北省103个样本县市区进行摸底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数据中13项统计指标降维为制度评价、征地任务、个人缴费与集体补助、补贴与补偿、养老待遇5个公因子,对湖北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测评。结果发现,《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指导意见》贯彻执行后,进一步维护了被征地农民权益,规范并统一了全省标准,但仍需强调主体责任问题。因此,提出进一步突出政府责任主体、细化对接新老制度,以及优化经办流程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被征地农民 养老保险 实施效果 制度测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利国 王占岐 李冰清
论文通过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将土地整治碳效应分为短期碳效应及长期碳效应,其中短期碳效应分为工程施工碳效应及地类转换碳效应,长期碳效应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和农业耕作活动碳效应。以湖北省14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生态系统类型法等进行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并计算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达到碳平衡所需的时间,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地貌类型及工程类型区的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及其构成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是土地整治项目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各项目碳排放总量为4 602.00~22760.81 t,单位面积碳排放为5.18~19.62 t/hm2;地类转换既有碳汇效应,又有碳排放效应;土地整治后,各项目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加了412.27~2 794.91 t/a;耕作活动碳排放也较整治前有所增加,增加强度从8.11 t/a至463.76 t/a不等。整治工作后各项目达到碳平衡的时间最少需要2.68 a,最多需要36.66 a。对比分析表明,地形地貌、工程类型虽不是土地整治各类碳效应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却间接地在工程施工难易程度、排灌条件、耕地产能等多方面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碳效应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
碳效应 土地整治 核算 碳平衡 湖北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其志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的试验和观察,并结合湖北省三化螟实际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和为害程度主要受到年度间的气候、栽培制度、品种、越冬作物、防治水平等因子的综合影响。因子间(在生物学上)相协调时,可造成三化螟大发生和严重为害;因子间不相协调时,则维持在一般水平或轻度发生;当因子间作用特别突出时,就会成为当年三化螟种群数量上升或下降的主导因子。掌握这些主要因子年度间的变化,对做好三化螟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三化螟,种群数量,主导因子,防治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天洁 徐秋寅 祝采朋
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中,中国乡村社会的社会资源配置逻辑发生了巨大转变,蓝图式的规划编制在实施中面临诸多难题。基于文献梳理,指出良好的乡村治理依赖于丰富的社会资本,而乡村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当前制约乡村建设的重要障碍,乡村建设与社会资本重构之间应相辅相成;并提出以行动规划为手段,增进信任、形成规范、搭建网络,以此推动乡村地区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选取堰河村实践为案例,总结其行动规划分三阶段,即整治家园环境、培育生态产业、重塑地方认同;采用了研讨、培训、众劳众筹等方式嵌入地方性知识、培养集体精神,促进了当地社会资本的产生。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乡村规划中专业规划者应与规划对象形成双向学习,保障村委的编制主体地位,并提高治理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