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76)
2023(14931)
2022(12757)
2021(11783)
2020(10263)
2019(23269)
2018(22758)
2017(43190)
2016(24217)
2015(27264)
2014(27278)
2013(26520)
2012(24538)
2011(22117)
2010(21893)
2009(19968)
2008(19577)
2007(17213)
2006(14358)
2005(12447)
作者
(71238)
(59701)
(59620)
(56388)
(37813)
(29101)
(26993)
(23501)
(22676)
(21096)
(20182)
(20102)
(18972)
(18669)
(18650)
(18634)
(18557)
(17716)
(17270)
(17228)
(14978)
(14805)
(14446)
(13545)
(13460)
(13327)
(13313)
(13252)
(12176)
(12019)
学科
(96864)
经济(96757)
管理(69131)
(65928)
(54714)
企业(54714)
方法(53408)
数学(48330)
数学方法(47658)
(25940)
中国(25665)
(24422)
(20671)
业经(19238)
(18435)
贸易(18426)
(17906)
地方(17473)
(17185)
财务(17134)
财务管理(17091)
农业(16367)
企业财务(16230)
(15900)
技术(15757)
理论(15510)
(13809)
环境(13780)
(13225)
银行(13163)
机构
学院(341562)
大学(340589)
(133693)
管理(132523)
经济(131013)
理学(116554)
理学院(115261)
管理学(112766)
管理学院(112173)
研究(110346)
中国(80520)
科学(72037)
(70033)
(64661)
(59859)
业大(57585)
(56780)
研究所(52371)
中心(52241)
农业(51608)
(50768)
财经(49005)
(44732)
(43535)
师范(42920)
北京(42838)
经济学(41298)
技术(40225)
(39905)
(39800)
基金
项目(241974)
科学(190444)
基金(176646)
研究(167348)
(157180)
国家(155912)
科学基金(133496)
社会(105393)
社会科(99979)
社会科学(99949)
(96157)
基金项目(93619)
自然(91153)
自然科(89184)
自然科学(89155)
自然科学基金(87599)
(82214)
教育(81291)
资助(73618)
编号(66538)
重点(55514)
(53613)
成果(51230)
(50606)
(50404)
科研(48118)
创新(47087)
课题(47008)
计划(46989)
教育部(45801)
期刊
(130972)
经济(130972)
研究(86216)
学报(62575)
中国(62564)
(55527)
科学(53786)
(47237)
大学(46226)
管理(45966)
学学(44045)
教育(37891)
农业(37356)
技术(34688)
(26052)
金融(26052)
财经(23953)
经济研究(21968)
业经(21684)
(20732)
(20442)
统计(19523)
(17973)
(17825)
问题(17817)
技术经济(16882)
业大(16375)
科技(16189)
决策(16162)
职业(15430)
共检索到477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伟炯  
本文对以往研究中关于工作时间的同质性假设提出质疑,从付出异质性和回报异质性的新视角出发,研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本文首先构建工作时间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模型,认为工作时间过短会损害职业幸福感,当超过一定水平,工作时间对职业幸福感的好处不再增加甚至有害,适度工作则会使职业幸福感最大化。本文强调工作时间具有付出异质性和回报异质性:一是不同职业的劳动者付出相同时间所付出的体力、脑力和情绪负荷存在质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健康损耗过程;二是即使付出相同,获得的收入回报却有差异,导致付出—回报失衡,最终使得不同劳动者付出等量时间却形成不同的职业幸福感。通过对农民、产业工人和公务员三种...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闫佳祺  彭翠  姚柱  彭坚  
大多数研究关注如何让员工更有效的"忙",本研究则更多关注员工"闲"的价值。基于节奏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探讨了空闲工作时间、工作惬意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工作疲劳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140份员工自我报告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空闲工作时间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工作惬意感受;第二,工作惬意中介空闲工作时间和员工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即空闲工作时间通过工作惬意正向影响员工幸福感;第三,工作疲劳调节工作惬意与工作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当员工感到疲劳度较高时,工作惬意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越强;第四,工作疲劳正向调节工作惬意在空闲工作时间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当员工感到疲劳度较高,工作惬意的中介效应越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冯一丹  李爱梅  颜亮  王笑天  
基于激活理论和基本心理需求理论,本研究从工作领域内的时间压力出发,探讨工作时间压力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以广州地区企业员工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工作时间压力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存在倒U型曲线作用,即存在最佳工作时间压力水平,此时个体主观幸福感达到最高值,低于或者高于最佳工作时间压力水平,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都远离最佳主观幸福感水平;(2)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工作时间压力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倒U型曲线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冯一丹  李爱梅  颜亮  王笑天  
基于激活理论和基本心理需求理论,本研究从工作领域内的时间压力出发,探讨工作时间压力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以广州地区企业员工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工作时间压力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存在倒U型曲线作用,即存在最佳工作时间压力水平,此时个体主观幸福感达到最高值,低于或者高于最佳工作时间压力水平,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都远离最佳主观幸福感水平;(2)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工作时间压力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倒U型曲线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潘清泉  韦慧民  
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作为一种典型的工作对非工作的边界跨越行为,可能引发的个体反应并不确定。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本研究检验了来自领导的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的双刃剑模型,包括工作幸福感的提升路径和削弱路径。基于449份员工调查问卷的实证结果表明,来自领导的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一方面可能通过激发员工的被信任感而实现员工工作幸福感的提升,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引发员工的角色超载导致员工工作幸福感的下降。另外,员工的工作身份可能强化来自领导的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经由被信任感影响工作幸福感的提升路径,而缓冲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借由角色超载影响工作幸福感的削弱路径,即工作身份越强,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越能通过提高被信任感而促进工作幸福感的提升,而工作身份越弱,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越能通过提高角色超载而导致工作幸福感的降低。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的影响效应,同时也对企业的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管理实践有所启迪。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潘清泉  韦慧民  
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作为一种典型的工作对非工作的边界跨越行为,可能引发的个体反应并不确定。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本研究检验了来自领导的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的双刃剑模型,包括工作幸福感的提升路径和削弱路径。基于449份员工调查问卷的实证结果表明,来自领导的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一方面可能通过激发员工的被信任感而实现员工工作幸福感的提升,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引发员工的角色超载导致员工工作幸福感的下降。另外,员工的工作身份可能强化来自领导的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经由被信任感影响工作幸福感的提升路径,而缓冲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借由角色超载影响工作幸福感的削弱路径,即工作身份越强,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越能通过提高被信任感而促进工作幸福感的提升,而工作身份越弱,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越能通过提高角色超载而导致工作幸福感的降低。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的影响效应,同时也对企业的非工作时间工作电子通讯管理实践有所启迪。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福芝  陈建伟  
本文以18~44岁的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CGSS2015)的数据,分析了青年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构造了包含个人特征、经济状况等7个模块,性别、年龄等27个因素的青年幸福感影响因素体系。为保证变量选择的客观性,尽可能地减小误差,运用弹性网络方法进行变量选择,从初步构建的影响因素体系中筛选变量,然后构建Orderlogit回归模型进行系数估计和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7个模块中均有变量被筛选出来,除政府工作满意度外,其余模块均有变量会对青年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在根据性别、户口类型、年龄和婚姻状态为分组依据进行的分组研究中,发现不同个体特征下的青年幸福感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别。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军成  凌文辁  
在当代快节奏的职场生活中,时间压力几乎是所有员工都有可能面对的问题。它可能对员工造成负面的影响,也可能为员工带来积极的价值。笔者以260名企业正式员工为研究样本,对挑战型时间压力与阻碍型时间压力分别和交互地影响员工职业幸福感的关系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挑战型时间压力正向影响职业胜任感、职业抱负感和职业认可感;阻碍型时间压力负向影响职业抱负感和职业认可感,但对职业胜任感并无显著影响;同时考虑两类时间压力时,员工在高挑战型时间压力-低阻碍型时间压力时的职业胜任感、职业抱负感和职业认可感相对较高,而在低挑战型时间压力-高阻碍型时间压力时的职业胜任感、职业抱负感和职业认可感相对较低。因此,管理...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玉柱  金盛华  
为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状况和影响因素,使用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采用随机取样,对国内134所高校的728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特征,以及性别、年龄、职称、所在地区、收入水平、婚姻状况等因素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改善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玲  
以393名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量表法搜集数据,探讨了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职业认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直接对职业幸福感水平有着显著的消极影响,影响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工作特征与身心特征;(2)职业认同在工作压力对职业幸福感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谢超  
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0),实证分析就业质量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周工作小时、工作自由度、职业收入和保险合同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劳动合同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不过,除周工作小时普遍影响居民幸福感以外,其他因素对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从工作时间确定、劳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设四个方面提出改善和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玉梅  于晓彤  文珊珊  
劳动者既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也应是发展成果的获益者,然而很多劳动者似乎受到职业污名的困扰,徘徊在光荣与幸福的边缘。那么职业污名感真的影响劳动者幸福吗?本研究从认知一致性视角出发,探索职业污名感与工作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工作不洁感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并进而对员工工作结果的影响。通过一项对527名环卫工多源多时段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职业污名感与工作幸福感并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只有在工作不洁感较低的情况下,职业污名感才与工作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并进而影响到员工的角色内(任务绩效)和角色外(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结果。当工作不洁感较高时,职业污名感与工作幸福感没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丰富了工作不洁感和职业污名感一致性认知对员工的影响,对劳动者个体、管理者和企业都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启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求川  马梦莹  李响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本文使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这一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高学历居民和低年龄段居民中尤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在宏观层面上改善地区经济环境、提升地区GDP水平;在微观层面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宏  明瀚翔  赵阳  
本文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性收入假说,利用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问卷(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的微观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计量模型,从实证的角度重点考察永久性收入和房产财富如何影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发现,与当期收入相比,永久性收入和房产财富是居民主观幸福感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永久性收入和房产财富的相对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要大于这二者的绝对值。总体来说,永久性收入财富的幸福效应强于房产财富,但是这一结果存在城乡、性别及地区差异。这些经验发现可以为政府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生活幸福感提供了可靠的...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黄文杰  吕康银  
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延迟退休政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退休对于老年人的影响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但退休后的劳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利用2013年CHARLS调查数据,基于主观幸福感的两个层面(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考察我国强制退休政策下,退休后选择继续劳动参与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退休后继续参与劳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其在女性老年人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和闲暇均为劳动参与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因素。分群体研究发现,年龄对回归结果有着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受教育程度则显示出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这提示我们在退休政策设计时需要考虑群体异质性进行弹性化设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