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32)
- 2023(14749)
- 2022(12557)
- 2021(11352)
- 2020(9715)
- 2019(21926)
- 2018(21734)
- 2017(42265)
- 2016(22832)
- 2015(25629)
- 2014(25484)
- 2013(25236)
- 2012(23438)
- 2011(21383)
- 2010(21830)
- 2009(20915)
- 2008(20473)
- 2007(18861)
- 2006(17021)
- 2005(15530)
- 学科
- 济(113172)
- 经济(113055)
- 业(67809)
- 管理(64708)
- 农(48496)
- 企(46368)
- 企业(46368)
- 方法(40432)
- 数学(35814)
- 数学方法(35520)
- 农业(31909)
- 中国(27270)
- 业经(25931)
- 财(25653)
- 地方(24874)
- 制(24135)
- 学(19853)
- 贸(17989)
- 贸易(17980)
- 易(17444)
- 体(17002)
- 银(16756)
- 银行(16724)
- 行(16008)
- 融(15821)
- 金融(15817)
- 环境(15192)
- 务(14478)
- 财务(14438)
- 发(14433)
- 机构
- 学院(334201)
- 大学(329654)
- 济(150543)
- 经济(147565)
- 管理(125601)
- 研究(114681)
- 理学(107371)
- 理学院(106266)
- 管理学(104575)
- 管理学院(103960)
- 中国(89468)
- 农(69300)
- 财(68283)
- 京(67866)
- 科学(66911)
- 所(58500)
- 中心(53758)
- 农业(53407)
- 财经(53331)
- 江(52486)
- 研究所(52360)
- 业大(51580)
- 经(48151)
- 经济学(47043)
- 北京(42257)
- 经济学院(42140)
- 范(41821)
- 师范(41452)
- 州(40571)
- 院(39641)
- 基金
- 项目(213262)
- 科学(167942)
- 研究(159613)
- 基金(154538)
- 家(133052)
- 国家(131890)
- 科学基金(112904)
- 社会(103781)
- 社会科(98078)
- 社会科学(98049)
- 省(84449)
- 基金项目(81469)
- 教育(72266)
- 自然(69419)
- 划(69196)
- 自然科(67769)
- 自然科学(67750)
- 自然科学基金(66521)
- 编号(66479)
- 资助(62316)
- 成果(54242)
- 部(48016)
- 重点(47801)
- 发(47566)
- 课题(44897)
- 创(44181)
- 制(43782)
- 国家社会(43232)
- 创新(41429)
- 教育部(41249)
- 期刊
- 济(179220)
- 经济(179220)
- 研究(101132)
- 农(70168)
- 中国(69726)
- 财(53433)
- 学报(49299)
- 农业(46864)
- 科学(46029)
- 管理(44013)
- 大学(38355)
- 学学(36623)
- 融(35901)
- 金融(35901)
- 业经(31787)
- 教育(30432)
- 技术(29021)
- 经济研究(27868)
- 财经(27222)
- 问题(23857)
- 经(23481)
- 业(23092)
- 世界(18508)
- 技术经济(18073)
- 版(17149)
- 贸(16659)
- 经济问题(16167)
- 统计(16114)
- 农村(16018)
- 村(16018)
共检索到514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英伟
集体化时期农业生产率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但至今没有统一解释。文章基于集体化时期的一种特殊制度——工分制,利用翔实丰富的生产队账册资料,从基层农户劳动的视角,详细分析了农户劳动投入与劳动质量的影响因素,并以此解释集体效率低下的原因。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秀梅 亢霞
本文首先根据理性假说理论构建了一个用于解释农户家庭劳动时间配置决策的基本理论框架 ,并导出了用于分析农户家庭劳动时间配置的经验模型。实证分析以我国内蒙古中南部农业区农户样本为基础展开。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农户家庭时间配置符合理性行为假定。
关键词:
理性行为 农业劳动时间 非农业劳动时间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凤 赵燕 邓格致
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分析视角入手,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采用中介效应模型、Log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重点考察互联网应用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结构性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农村互联网应用通过两个路径化解了“索洛悖论”,其一是直接效应,即互联网应用作为技术本身直接渗透至具体的劳动生产过程,从而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直接影响;其二是间接效应,即通过创造性破坏机制改变城乡劳动力的分布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仅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是结构性的,而且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也是结构性的,此类结构性的变化会对农业农村的禀赋结构,尤其是通过提升和改变劳动力的质量与分布对农户劳动生产率产生实质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准确识别农村部门互联网应用的作用路径及其结构性差异,对于在制度创新与政策导向上更好适应科技革命浪潮,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丹 冷利
在食品安全风险威胁下,农户“一家两制”的个体自保行为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试图从农户劳动力配置的角度对农户“一家两制”生产行为给出可能的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解决措施。基于2018年广东千村调查数据,利用广义精确匹配(CEM)方法和逆概率加权回归(IP WRA)模型,本文探讨了农户劳动力配置对“一家两制”行为的影响,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和稳健性分析。研究表明:总体上看,劳动力跨产业配置带来的挤出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加剧了农户“一家两制”行为,但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地区,农户劳动力跨产业配置显著加剧“一家两制”行为;经济发展水平偏高地区,农户劳动力跨产业配置对“一家两制”的影响不再显著。本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减缓农户“一家两制”行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建宾 姜志德
本研究在劳动负效用视角下,通过构建退耕农户决策模型研究退耕还林成果的可持续性问题。引入劳动负效用概念构建农户决策的基本模型,并通过拓展的模型分析农户的生态林管护概率、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以及家庭成员劳动就业结构与真实劳动报酬的关系。研究表明:退耕还林成果能否持续,主要取决于退耕农户参与工程的真实劳动报酬。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丽 郭世慧
使用2017年甘肃省"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农村调研数据,采用Mlogit模型研究分析家庭特征对贫困地区农户劳动力资源在务农、兼业、务工间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家庭禀赋中,丰富的社会资本与良好的人力资本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非农配置;在结构制约中,核心家庭对劳动力资源非农配置有负向影响,仅与配偶居住家庭对劳动力务工配置有负向影响,家庭结构中家庭学生数、劳动力占比对劳动力资源非农配置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务工占劳比仅对劳动力资源务工配置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人口总数、家庭赡养负担与家庭非健康人口比例对劳动力资源非农配置有负向影响。最后,针对家庭人力资本与农村社会公共保障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艺琼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不仅包括传统定义年龄段内的劳动人口,还包括年龄段外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这一重要资源的配置对农户家庭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现实界定及其特征分析,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方式对收入的影响,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多部门配置有利于收入的增长,农业部门劳动人口占比、工商业部门劳动人口占比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正向影响,而家庭部门劳动人口占比、需要照料人口占比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增收 多部门配置 劳动力资源 农户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都阳
本文利用贫困地区的农户调查资料估计了农户的农业生产函数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估算了家庭成员的影子工资率和影子收入。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市场 的不完善 ,本文以影子工资率和影子收入为基础对劳动供给函数进行了估计。本文的研 究结果表明 ,农户家庭决策与劳动供给决策是相互联系的 ,而且劳动供给具有家庭联合决 策的特征
关键词:
劳动力配置 影子工资率 贫困地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丽 魏雷
对甘肃10个样本村入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农户家庭普遍采取兼业化模式,二是个体劳动力有明显的专业化趋势。针对这一特征,建立农户家庭劳动力兼业化配置模型和个体专业化配置模型以理论解释,并通过计量实证考察了农户家庭与个体在劳动力配置决策中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目前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基于边际劳动价值、预期收入、风险和就业转移成本等因素的理性决策。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与教育投资,建立并完善农村信贷和保险市场,降低农业生产和城市部门就业风险,是加快推进家庭专业化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欢 吴方卫
虽然中国经济进入发展转型阶段,但由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长期存在,如何挖掘和充分释放农村女性劳动力所具有的"二次人口红利"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采用2005—2017年全国统计数据,利用两部门经济理论框架,对农村女性劳动要素配置扭曲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配置在农业部门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存在较大扭曲。尽管考虑无偿劳动的经济价值后扭曲程度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的增加仍呈上升趋势。若将这部分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将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消除扭曲后劳动要素重置主要通过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产生影响,并由数量效应转向依靠结构效应。本文为挖掘现有劳动力约束下的人口红利、提高劳动配置效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劳动要素配置 农村女性 经济增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林秀 霍艾米 罗斯高 黄季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永丽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农村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行为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特别是外出打工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增加了农业投资,提高了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小范围内推动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不确定性影响。因此,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必须在城乡关系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引导。
关键词:
劳动力资源 配置 农业 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涨宝 寇永丽 韦宏耀
农地对农户来说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保障资料的双重功能深深影响着农地流转,当下农村日益加深的农户兼业化程度是否会重塑二者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利用五省市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劳动力配置自由度和农地保障功能可替代预期对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二者对不同兼业水平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越愿意转出农地;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自由度越低、农地保障功能可替代预期越好,农户转出农地的意愿越强烈。低兼业程度农户比高兼业程度农户转出农地的意愿更易受到家庭劳动力配置自由度和农地保障功能可替代预期的影响。可见,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既考虑了眼前的经济收入,又照顾了长远的经济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馨睿
本文基于近十年山西省农户的收入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于山西省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劳动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非农收入有显著影响,而退耕还林的补贴对农民总收入没有显著影响,为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推进农村脱贫攻坚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素芳
商品的价值规律是调节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客观机制 ,坚持市场化改革 ,就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深化市场化改革 ,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各市场主体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和自由平等、充分竞争的市场交换秩序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切实以服务于市场主体和从宏观上协调社会经济运行为出发点转换职能 ,为价值规律的客观调节创造完善的市场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