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97)
- 2023(19319)
- 2022(16477)
- 2021(15133)
- 2020(12479)
- 2019(28576)
- 2018(28107)
- 2017(53616)
- 2016(28966)
- 2015(32282)
- 2014(32181)
- 2013(32130)
- 2012(30105)
- 2011(27435)
- 2010(27788)
- 2009(25480)
- 2008(24786)
- 2007(21879)
- 2006(19635)
- 2005(17837)
- 学科
- 济(139257)
- 经济(139133)
- 管理(81382)
- 业(76008)
- 企(60356)
- 企业(60356)
- 方法(54561)
- 数学(47437)
- 数学方法(46993)
- 中国(37119)
- 农(35339)
- 地方(35027)
- 业经(29654)
- 学(29392)
- 财(29066)
- 贸(25602)
- 贸易(25584)
- 易(24705)
- 农业(24178)
- 环境(23319)
- 制(22185)
- 融(19601)
- 金融(19597)
- 和(19582)
- 技术(19474)
- 地方经济(19217)
- 银(18946)
- 银行(18901)
- 理论(18868)
- 行(18232)
- 机构
- 大学(419128)
- 学院(417712)
- 济(178755)
- 经济(175135)
- 管理(161252)
- 研究(150167)
- 理学(138701)
- 理学院(137081)
- 管理学(134840)
- 管理学院(134092)
- 中国(111646)
- 科学(91470)
- 京(90816)
- 财(79467)
- 所(76025)
- 研究所(69012)
- 农(68435)
- 中心(66771)
- 江(65804)
- 财经(63167)
- 业大(61174)
- 北京(57596)
- 经(57382)
- 范(56734)
- 师范(56188)
- 经济学(55190)
- 院(55186)
- 农业(53055)
- 州(50831)
- 经济学院(49613)
- 基金
- 项目(283013)
- 科学(223356)
- 研究(206483)
- 基金(205533)
- 家(179551)
- 国家(178102)
- 科学基金(152727)
- 社会(132486)
- 社会科(125770)
- 社会科学(125740)
- 省(110356)
- 基金项目(108865)
- 自然(98026)
- 自然科(95670)
- 自然科学(95651)
- 自然科学基金(93924)
- 教育(93663)
- 划(92531)
- 资助(84723)
- 编号(82432)
- 成果(66494)
- 发(64343)
- 重点(64099)
- 部(62537)
- 创(58083)
- 课题(57775)
- 国家社会(55101)
- 创新(54278)
- 教育部(53463)
- 科研(53444)
- 期刊
- 济(205034)
- 经济(205034)
- 研究(129594)
- 中国(85027)
- 学报(65475)
- 农(61832)
- 科学(60820)
- 管理(60645)
- 财(58033)
- 大学(49306)
- 学学(46423)
- 教育(45473)
- 农业(42683)
- 融(39251)
- 金融(39251)
- 技术(36697)
- 经济研究(33224)
- 业经(32593)
- 财经(31510)
- 经(27135)
- 问题(26791)
- 业(22707)
- 技术经济(21936)
- 贸(21572)
- 图书(21050)
- 资源(20351)
- 科技(19945)
- 统计(19420)
- 现代(19145)
- 理论(19094)
共检索到6381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伟军 李宜展 安敏
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在研究期间内,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2)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工业集聚度增加1%,本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6.4%,周边县域提升17.7%;(3)该区域重庆县域工业集聚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变量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针对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伟军 李宜展 安敏
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在研究期间内,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2)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工业集聚度增加1%,本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6.4%,周边县域提升17.7%;(3)该区域重庆县域工业集聚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变量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针对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刘育杰
推进雾霾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水平是中国构建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县域数据实证分析雾霾治理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重点考察地方政府行为对雾霾治理效应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雾霾治理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效应,并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生作用。雾霾治理的促进效应集中于中低发展地区、非资源型地区和中部地区。政府间策略模仿行为总体上强化了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具有东部“独立促进”、中部“模仿促进”、西部“模仿无效”的区域特征;县域间产业结构相似性并未强化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具有东部地区“独立促进”、中西部地区“模仿无效”的特征。县域资源错配恶化和锦标赛体制抑制了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贾帅帅 王泉焱 廖建萍 章杰文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集聚的支持。本文在测度各地金融集聚程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面板回归模型探究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贯彻新发展理念考察金融集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究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第一,金融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第二,金融集聚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第三,金融集聚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巩固提升金融集聚促进本地与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具有积极的政策与实践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明贵 赖一鸣 吴萍
以中国2006—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了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曲线调节效应回归模型探究了工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金融支持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工业集聚和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呈“U”型关系,随着工业集聚程度增加,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先减少后增加。金融支持显著调节了工业集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使“U”型曲线更陡峭、拐点左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更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明贵 赖一鸣 吴萍
以中国2006—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了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曲线调节效应回归模型探究了工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金融支持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工业集聚和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呈“U”型关系,随着工业集聚程度增加,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先减少后增加。金融支持显著调节了工业集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使“U”型曲线更陡峭、拐点左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更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菲菲 易萍 赵旭 胡政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二者互动协同是实现区域低碳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县市区为研究样本,基于“两化”协同机理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障碍度等模型,测算并剖析“两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识别其主要阻碍因素,为推动“两化”协同发展提供现实路径。结果表明:(1)2010—2019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2)区域“两化”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耦合协调类型从初级协调逐渐演变为中度协调;且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各县域之间逐渐趋于平衡;(3)生态产业化是制约“两化”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平瑛 施文杰
[目的]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增”,但农业经济增速放缓。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优质农产品占比不高等问题促使农业生产急需从规模增长型转向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型。探究区域农业生产的整体特征和空间相关性以及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以期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和产业链逆向融合并引导生产环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26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莫兰指数考察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选用空间计量和门槛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分析。[结果](1)各地区的农业产值具有空间相关性;(2) 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发展促进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其带动作用呈现“倒U型”关系;对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生产,不受虹吸效应影响。[结论]适度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同时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着重在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引入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增长极并引导产业创造路径依赖,利用农业的空间相关性与加工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付晨玉 秦尊文
优化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空间布局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为例,通过计算产业发展梯度系数,分析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态势,确定走廊地区适合开放转移的优势产业和需要承接转移的关联产业;通过计算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影响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制约因素,选择走廊地区适合产业承接的重点区域。研究发现,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的工业发展整体上具有“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特征,区际产业转移总体呈“由外向内”的发展态势,各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均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空间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建议各地区顺应产业梯度转移态势,根据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增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因地制宜编制产业转移承接规划,创新产业转移方式,有序引导产业转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晟婷 周晓唯 武增海
协同集聚作为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组织方式,对区域经济和生态均存在多方面影响。环保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共聚是产业协同集聚的一种细分模式,通过对比其与一般协同集聚在动因、效应和关联方式等方面异同,依据其显著的生态闭环功能和环境正外部性特征,将其命名为生态化协同集聚,并基于2013—2019年短面板数据,采用杜宾模型(SDM)考察生态化协同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生态化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总体呈现U型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沿海地区生态化协同集聚程度较高,对绿色经济效率已形成有效促进作用,而内陆地区生态化协同集聚水平较低,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表现为抑制作用;环境规制对生态化协同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可为生态化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晓燕 马维艳 何伟军 盛三化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对于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全线、全局战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0—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空间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力。结果表明:①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森林是研究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是两种变化较快的土地利用类型;②从时空演化上看,该区域在2000—2020年时间段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态调节服务始终是核心功能,气候调节的贡献率最大;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和东部边缘低的布局;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中部区域巫溪县、云阳县等九个区县为高-高聚集区,东部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及垫江县为低-低聚集区,东部夷陵区为高-低聚集区,南部黔江区、秀山县为低-高聚集区;④影响因素中,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聚合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影响在42个区县中呈现差异化表现,其中人均GDP负向影响程度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晓燕 马维艳 何伟军 盛三化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对于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全线、全局战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0—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空间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力。结果表明:①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森林是研究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是两种变化较快的土地利用类型;②从时空演化上看,该区域在2000—2020年时间段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态调节服务始终是核心功能,气候调节的贡献率最大;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和东部边缘低的布局;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中部区域巫溪县、云阳县等九个区县为高-高聚集区,东部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及垫江县为低-低聚集区,东部夷陵区为高-低聚集区,南部黔江区、秀山县为低-高聚集区;④影响因素中,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聚合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影响在42个区县中呈现差异化表现,其中人均GDP负向影响程度最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伟 陈素雪 仇泸毅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面临着水资源利用不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失衡等危机。水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特征,对促进走廊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运用TOPSIS和熵权法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系统论和供需理论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2015~201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样本考察期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承载力水平基本维持在低级水平,其中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力度最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走廊地区的水源涵养保护起到良好的带头引领作用,各区县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仍较为紧张。据此,本文提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高质治理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殷德生 吴虹仪 金桩
专利如何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之间流动,这是关系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方面。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城际专利转移数据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揭示专利要素在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流动状况及其变化,刻画长三角创新网络演化趋势和结构特征,实证检验创新网络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从以上海为绝对中心的单级结构逐步演化为"一龙头、多中心"的钻石型结构,空间网络中心性对城市创新产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我们进一步基于创新网络邻近性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应用空间计量方法揭示知识溢出驱动长三角城市群内生增长的内在机制和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海湘 魏敏 许锐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以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为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收入差距降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带来了幸福感的提升,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本文测度了31个省市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居民幸福感的微观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探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降低收入差距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溢出效应的重要机制。此外,经济高质量发展溢出效应在青年人群体以及中西部区域更显著。本文从幸福感的视角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和人群溢出效应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