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36)
2023(5308)
2022(4419)
2021(4236)
2020(3467)
2019(7705)
2018(7740)
2017(13434)
2016(7706)
2015(8902)
2014(9140)
2013(8676)
2012(8203)
2011(7487)
2010(7593)
2009(6949)
2008(6753)
2007(6438)
2006(5650)
2005(5206)
作者
(24390)
(20262)
(19915)
(19224)
(12673)
(9439)
(9115)
(8019)
(7917)
(7220)
(6929)
(6865)
(6685)
(6574)
(6366)
(6056)
(6041)
(6035)
(5802)
(5660)
(5078)
(5025)
(4946)
(4688)
(4688)
(4544)
(4516)
(4397)
(4218)
(4151)
学科
(25531)
经济(25476)
管理(24644)
(19693)
(16395)
企业(16395)
中国(9280)
(9166)
方法(9104)
(8465)
(8015)
业经(7270)
(7225)
理论(6732)
地方(6608)
数学(6553)
(6540)
数学方法(6475)
(6097)
银行(6073)
(6055)
金融(6048)
(5942)
农业(5827)
教育(5595)
人事(5195)
人事管理(5195)
(5141)
(5093)
(5014)
机构
学院(108361)
大学(108271)
管理(40309)
研究(39309)
(38322)
经济(37267)
理学(34445)
理学院(33882)
管理学(33017)
管理学院(32810)
中国(31363)
科学(26254)
(24666)
(23768)
(20656)
研究所(18865)
(18819)
中心(18804)
农业(18800)
业大(18606)
(18574)
(15610)
北京(15375)
师范(15350)
(14505)
技术(14452)
(14405)
(14322)
财经(13761)
(12483)
基金
项目(73741)
科学(57808)
研究(53023)
基金(52174)
(46865)
国家(46426)
科学基金(39066)
社会(32350)
社会科(30343)
社会科学(30337)
(30025)
基金项目(27724)
自然(25925)
自然科(25384)
自然科学(25374)
(25294)
教育(24997)
自然科学基金(24894)
编号(21820)
资助(20658)
成果(18370)
重点(16964)
课题(16280)
(15633)
(15630)
(15385)
创新(14267)
计划(13919)
科研(13691)
大学(13185)
期刊
(47440)
经济(47440)
研究(31603)
中国(31288)
(22199)
学报(21755)
科学(18654)
教育(17986)
管理(17480)
大学(16200)
学学(15059)
农业(14829)
(14642)
(10603)
金融(10603)
技术(10213)
业经(9084)
(8019)
经济研究(7060)
图书(7007)
财经(6951)
(6355)
科技(6236)
问题(6109)
业大(6103)
(6090)
(5578)
论坛(5578)
职业(5549)
农业大学(5190)
共检索到176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倪昌红  叶仁荪  黄顺春  夏军  
通过对企业组织中工作群体感受到的组织支持与群体离职意愿关系进行的研究,认为工作群体感受到的组织支持会增强工作群体的整体心理安全感,继而降低工作群体的离职意愿,群体组织支持感也可以直接降低群体的离职意愿,即群体心理安全感在群体组织支持感与群体离职意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且,群体组织支持感也增强了群体凝聚力,进而降低群体离职意愿,但群体凝聚力在群体组织支持感与群体离职意愿间的中介作用没有得到证实。研究还表明,群体心理安全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尽管个体离职意愿是个体离职行为的前导变量,本研究将这一理论移植到群体离职层面后发现群体离职意愿与群体离职行为间的正向关系并不显著,这说明,群体离职行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叶仁荪  倪昌红  廖列法  
本研究以工作群体为研究情境,研究了工作群体对管理层的信任(领导信任)与群体离职意愿的关系,结果表明,领导信任负向影响工作群体的离职意愿。而且,领导信任也通过提升群体的心理安全感间接降低群体离职意愿。研究还表明,工作群体的互动特点是影响群体心理安全感与其离职意愿间关系的调节变量:群体内成员间的离职情绪传染越强,则心理安全感对离职意愿的负向影响也越强;群体的不确定性规避特质越强,心理安全感对离职意愿的负向影响越弱。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董甜甜  陈维政  陈玉玲  
组织变革是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旨在探讨群体工作不安全感对组织变革与变革成效之间的影响机制。基于685名员工为调查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变革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群体工作不安全感对组织变革成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组织变革通过正向影响员工绩效自我效能间接正向影响组织绩效,群体工作不安全感调节组织变革与员工绩效自我效能的关系;变革型领导在群体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绩效自我效能的关系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在组织变革的维度中,管理改进显著正向影响员工绩效自我效能,显著负向影响群体工作不安全感;裁员重组负向影响员工绩效自我效能但不显著,显著正向影响群体工作不安全感;客户导向显著正向影响员工绩效自我效能,正向影响群体工作不安全感,但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企业进行组织变革,进一步提升组织绩效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敬孝  杨晓莹  连铃丽  
凝聚力作为群体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影响凝聚力的因素有人际、结构、组织和情境等多个层面。由于凝聚力在作用于个体、群体和组织时,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同时受其他因素(如群体规范等)的动态影响,因此,凝聚力作为输入变量,其产出情况极为复杂。本文在回顾了国外群体凝聚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新生  尹如海  张丽丽  
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重要手段就是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而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提升又有赖于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积极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不断加强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的积极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将激励和约束、教育和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知,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行为,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朗  
以目标顾客管理为理论基础,选取高校学生参与学生活动数量、参与活动程度、在活动中扮演角色、对活动期望值四个变量,将全体学生细分为核心成员、普通成员和边缘成员三个相互独立的群体。其次,采用"选择性专业化"方法,选取全部三个细分群体作为高校学生凝聚力的目标顾客群体,保证了目标顾客群体选择的全面性,以及学生凝聚力建设的完整性。然后,对不同目标顾客群体的差异化行为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划分高校学生凝聚力领域,分别构建凝聚力实现途径提供分析基础。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吕政宝  凌文辁  
文章采用自编的企业群体公民行为问卷,以工作小组(或团队)为单位选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对来自69个有效小组75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群体公民行为是一个四维度结构;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感是群体公民行为与个体组织公民行为及个体任务绩效的中介变量。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杨莉萍  程永佳  陈雅清  
为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态度、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感觉温度计量表、内外群体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一般健康状况量表对49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态度、内外群体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相关显著;(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外群社会支持在外群态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内群社会支持与外群社会支持在内群态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完全的序列中介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娅婷  靳小怡  杜海峰  
中国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之一,给包括不同婚姻状态下男女两性在内的社会各群体的安全感均带来不利影响,成为影响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从个人微观层次分析婚姻挤压下农村各群体的安全感现状及婚姻挤压对不同年龄和地区的农村男性安全感的影响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安全感最低,婚姻状况对个人的安全感具有显著影响,婚姻挤压对男性安全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代差异以及地区差异。提高中国农村各群体的安全感需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各群体的生存状况,统筹解决性别失衡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从国家政策与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柳士顺  凌文辁  
以37个企业部门中的501位员工为对象实施问卷调查,使用多层验证性因子分析技术对群体组织公民行为的组群特性进行了检验,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一步探讨了群体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奉献、离职意向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群体组织公民行为对员工的工作奉献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员工的离职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群体组织公民行为能够调节主管支持与工作奉献的关系,但不足以调节主管支持与离职意向的关系。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露露  潘柳燕  万鹏宇  梅洋  冯志远  杨新国  
本研究考察群体关系结构特征、学校归属感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及机制。使用问卷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347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群体关系结构特征中的群体边界可渗透性因子和群体地位稳定性因子、学校归属感与流动儿童孤独感均呈显著相关,学校归属感在群体关系结构特征与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冯利伟  潘建伟  
员工心理安全感指员工在工作情境中的一种内在自我感知,但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外显行为。较高的心理安全感水平可促使员工更乐于积极合作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员工敬业程度与承诺水平等。员工心理安全感水平会直接或间接反映到个体工作绩效上,进而影响组织整体绩效。文章基于任务绩效、周边绩效两个维度,引入组织支持感这一中介变量,对工作场所中员工个体心理安全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员工心理安全感对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对周边绩效的影响大于对任务绩效的影响;组织支持感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心理安全感通过影响组织支持感而对任务绩效、周边绩效产生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雷宏振  贾昱  
从群体离职的视角研究了离职型知识流失及其层级划分,以及对群体离职产生的不同层级组织知识流失影响及其内因做了阐述。在分析了群体离职型知识流失风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不同类型知识流失的控制措施。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吴兰岸  
学习者群体内聚力是影响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型组织存在、学习绩效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开放的学习与科研共同体"中的学习者进行"关系支持"的实验,研究了学习型社会中关系支持与群体内聚力之间的关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立  
以110名企业农民工为样本,采用心理学的内隐态度研究范式,考察农民工群体身份认同、自我认同、群体偏好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农民工对市民群体所持态度相对更积极(内隐外群体偏好),更倾向于认同自己作为"农民工"这一群体身份(内隐内群体身份认同),并对自身持有积极的认同(内隐自我认同);(2)较低的内群体身份认同与较高的外群体偏好相联系;(3)自我认同在农民工群体身份认同与群体偏好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对"农民工"这一身份的认同度越低,其自我认同也越积极,对市民群体的偏好程度也越强;(4)新生代农民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