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8.222.60.247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84)
2023(13720)
2022(12235)
2021(11174)
2020(9495)
2019(21814)
2018(21746)
2017(41971)
2016(23286)
2015(26157)
2014(26017)
2013(26026)
2012(24210)
2011(21753)
2010(21261)
2009(19014)
2008(18208)
2007(15687)
2006(13769)
2005(11844)
作者
(68776)
(56750)
(56561)
(53599)
(36404)
(27593)
(25699)
(22381)
(21904)
(20279)
(19682)
(19232)
(18170)
(17950)
(17612)
(17534)
(17359)
(17035)
(16348)
(16237)
(14338)
(13898)
(13779)
(13043)
(12784)
(12668)
(12657)
(12421)
(11474)
(11407)
学科
(90772)
经济(90672)
管理(63926)
(58891)
(47615)
企业(47615)
方法(42438)
数学(37037)
数学方法(36612)
(25609)
(22783)
中国(22540)
地方(21523)
(21328)
业经(20259)
环境(18358)
农业(17393)
(15468)
(15396)
贸易(15387)
(15077)
(14877)
理论(14806)
技术(13919)
(13615)
(13161)
(13104)
财务(13099)
财务管理(13075)
银行(13040)
机构
大学(324078)
学院(321433)
管理(126760)
(123597)
经济(120768)
研究(110897)
理学(110447)
理学院(109151)
管理学(107133)
管理学院(106605)
中国(80256)
科学(73278)
(69724)
(60644)
(56935)
业大(54990)
(53660)
研究所(52538)
中心(50244)
农业(48126)
(47150)
北京(43569)
(43414)
财经(43407)
师范(42893)
(40674)
(39495)
(38122)
经济学(36123)
(35092)
基金
项目(230209)
科学(179314)
基金(165458)
研究(163707)
(146495)
国家(145315)
科学基金(123352)
社会(100744)
社会科(95280)
社会科学(95248)
(92676)
基金项目(89317)
自然(83177)
自然科(81143)
自然科学(81119)
自然科学基金(79654)
(77452)
教育(74645)
资助(67961)
编号(66437)
成果(52645)
重点(52072)
(49744)
(49700)
(47663)
课题(45946)
科研(44685)
创新(44508)
计划(43791)
大学(42013)
期刊
(131927)
经济(131927)
研究(91324)
中国(61736)
学报(58249)
(53939)
科学(51831)
管理(44325)
大学(42955)
学学(40357)
(39290)
农业(37744)
教育(35908)
技术(27506)
(24456)
金融(24456)
业经(21980)
经济研究(20062)
财经(19928)
(19702)
图书(18371)
问题(17417)
(16961)
科技(16906)
资源(16080)
(15987)
业大(15824)
理论(15426)
技术经济(15305)
实践(14312)
共检索到463069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秀群  张杨杨  唐向阳  
文章利用单效率和全效率两种测算模型,计算云南省工业35个行业的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2010年、2015年、2016年单效率和全效率低碳目标完成的行业个数、排序、最大与最小值的比值等方面差异性较大。以碳排放量为分类变量,将工业行业分为5个单元,可见单效率的总体、单元间、单元内的泰尔指数均大于全效率,说明单效率法较全效率法易完成现阶段低碳经济目标,单效率法完成低碳目标的行业数、评价值、排序等显著优于全效率法。建议将排序均为后位的6个行业作为云南省"十四五"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考核对象,并将全效率法作为"十四五"低碳经济的官方评价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秀群  张杨杨  唐向阳  
为了发现云南工业碳排放效率低下的行业,对2005—2015年的行业平均碳排放量进行聚类分析,按照碳排放量从高到低,将35个工业行业分为A、B、C、D和E组。分别测算了小组和行业的单要素和全要素碳排放效率,通过比较分析发现:(1)行业和小组单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目标完成情况显著优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2)A组和B组的全要素和单要素碳排放效率均远小于C组、D组和E组;(3)A组和B组的部分行业的全要素和单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目标实现情况的差异性显著。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学林  李隆伟  董晓波  毛昭庆  王雪娇  郭沛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法对2009—2014年云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首先,通过对DEA-Malmquist指数变动的内在因素分析,探索影响全省各州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同时,对规模效率变化分析,得到全省各州市粮食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基本要素情况。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粮食技术扩散环境、加大粮食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合理规划布局粮食主产区、调整粮食种植区域与结构以及拓展境外空间等对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薛勇军  
本文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曼奎斯特指数法,对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和分析,并且将云南省与全国作出比较,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对90年代以来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几条促进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喜平  姜晔  
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我国2001~2008年36个工业行业在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法估计了在此期间累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考察了影响碳排放约束下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高效率工业行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行业内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行业产权结构等都能显著提高能源效率水平,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金灿  仲伟周  
选取我国30个省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开放度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而能源结构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总体上来看,我国碳排放效率还比较低,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我国碳排放效率在2000~2007年间不断升高,而2008年之后则有所下降;我国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呈现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相对较大,而技术效率的作用相对较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红娟  王乐  刘红琴  
本文运用CLA(消费者生活方式分析法),估算城乡居民间接碳排放量。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0-2012年云南省城乡居民间接碳排放量,得到云南城镇居民人均碳排量高于农村居民,并且两者碳排总量差距很大。从间接碳排放结构方面分析,城镇居民消费项目碳排量的大小依次是食品类、交通通信类、文教娱乐类、居住类;农村居民消费项目碳排量的大小依次是食品类、居住类、文教娱乐类和交通通信类。本文针对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减碳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文洁  巩芯仪  
本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分别运用DEA模型和ML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陕西省10个市2002-2012年考虑碳排放与未考虑碳排放两种情形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变动分解规律,发现前者的效率值往往高于后者,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的能源效率变动基本上趋于一致,环境污染在其中的影响大致相当,技术进步是其变动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改变陕西省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走环保清洁型能源利用道路、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宁  杨洋  党韡  
促进资本高效率配置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从资本配置效率的流动性内涵出发,构建行业层面云南资本配置效率问题研究的面板计量模型,并应用2011-2016年间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云南的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论显示,云南的资本配置效率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角度来看,都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资本配置有效性严重不足且逐渐恶化的特征非常显著,由信贷偏向所致的金融扭曲和由政府干预所致的政策扭曲是抑制云南资本配置效率的重要原因,同时,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具有促进云南资本配置效率改善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金融市场结构完善、持续深化以市场化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未来促进云南资本配置效率优化的关键所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何康  
本文基于2001—2010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然后运用GLS法和面板门限回归就环境规制强度对异质性行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门限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力度的加大有利于提高全部行业的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波特假说"在行业检验中成立,但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和非线性的门限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规律,且相邻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聚集状态,其中河北、山东、江苏、天津等东部沿海省份形成"H-H"聚集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南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普遍形成"L-L"聚集区;④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交通运输强度、要素禀赋、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技术水平,其中节能技术水平与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它与碳排放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杨雅琴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重要内容之一的义务教育在云南省的财政支出总额并不低,但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相比却存在较大差距。为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从义务教育经费标准着手,研究云南省"民族、山区、贫困"的特殊省情对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程度,最终实现根据客观需要确定支出标准的目标。实证研究发现,山区面积是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产生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晨  冯伟  邵桂兰  
基于2005—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GIS空间分析法和莫兰指数对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渔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高效率省份呈现出由分散布局向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集聚的显著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渔业碳排放效率依次递减且差距逐步减小;(2)在空间关联格局上,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集聚存在交叉分布,且空间依赖具有动态性,逐步形成较为明显的H-H区和L-L区集聚格局;(3)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与渔业节能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渔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资源禀赋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兵兵  
通过测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年均约为0.503,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80)、中部(0.497)和西部(0.422)。FDI、出口、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对省际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和政府干预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分阶段考察显示,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的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才是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