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28)
2023(7200)
2022(5990)
2021(5796)
2020(4437)
2019(9797)
2018(9707)
2017(16198)
2016(9689)
2015(10632)
2014(10291)
2013(9054)
2012(8097)
2011(7584)
2010(7916)
2009(6967)
2008(6337)
2007(5694)
2006(5208)
2005(4693)
作者
(22721)
(18742)
(18470)
(17907)
(11701)
(8929)
(8669)
(7320)
(7257)
(6594)
(6324)
(6268)
(6026)
(5861)
(5823)
(5722)
(5655)
(5600)
(5525)
(5273)
(4786)
(4736)
(4380)
(4376)
(4255)
(4172)
(4152)
(4078)
(3812)
(3704)
学科
(29178)
经济(29153)
教育(20530)
管理(19450)
中国(15078)
(13629)
地方(10457)
(10356)
企业(10356)
理论(8814)
(8381)
方法(8280)
(8070)
教学(7423)
数学(7003)
数学方法(6857)
地方经济(6762)
(6481)
业经(5991)
(5591)
发展(5476)
农业(5437)
(5354)
环境(5058)
(4954)
(4819)
政治(4816)
贸易(4809)
研究(4756)
技术(4735)
机构
大学(117190)
学院(115187)
研究(42980)
(37380)
经济(36227)
管理(35529)
理学(30337)
理学院(29784)
教育(29569)
管理学(29021)
管理学院(28769)
(28189)
师范(28071)
(26459)
中国(26350)
科学(25909)
师范大学(23071)
(20868)
(19468)
研究所(18974)
中心(18690)
技术(17552)
职业(17394)
北京(17347)
(17148)
(15990)
(15556)
(13903)
业大(13314)
财经(13144)
基金
项目(75517)
研究(64623)
科学(61473)
基金(50043)
(42399)
国家(41908)
社会(38851)
教育(37916)
社会科(36328)
社会科学(36324)
科学基金(35623)
(32163)
编号(29911)
(28723)
成果(26478)
基金项目(25432)
课题(24233)
(21476)
自然(20156)
自然科(19677)
自然科学(19673)
自然科学基金(19271)
重点(18965)
资助(18867)
(18819)
规划(18630)
项目编号(17753)
(17536)
(16742)
(16184)
期刊
教育(51698)
(45451)
经济(45451)
研究(45190)
中国(34794)
学报(14440)
技术(14038)
科学(13743)
职业(13479)
(12884)
管理(12625)
(12431)
大学(12201)
农业(9522)
学学(9351)
技术教育(8550)
职业技术(8550)
职业技术教育(8550)
业经(8200)
(7875)
论坛(7875)
经济研究(7678)
(7225)
金融(7225)
(7179)
图书(7079)
高等(6492)
财经(6070)
成人(5839)
成人教育(5839)
共检索到188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曌旻   熊华军  
优绩主义奉行优绩至上,其竞争、效率、掌控、交换等逻辑滋生了诸多隐忧,造成赢家和输家对立,加强了工作世界与高等教育的工具性联结。工作世界的工作伦理与美学又加剧了优绩主义的弥漫,进而引发高等教育的优绩主义迷失危机。在优绩主义的裹挟下,高等教育在工作世界被工具化,成为一种竞争资本,产生了“为工作而学习”“专业代表工作”等悖论,打破了让学生通过优绩获取体面满意的工作的神话,出现大学作为机会仲裁者和分类机器的异化角色与功能,凸显了大学文凭作为功能性“标识”的意义。走出迷失,首先要挣脱“工具”束缚,从原点澄明高等教育的使命;其次要辨识“优绩”桎梏,在超越优绩主义中重思高等教育和工作的意义价值;最后要摆脱“异化”窘境,促进工作世界与高等教育间的共鸣,回归追求美好生活。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薛前强  
公司法的女性主义分析揭示了公司法本体性规则、治理性规则以及裁判和实践性规则中的女性问题,倡导公司决策应考虑多元主体利益,将关爱、沟通等价值观融入信义义务规则体系,反抗公司权力对个人的压迫。在我国,公司法女性主义并非新鲜事物,从洋务运动至今,在规制理念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进步发展;在公司与企业法文本的表达技术上既有直抒胸臆,也有间接的流露。同时,女性主义与公司法的结合不仅是"历史基因"的现代延续,更是对全球范围内女性主义公司法这一趋势的能动回应。未来最有可能的出路表现在:董事性别多元主义、公司目标多元化、公司治理的软法之治、公司法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商事审判的家庭主义改革等几个方面。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目标,人们的关注焦点也逐渐转移到高等教育公平层面。与此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实现教育公平。基于此,各级政府理应坚持人文主义,在高等教育之起点、过程、结果公平方面按照需求层次理论进行积极的差别待遇,力图构建一个有效的高等教育公平分享机制,实现教育公平价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金花  
21世纪是绿色文明的新世纪,绿色文明是对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发展所形成的灰色文明的反讽和扬弃;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是为发展现代的灰色文明而建立的,是为现代工业化机器文明的发展提供人才,它对目前的人类生存危机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绿色社会是人类前进的路向,只有高等教育思想及培养模式的整体转换,在某种意义上才更能促进未来绿色文明社会的实现。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施晓光  
印度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发轫于18世纪中叶,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殖民地政府在这个时期通过建立高等教育制度,完成了印度高等教育现代化。本文采取历史文献分析方法,复现其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过程,并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阐释影响印度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力和内在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雪梅   娄方园   代欢欢  
2023年,关于元宇宙的热度开始消退,玩家开始思考如何深层次探索元宇宙,而虚拟数字人正是打开元宇宙大门的一把钥匙,是教育元宇宙的敲门砖。虚拟数字人与教育的融合发展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教育虚拟数字人目前发展尚处于萌芽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会不断遇到并突破各种瓶颈,目前国内对教育虚拟数字人的研究尚少,缺乏对其应用场景的分析与理性审思。基于此,研究聚焦在教育虚拟数字人相关概念上,首先剖析教育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场景及国内外相关案例,接着对教育虚拟数字人进行理性审视思考,同时制定防范策略,最后探讨了教育虚拟数字人的未来价值将体现在哪、又将走向何处等问题,以期为教育虚拟数字人促进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邹海燕  
后现代主义思潮广泛影响到文化、哲学、教育等领域,高等教育课程也必然受到波及。从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出发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进行思考,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试图建构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的高等教育课程观,以期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智运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应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质量。同时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高水平。高等教育质量是核心,高等教育水平是标志,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达到质量与水平的辩证统一。应建立多元质量观、内生性质量观、创新性质量观、人本质量观、精英质量观,同时要建立时代水平观、特色水平观和开放水平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林毅  于巧娥  
高等教育分流是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教育机制。目前,高等教育分流存在对普通本科教育过度依赖、与社会实践脱节、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间合作不畅等问题。对此,建立结构合理的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推广产学研结合的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建立全国范围内不同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制度等是实现高等教育分流目标的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文雯  
世界高等教育旧有格局逐渐发生变化,中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世界边缘走向中心,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关系逐渐由以美国为师变为平起平坐,各种对中美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和判断纷纷涌现。从学理上厘清我国学界在中美高等教育比较研究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如仰视心态、实用主义心态和对一手资料缺乏深入了解、对统计数据误读等,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进路,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结构、科技人才培养、学生资助体系和本科教育上的差异与特性,以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整体把握中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科学研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复杂性,进而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从借鉴走向超越提供智力支持。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宋景华  杨杰  
高等教育哲学是运用哲学的视角去审视高等教育领域相关问题,通过对高等教育哲学内在根源问题的思考,以及现代大学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能够形成高等教育哲学与现代大学教育两者之间的联系;运用高等教育哲学观点对现代大学的定位与类型的合理把握、大学使命与责任的担当、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调试等现代大学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思考,梳理出一条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思路。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涛  谢诗语  蒲明君  
在四部门发文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新农科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如何进行高等教育教学国际化改革尤为重要。为了解师生对于国际化交流,教学方式和教育体系不同视角的看法,本研究进行三个维度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存在国际化交流呈现逆流,教学方式和教育体系面临改革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通过在地国际化培养学生,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发展在线教育新常态,以此提高高校教育教学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有林  
我国高等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旨在保障全体社会阶层公平享有高等教育资源。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强化高等教育的民生改善职能,已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亟待研究的课题。这需要基于民生视角,形成注重"民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引导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健全注重"民生"的政策体系,保障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注重"民生"的校企深度合作体系,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推进注重"民生"的教学改革工作,满足各教育主体的要求。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厚丰  邢云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应"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纲要的这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戴海东  易招娣  
合理的阶层流动是社会公平、民主、自由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阶层流动和高等教育公平二者一致的价值诉求有其内在统一性。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阶层流动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可行路径包括:树立平等观念,遵循"扶弱"原则,为低层代际向上流动提供机会;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提供保障;强化和完善高等教育选择功能,促进社会阶层的竞争性流动;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关注大学生就业,促进社会阶层的公平流动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