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96)
2023(3609)
2022(2919)
2021(2525)
2020(2069)
2019(4682)
2018(4342)
2017(9034)
2016(4722)
2015(5006)
2014(4751)
2013(4784)
2012(4365)
2011(3800)
2010(3600)
2009(3295)
2008(3296)
2007(3043)
2006(2653)
2005(2433)
作者
(12473)
(10626)
(10470)
(10062)
(6641)
(4938)
(4534)
(3994)
(3898)
(3639)
(3559)
(3455)
(3391)
(3266)
(3219)
(3128)
(3125)
(3122)
(3070)
(2877)
(2550)
(2503)
(2499)
(2475)
(2393)
(2332)
(2267)
(2088)
(2031)
(2025)
学科
(24086)
经济(24061)
(16060)
管理(14176)
方法(12669)
数学(11816)
数学方法(11769)
(11498)
企业(11498)
中国(7333)
(6710)
(6492)
(5771)
劳动(5754)
农业(5054)
业经(4630)
(4281)
财务(4279)
财务管理(4279)
企业财务(4174)
(4031)
金融(4030)
(3829)
贸易(3828)
(3726)
地方(3407)
(3398)
(3368)
环境(3362)
银行(3361)
机构
大学(69594)
学院(68453)
(37262)
经济(36858)
管理(27994)
理学(25068)
理学院(24872)
管理学(24569)
管理学院(24440)
研究(21445)
(16278)
中国(16276)
财经(14015)
经济学(13785)
(13024)
(12925)
经济学院(12737)
科学(10951)
财经大学(10842)
(9752)
中心(9568)
研究所(8956)
(8825)
商学(8716)
商学院(8619)
业大(8617)
(8547)
经济管理(8179)
北京(7679)
(7592)
基金
项目(49414)
科学(41181)
基金(39764)
研究(34985)
(34320)
国家(34095)
科学基金(30582)
社会(26769)
社会科(25641)
社会科学(25639)
基金项目(21042)
自然(18829)
自然科(18507)
自然科学(18505)
自然科学基金(18190)
(17654)
资助(16360)
教育(15950)
(14841)
国家社会(12583)
编号(12146)
(11984)
教育部(11023)
人文(10762)
重点(10744)
(10424)
(10134)
创新(9766)
大学(9650)
(9564)
期刊
(34756)
经济(34756)
研究(20222)
(11943)
中国(11644)
管理(10349)
学报(9222)
科学(8910)
财经(7742)
大学(7624)
学学(7442)
(7227)
经济研究(6887)
(6778)
(6665)
金融(6665)
业经(5143)
技术(4948)
问题(4862)
农业(4855)
统计(4242)
技术经济(4016)
(3798)
(3687)
商业(3389)
世界(3386)
决策(3264)
现代(3109)
国际(3082)
理论(3074)
共检索到93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晓华  郭旭  
在中国工业化深入推进过程中,产业集聚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集聚效应来源于何种生产要素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从产业集聚的三个本质特征入手,基于地理绝对集中、专业化分工和部门间经济往来,重新构造产业集聚指数,测算了2004—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集聚和资本集聚水平,发现劳动集聚程度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资本集聚程度则逐年攀升。进一步地,按照通行的要素密集度标准将制造业分为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三种类型,对要素集聚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本集聚对三类行业的单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具有显著的影响;相反,劳动集聚仅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率存在一定作用,但在技术密集型行业...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卿诚浩  
文章采用2012年全国1 931个县的截面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非参数估计方法探究工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集聚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位数模型的回归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此外,农业机械化、区域经济水平、社会福利和教育涵盖率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效果不稳健。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卿诚浩  
文章采用2012年全国1 931个县的截面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非参数估计方法探究工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集聚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位数模型的回归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此外,农业机械化、区域经济水平、社会福利和教育涵盖率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效果不稳健。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文慧  
社会资本构成了劳动生产率的制度条件,而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中得到了肯定。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社会资本、产业集聚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结果显示,由于空间溢出的作用,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社会资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显著,但不同结构不同性质的社会资本其作用机制和作用结果也不同;控制地区和开放度等因素后发现,经济集聚对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连飞  
本文以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将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分别建立全域和局域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东北地区城市工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东北34个城市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工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工业集聚规模的依赖性较大;工业的集聚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拥挤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姚德龙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的微观机制、工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的内生性,以及邻近城市间的外部性构建了空间计量联立方程,并利用2005年数据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集聚和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截面分析。3SLS估计表明我国工业的相对集聚和劳动生产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工业集聚和生产率在相邻城市间有明显的空间粘滞性和连续性。工业集聚的多变量估计还表明我国城市就业的空间密度过高,其拥挤效应导致生产率降低。本文最后简要讨论了研究结果相关的政策含义。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刚  尹希果  潘杨  
以2000年的截面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各地区信任指数对地区工业集聚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信任指数对地区工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证实了在我国,社会资本通过加速工业集聚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也进一步表明,社会资本水平上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郭金喜  
集聚经济效应是都市型工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两者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制造业的地方化经济与技术创新程度、城市化经济等可能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受此影响,那些嵌入于大都市环境的制造业,将越来越把基于城市特有资源的城市化经济作为其外部经济的主要来源,城市政府应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创新体系的优化。此外,鉴于各行业集聚效应的差异,城市政府还应根据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分别配套相应的激励和引导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孔芳霞  何强  罗胤晨  文传浩  
文章从规模、效益、生态和创新四个维度构建工业集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2008—2018年长江上游地区33个城市的工业集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质量呈稳定上升趋势,指数值由2008年的0.147增加至2018年的0.234,其中重庆工业集聚质量指数最高,贵州工业集聚质量发展滞后;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质量空间演进特征明显,且区域差异化显著;要素禀赋、开放度和城镇化率提升对本地区工业集聚质量起到促进作用,而基础设施影响则不显著,信息化水平对本地工业集聚质量影响为负,而溢出效应为正。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跃  李婷婷  
经济集聚已成为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普遍性特征,它对中国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基于中国市域面板数据,揭示当前中国市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其次,建立比较优势战略、新经济地理、经济政策等因素与工业集聚的实证分析框架,并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中国显著优势、一般优势、潜在优势工业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2000年的错落相间到2017年的高度集中并呈现由核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扩散的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工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市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工业集聚具有多源性,比较优势战略、新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均是市域工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各影响因素存在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工业集聚易受到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兰梓睿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对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模式具有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集聚对城市群本地城市环境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工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等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以绿色创新为支撑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加强城市群工业集聚区域的环境规制和监管,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实现区域整体协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彦瑞  刘强  
发展绿色经济,提高绿色经济效率是当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本文探讨了工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理,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同时从生产函数角度出发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工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就政府干预视角下工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2004-2018年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处于波动上升的态势,且沿海和内陆地区波动趋势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但沿海高于内陆地区;从影响效应看,工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效应并非持续有效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集聚除了直接对绿色经济效率发挥促进效应,还可以通过政府干预的途径来提升绿色经济效率。因此,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需要政府动态调整相关的产业政策,避免工业过度集聚所带来的拥挤效应,以此来推动绿色发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东童童  
地区间工业集聚水平和工业所有制效率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需从多层面提高工业效率,需作细分研究。基于集聚经济理论,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工业集聚对工业体系中不同所有制效率的影响及效应分解。将所有制因素纳入Ciccone和Hall的产出密度理论模型中,推导出工业集聚与工业所有制效率的理论关系。选取中国31个省级区域2004-2013年的数据,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工业集聚水平提升能够带动工业所有制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时,二者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提高工业所有制效率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妍云  
工业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本文首先运用各省工业数据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的发展路径,从而得出了工业集聚也是我国目前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次,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工业集聚效应,认为工业集聚会促进集聚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工业产值的提高,进一步导致各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常素欣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内,通过引入政府部门构建了一个空间均衡模型,理论研究表明,公共服务支出的提高可以促进工业集聚,并且受偏好的影响存在外部性,而集聚优势则通过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扩大。通过使用1999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相关变量对工业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性影响,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市场潜能均与工业集聚呈正相关,随着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公共服务对集聚的影响是递减的,反映了低集聚地区公共服务支出不足的现状,而市场潜能对集聚的影响存在一个上升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