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16)
- 2023(5644)
- 2022(4809)
- 2021(4211)
- 2020(3492)
- 2019(7663)
- 2018(7368)
- 2017(14493)
- 2016(7921)
- 2015(8659)
- 2014(8424)
- 2013(8594)
- 2012(8284)
- 2011(7711)
- 2010(7434)
- 2009(6669)
- 2008(6473)
- 2007(5942)
- 2006(5464)
- 2005(4868)
- 学科
- 济(41344)
- 经济(41317)
- 业(18680)
- 管理(18579)
- 地方(14346)
- 方法(13894)
- 企(13443)
- 企业(13443)
- 数学(12065)
- 数学方法(11965)
- 农(10566)
- 地方经济(9744)
- 中国(9608)
- 业经(9362)
- 产业(9248)
- 学(8629)
- 农业(7667)
- 环境(6615)
- 技术(6137)
- 制(5798)
- 财(5681)
- 结构(5624)
- 和(5540)
- 贸(5377)
- 贸易(5375)
- 发(5143)
- 易(5129)
- 融(4671)
- 金融(4668)
- 划(4558)
- 机构
- 学院(114955)
- 大学(114509)
- 济(51241)
- 经济(50336)
- 研究(46726)
- 管理(41630)
- 理学(35875)
- 理学院(35409)
- 管理学(34764)
- 管理学院(34581)
- 中国(32994)
- 科学(30255)
- 京(25190)
- 所(24790)
- 农(23260)
- 研究所(22801)
- 中心(20103)
- 财(19493)
- 业大(19129)
- 农业(18628)
- 江(18256)
- 院(17468)
- 经济学(16016)
- 北京(15720)
- 财经(15531)
- 范(15467)
- 师范(15215)
- 科学院(14959)
- 省(14706)
- 州(14423)
- 基金
- 项目(82411)
- 科学(65501)
- 基金(59522)
- 研究(57389)
- 家(54046)
- 国家(53651)
- 科学基金(44946)
- 社会(37652)
- 社会科(35856)
- 社会科学(35847)
- 省(33530)
- 基金项目(31454)
- 自然(29145)
- 划(28522)
- 自然科(28421)
- 自然科学(28409)
- 自然科学基金(27906)
- 教育(24520)
- 资助(23896)
- 编号(21743)
- 发(21055)
- 重点(19740)
- 创(17530)
- 部(17517)
- 发展(16911)
- 成果(16716)
- 展(16674)
- 创新(16530)
- 计划(16447)
- 课题(16086)
共检索到174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罗云毅 周汉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的工业经济都出现了高速发展。然而,由于区域间各种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工业重心(表现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在区域间的不断移动和调整。这种重心的移动和调整既反映了我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卢阳春
在从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内部结构等方面考察1978-2009年相关数据,并分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基础上,结合"十二五"期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分析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方向,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第一产业的现代化、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以及第三产业量和质的提升,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的提升,等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必定
产业转移具有区域相关性,同时也存在着"区域粘性",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针对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一是提升产业水平,调整振兴"存量产业",大力发展"增量产业";二要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加快城市群建设,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琪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渐成规模,并呈现出由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较为明显的梯度性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1年我国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把这些地区划分为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中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和极弱竞争力5种类型,且竞争力布局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区域圈层性等特征。顺应区域竞合关系的演变,探寻优化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的可靠途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任志军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出现了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态势。产业区际转移的规模取决于产业转移的动力与阻力的对比。当前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阻力大于动力,产业的区际转移尚未形成规模。要加快产业转移速度,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产业转移的动力,降低产业转移的阻力。
关键词:
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产业转移 产业承接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志翠 马海霞 朱琳
本文从产业组织优化视角对区域生态产业链规划进行重新界定基础上,对西部地区如何科学有效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新思考,认为当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结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古丽米热·赛买提 奥布力·塔力普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由低向中、高等收入阶段演变并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模式。发展特点和趋势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受到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劳动红利明显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性企业和产业在寻找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本文选取20项相关指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北五省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产业吸引力、支持力、发展力与选择力间存在不均衡发展,整体能力有待提高。文章最后给出了提高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的相应对策。这些实证分析结果对所研究的省区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西北五省区 产业承接能力 主成分分析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超
在沿海和内地要素禀赋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产业转移建立沿海和内地之间"营销-制造"、"研发-制造"和"高端-低端制造"等类型的区域分工模式,完全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双赢分工模式。降低企业迁移和运营的成本、为企业在承接地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对促进区域合理分工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
关键词:
区域冲突 产业转移 产业链分工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韦鸿 陈凡
中国产业布局"东中西"梯度明显,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在承接产业过程中通过规划主导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工业园区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用产业集聚升级产业结构;通过承接本地资源优势的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还可以利用反梯度理论实施超越发展。
关键词:
承接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 优化 升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煦 白永秀 薛飞
承接产业转移是优化创新要素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2006~2019年中国20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效提升了相应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与异质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要通过推动人才集聚、引导企业集聚以及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三个渠道提升区域创新水平。鉴于此,应在强化中央政策统筹力度、有序扩大试点范围的同时,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地落实示范区政策,持续营造良好区域创新环境,建立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多维机制。
关键词:
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创新水平 双重差分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崔新蕾 刘欢 白莹莹
聚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益,为增强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以2007—2019年我国中西部162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可显著增加区域创新数量,并提升以实质性创新和绿色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能力,但其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承接地是否明确具体的转移产业来源区域以及示范区所处发展特征等方面存在异质性,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政府竞争两种作用机制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我国各地应继续积极打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环境,在承接转移产业过程中注意明确划定承接产业类型、关注创新质量,并通过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增长极作用,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共同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达球
产业转移是一种全球共生的经济现象,有其内在的规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广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认清形势,借鉴发达地区经验,进一步采取措施,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促进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成功经验 梯度推进 广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惠调艳 胡新 马莉
承接能力是吸引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陕西省软件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全国18个省的19个指标,对其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软件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可归结为产业竞争优势和投资环境因子、产业规模与增长因子、政府因子、效益因子和市场因子五方面的驱动力。陕西软件产业在因子1和因子5上得分较高,而在因子2上得分较低,综合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较强。在此基础上,从招商引资、本地企业培育、软硬件环境完善三个方面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承接能力 因子分析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文瑞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把握国内外产业向内地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以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及社会资源为基础,构建开发开放的有效平台,创建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完善产业承接服务体系,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4年1~10月,全省续建新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302项,总投资5175亿元,引进资金到位额1211亿元,累计资金到位率52.81%。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润华 肖晓军
文章分析了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江西应选择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纺织服装业作为重点承接产业,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
江西 承接 产业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