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94)
- 2023(15562)
- 2022(13492)
- 2021(12659)
- 2020(10623)
- 2019(24440)
- 2018(24219)
- 2017(46045)
- 2016(25359)
- 2015(28466)
- 2014(28547)
- 2013(28391)
- 2012(25926)
- 2011(23115)
- 2010(23194)
- 2009(21717)
- 2008(21577)
- 2007(19089)
- 2006(17090)
- 2005(15500)
- 学科
- 济(98663)
- 经济(98496)
- 管理(92653)
- 业(92546)
- 企(89123)
- 企业(89123)
- 方法(44361)
- 财(34458)
- 数学(34445)
- 数学方法(34043)
- 业经(30129)
- 农(24821)
- 务(24500)
- 财务(24431)
- 财务管理(24400)
- 中国(24257)
- 制(24242)
- 企业财务(23133)
- 理论(20487)
- 技术(19760)
- 和(19702)
- 学(19536)
- 地方(18738)
- 划(18410)
- 体(17538)
- 贸(16509)
- 贸易(16493)
- 农业(16313)
- 策(16128)
- 易(16027)
- 机构
- 大学(359661)
- 学院(358309)
- 管理(146346)
- 济(139745)
- 经济(136530)
- 理学(125631)
- 理学院(124224)
- 管理学(122365)
- 管理学院(121689)
- 研究(114061)
- 中国(87596)
- 京(77296)
- 财(69817)
- 科学(69271)
- 所(56317)
- 江(55165)
- 财经(54494)
- 中心(52464)
- 农(52427)
- 业大(50934)
- 研究所(50608)
- 经(49328)
- 北京(48768)
- 范(46906)
- 师范(46501)
- 州(44073)
- 院(41863)
- 经济学(40940)
- 农业(40782)
- 财经大学(40294)
- 基金
- 项目(239366)
- 科学(189237)
- 研究(178191)
- 基金(173820)
- 家(149868)
- 国家(148539)
- 科学基金(129257)
- 社会(111912)
- 社会科(105815)
- 社会科学(105787)
- 省(93447)
- 基金项目(92894)
- 自然(84079)
- 教育(82115)
- 自然科(82105)
- 自然科学(82083)
- 自然科学基金(80635)
- 划(78412)
- 编号(73576)
- 资助(70495)
- 成果(60174)
- 重点(52818)
- 部(52760)
- 创(50908)
- 课题(50198)
- 发(49656)
- 制(47354)
- 创新(47336)
- 项目编号(46188)
- 教育部(45814)
- 期刊
- 济(161203)
- 经济(161203)
- 研究(107328)
- 中国(74753)
- 管理(59536)
- 财(58352)
- 学报(53162)
- 科学(50046)
- 农(47206)
- 教育(43668)
- 大学(40897)
- 学学(38055)
- 技术(33048)
- 农业(32047)
- 融(30536)
- 金融(30536)
- 财经(27260)
- 业经(26488)
- 经济研究(23347)
- 经(23317)
- 问题(20662)
- 图书(19561)
- 技术经济(18356)
- 业(18047)
- 理论(17821)
- 现代(17508)
- 财会(17367)
- 科技(17225)
- 会计(16432)
- 版(16212)
共检索到541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八妹
工作场所学习是一种通过参与真实生产任务,并在熟练成员直接或间接指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形式,这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已越来越被职业教育者所关注。但是怎样的工作场所学习才能够帮助促进实践者知识和技能的有效生成,通过"工业机器人企校双制技师班"的案例实践,探索出如何组织工作场所学习并加以实施的机制和方法。同时,通过案例表明,工作场所学习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瑾劼
工作场所学习(workplace learning,WPL),作为一种职业学习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流变中经历了数次蜕变。在遥远的中世纪,它表现为一种近乎于生活形态的学徒制,为人类孕育出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到了近代,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制度化教育普及的浪潮中,学校逐渐替代了工作场所,从工作中学习不再是人们掌握技艺的唯一途径,反而成为了耗时、低效人才培养模式的代名词。直至现代,在知识经济的主导下,在终身学习思潮的推动下,工作场所学习又再次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职业教育界,它演变为目前与工作世界广泛合作的各类名目繁多的工作本位学习项目(work-based learning)。它的卷土重来以及...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白滨
工作场所学习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范畴,在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都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之而来的是各领域研究者对工作场所学习的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的认识千差万别,不利于在同一话语体系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共享。本研究吸收了不同领域学者的观点,试图从认识论、知识观和学习理论的视角建立一个工作场所学习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工作场所学习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
工作场所学习 实践认识论 学习理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维华 胡国庆
工作场所学习作为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绩效提升、人才强国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工作场所学习研究主要围绕工作场所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学习策略、类型划分、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回顾、梳理、整合我国工作场所学习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关键词:
工作场所学习 学习研究 本土化 研究视角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程薇、杨现民等人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中撰文,梳理了工作场所学习内涵的演化与转变,阐释了知识生成视角下的工作场所学习,并构建了基于学习元平台的虚实结合工作场所学习环境,最后通过实证案例研究验证了学习效果。工作场所学习的内涵和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到注重个体之间的交互,再到强调组织中的学习过程,其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杨子舟 荀关玉
本研究在分析工作场所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拓展性—限制性学习框架工作场所学习的场景特征作了区分。其中,拓展性学习是组织鼓励、引导学习者不断超越现有工作范围的学习,限制性学习是组织限制学习者的学习范围以促进组织发展的学习。2011-2014年间,本研究选取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的六家制造企业,采用观察和深入访谈方法,探究新员工在公司的学习场景和学习活动。研究的企业包括大型、中型和小型公司,分属三个特点不同行业。研究发现企业存在三类拓展性学习形式,这些拓展性学习形式较好地整合了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拓展性—限制性学习框架揭示了两类不同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为我们观察和评价组织行为提供了新的工具。
关键词:
工作场所学习 双元制 实践学习 组织学习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梁亮 潘保臻 李仲秋 张雪
数字化背景下企业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社交媒体交流可见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学者围绕企业社交媒体交流可见性在工作场所的具体效用展开了实证研究,探讨了企业社交媒体交流可见性对员工建言行为、知识共享等主动行为结果的影响。然而,员工工作场所学习作为一种主动行为是否受企业社交媒体交流可见性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引入和谐式工作激情和主动性人格变量,探讨企业社交媒体交流可见性与员工工作场所学习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来自中国北方一家服务业企业的287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社交媒体交流可见性对员工工作场所学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和谐式工作激情在企业社交媒体交流可见性与员工工作场所学习之间起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正向调节企业社交媒体交流可见性与和谐式工作激情之间的关系,并且正向调节了和谐式工作激情在企业社交媒体交流可见性与员工工作场所学习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企业社交媒体交流可见性在工作场所发挥的作用,也为管理者深入理解企业社交媒体给组织带来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指导。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显锋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视角,从制度设立、情境创设、团队互动、契约管理、绩效导向、文化互融等六个方面探讨建立高职生顶岗实习期工作场所学习的机制,在此机制下,校企合作进一步加深,教师实践水平获得提升,企业师傅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高职生更加适应职场世界并促进自我发展,并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宗胜 赵源
企业内部不同人力资本员工的薪酬差别持续扩大已成为中国收入分配差别不断加剧的缩影,备受关注。构建一个引入高、低人力资本员工的理论模型,纳入外部机会,对模型中机器人应用后企业内部的薪酬差别变动进行推演,并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2—2019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内部薪酬差别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水平提升会显著扩大企业内部高、低人力资本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别,在利用Bartik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干扰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通过增加高人力资本员工的外部机会,并同时挤占低人力资本员工的外部机会,使得二者间薪酬差别不断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对高、低人力资本员工生产率的非对称冲击同样加剧了二者的薪酬差别。异质性分析表明,非国有企业、出口贸易类企业内部薪酬差别的扩大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在“机器换人”背景下,应通过完善企业内部薪酬合约设计、匹配个性化职业技能培训,进而增加低人力资本员工的外部机会,缓解企业内部薪酬差别进一步拉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倪静洁 郭檬楠
本文采用2012—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数据和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借助巴蒂克工具变量思想,实证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高素质员工雇佣规模、企业信息透明度和管理层代理成本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过程中发挥着多重中介效应;相对于国有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对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作用更明显,且地区市场化水平与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方面具有替代效应。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侯德帅 熊健 杜松桦
作为新经济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不仅能够在宏观层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也能够在微观层面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对企业韧性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智能制造显著提升了企业韧性,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可通过加强资源掌控、提升营运效率及改善协同治理等路径得以实现。另外,人力资源配置、战略定位选择、外部政策环境及产业属性等因素会对上述促进作用产生差异化影响。进一步地,智能制造强化企业韧性后会带动创新效率提升,并实现降本减负。本文的研究为国家提振实体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智能制造 企业韧性 工业机器人 协同治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绍俭 殷永昆 毛慧
本文以2006—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新企业进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新进入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企业进入率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通过构建Bartik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改变关键变量的度量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在作用机制方面,一是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高的地区,其真实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可以促进新企业进入规模的提升;二是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可以吸引企业进入。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国有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对非国有企业进入的影响更大;相较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机器人应用对新企业进入的作用更强;机器人应用对新企业进入的影响随着进入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
关键词:
机器人 企业进入 劳动力成本 生产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范冬梅 李莹
在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如何运用新技术来破解传统制造业出口所面临的“低加成率陷阱”,是促进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200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与世界工业机器人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探索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出口企业加成率的影响,以及内在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出口企业加成率有显著提升作用,在调整样本选择性偏误、处理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型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工业机器人应用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出口产品价格、降低劳动力成本来提升出口企业加成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提升了大部分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加成率,尤其是对处于高老龄化程度区域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企业、非国有出口企业及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出口企业加成率的提升幅度更大。因此,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与应用,降低工业机器人应用成本,并针对不同产业与所有制企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精准支持的政策,对提升中国制造出口转型升级、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朱喜安 王颖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学瑶 吴俊杰
工作场所学习是低技能工人促进其职业技能提升及职业行动能力发展的一种适应活动,是主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正式的制度化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类。工作场所的非正式学习对低技能工人技能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基于与同事交流形式的学习、工作场所的自主学习、质量圈三种学习形式对低技能工人技能提升作用明显。促进低技能工人职业技能提升,应重构对低技能工人和工作场所学习的认识,厘清不同学习形态与低技能工人职业技能提升的关系,采用适切的学习形态提高低技能工人职业技能,依照系统分层、分阶段的思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