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07)
- 2023(12853)
- 2022(10366)
- 2021(9374)
- 2020(7946)
- 2019(17308)
- 2018(17375)
- 2017(33580)
- 2016(17982)
- 2015(19926)
- 2014(19535)
- 2013(18828)
- 2012(16747)
- 2011(14753)
- 2010(15048)
- 2009(14634)
- 2008(14775)
- 2007(13754)
- 2006(12379)
- 2005(11709)
- 学科
- 业(85489)
- 企(78616)
- 企业(78616)
- 管理(75004)
- 济(74399)
- 经济(74270)
- 业经(29418)
- 财(28385)
- 方法(27911)
- 农(26080)
- 制(21418)
- 中国(21171)
- 务(20873)
- 财务(20844)
- 财务管理(20819)
- 技术(20270)
- 企业财务(19749)
- 数学(19441)
- 数学方法(19296)
- 农业(18597)
- 体(16259)
- 理论(15350)
- 划(15234)
- 策(14970)
- 和(14103)
- 体制(13824)
- 技术管理(13790)
- 银(13195)
- 银行(13180)
- 地方(12885)
- 机构
- 学院(256180)
- 大学(251185)
- 济(110969)
- 经济(108906)
- 管理(106160)
- 理学(90511)
- 理学院(89723)
- 管理学(88681)
- 管理学院(88199)
- 研究(79156)
- 中国(65070)
- 财(55722)
- 京(52161)
- 科学(43460)
- 财经(42886)
- 江(41301)
- 农(39005)
- 经(38765)
- 所(37960)
- 中心(36585)
- 业大(33585)
- 研究所(33337)
- 经济学(33107)
- 北京(32351)
- 州(31959)
- 财经大学(31315)
- 商学(30525)
- 商学院(30245)
- 农业(30015)
- 经济学院(29669)
- 基金
- 项目(161798)
- 科学(131474)
- 研究(124173)
- 基金(119570)
- 家(101302)
- 国家(100350)
- 科学基金(89637)
- 社会(82843)
- 社会科(78538)
- 社会科学(78525)
- 省(64437)
- 基金项目(63463)
- 教育(55745)
- 自然(55321)
- 自然科(54133)
- 自然科学(54121)
- 自然科学基金(53266)
- 划(51651)
- 编号(49753)
- 资助(46094)
- 创(40177)
- 成果(40104)
- 制(37438)
- 业(36854)
- 创新(36502)
- 部(36068)
- 重点(35499)
- 发(35029)
- 国家社会(34530)
- 课题(33802)
- 期刊
- 济(133929)
- 经济(133929)
- 研究(78922)
- 中国(55685)
- 财(48119)
- 管理(47969)
- 农(38375)
- 科学(32802)
- 学报(30646)
- 融(27117)
- 金融(27117)
- 农业(25831)
- 大学(25462)
- 教育(25203)
- 技术(24512)
- 业经(24466)
- 学学(24068)
- 财经(22360)
- 经济研究(20454)
- 经(19348)
- 问题(17049)
- 业(16015)
- 技术经济(15407)
- 现代(13932)
- 财会(13823)
- 科技(13071)
- 商业(12983)
- 世界(12572)
- 会计(12474)
- 贸(12466)
共检索到398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诸竹君 袁逸铭 焦嘉嘉
中国制造业面临工业自动化快速发展和创新“一高两低”并存的现实困境。本文将生产率和研发效率双重异质性纳入扩展理论框架,揭示了工业自动化对企业创新行为和行业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基于2008—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和海关匹配数据的经验研究证实,工业自动化通过正向效率增进效应和技能互补效应、异质性的技术选择效应和行业竞争效应,对企业创新数量的作用方向呈现样本差异性,存在关于研发效率和生产率的正向创新效应门槛值。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自动化通过调整不同研发效率企业的创新活动,显著降低了行业研发效率离散度,提升了创新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头部与中小创新企业研发效率并无显著差异。本文强调,为更好发挥工业自动化的正向创新效应,应推动创新投入资源由过度集中转向兼顾各类企业,支持高研发效率的中小创新企业成为重要创新主体,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本文对于工业自动化条件下推动创新政策由数量导向型转向效率优先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耀通
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制造过程自动化李耀通(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1961年,美国的乔治·迪沃尔获得一项专利一U.S.2988237,这个当时被发明人称作“可编程关节式操作器”的“家伙”就是工业机器人的最早的祖先。它在34年后的今天,繁殖...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润东 李琼琼 郭怡笛
基于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国内地级市最低工资数据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城市和企业两个层面考察在机器自动化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上升显著降低了城市制造业份额,加速了制造业转移,而机器自动化能够缓解最低工资标准上升对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减轻制造业外迁压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制度性约束低、贸易开放度高以及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机器自动化对制造业企业成本承压转移的缓解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自动化技术能够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冲击,降低其退出风险。此外,机器自动化的生产率效应是推动制造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积极性、抑制企业外迁的重要机制。现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趋势,政府在优化布局产业承接转移的同时还应相机制定适当政策鼓励企业自动化转型,以保持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完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尹晶 沈佳瑛 林玄葆
1引言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制造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机械制造业是一个既要求在最短时间内生产最多数量的订单,又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品档案系统,进而实现产品质量跟踪追溯确保产品质量的离散型制造行业。然而,在原有的生产模式下,机械制造业的生产率受到生产物资流转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婷婷 高英
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和特质激活理论,探讨工匠精神对制造业员工双元创新行为的影响、学习目标导向的中介作用,以及此研究路径在组织创新氛围下的作用边界。通过对352份制造业员工样本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工匠精神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习目标导向在工匠精神与利用式创新行为、探索式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创新氛围感知能调节学习目标导向在工匠精神和探索式创新行为、利用式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因此,制造业企业应重视员工工匠精神的培育,在鼓励激发员工双元创新行为上做到有的放矢;关注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目标导向;为员工营造组织创新氛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浩昌 李廉水 刘军
基于2001-201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就业,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科技创新的制造业就业效应类型符合"倒U"型曲线,且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制造业就业效应处于"倒U"型曲线的前半阶段。因此,在短期内,鼓励科技创新有助于增加我国制造业就业,且随着东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区域制造业就业差异将进一步扩大;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区域差异不会永久持续下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就业和实现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就业增长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文娜 苏跃辉
使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2000—2007年的微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倍差法研究了民营化对企业创新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民营化可以持续地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并且提高幅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我们还发现,只有当控股权由国有资本转移到私有资本手中时,民营化对创新的影响才具有持续性,渐进的民营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有限。分行业的分析表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红利主要来自资本密集型行业。进一步地,通过将生存分析方法纳入分析框架,发现民营化与企业创新持续时间呈正比,即民营化有利于延长企业的创新持续期。在考虑了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和民营化的发生年份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健。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文娜 苏跃辉
使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2000—2007年的微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倍差法研究了民营化对企业创新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民营化可以持续地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并且提高幅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我们还发现,只有当控股权由国有资本转移到私有资本手中时,民营化对创新的影响才具有持续性,渐进的民营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有限。分行业的分析表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红利主要来自资本密集型行业。进一步地,通过将生存分析方法纳入分析框架,发现民营化与企业创新持续时间呈正比,即民营化有利于延长企业的创新持续期。在考虑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丛钰涵 王珊珊
投入数字化已经成为企业提升创新水平的重要动力。本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探究制造业投入数字化的“量”与“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投入数字化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机制分析表明,投入数字化会通过降低企业成本的渠道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企业规模大小差异、数字要素投入来源差异及制造业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差异会对企业创新产生差异化影响。调节效应分析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投入数字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正效应产生明显的负向调节;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要素的投入质量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金丹 王晶晶
数字技术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它的深度应用正在改变企业创新过程和产业创新生态。结合WIOTs及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系统检验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数字化投入与制造业创新效率之间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关系;目前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程度普遍不高,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且国内数字化投入的影响效应大于国外数字化投入的影响效应。第二,需求规模扩张对数字化投入与制造业创新效率之间的U形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且内需调节效应大于外需调节效应;市场化改革与市场竞争会弱化数字化投入与制造业创新效率之间的U形关系,缓解初期数字化投入不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进一步分析表明,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是数字化投入促进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上述研究结论的启示为,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经济、扩大内需与市场化改革的乘数效应,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昕 伍婉萱 邵俊岗
文章利用爬虫技术挖掘了2846家A股制造业企业2016—2020年的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基于智力资本的实现机制。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从智力资本视域看,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了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从而推动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而关系资本带来的认知偏差、短视行为等会负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丁世豪 李平
选取中国制造业2005—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技术、产品维度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创新效应,且表现出行业和投入双重异质性,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抑制了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创新,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创新呈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硬件数字化转型相较软件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效应更强。市场规模效应、技术改造效应、产品革新效应是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创新的三大渠道,其中,硬件数字化转型可引致技术改造升级和产品革新开发促进创新,而软件数字化转型则通过本土市场规模扩大和产品革新开发带动创新。
关键词:
数字化 制造业 创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鹏 袁丰 吴加伟
基于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计量经济学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时空演化特征,揭示科技创新影响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5—2018年,中国制造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总体呈现缓慢的波动上升趋势;地区间制造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差异不断扩大,高水平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及成渝城市群,较高水平地区主要集中于中西部过渡地区,较低水平地区主要位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滑坡式下降后出现回升;科技创新的生产要素利用效应、产业改造升级效应、需求与贸易结构优化效应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制造业 结构优化 高级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何欢浪 蔡琦晟 黄语嫣
文章基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上下游行业投入产出关系,构建中国上游行业的外资自由化程度,研究上游行业的外资自由化如何影响下游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文章发现,外资自由化有助于提高下游制造业企业的专利数量和提升其专利的技术覆盖种类;随着下游制造业行业市场竞争程度降低,外资自由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拓展性的研究表明,对于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所有制为外资的企业和位于东部地区的企业,外资自由化的创新效应更为显著。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可以进一步放宽外资开放领域,尤其是对处于上游环节的外资开放;此外,外资自由化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区域不平衡性也应当引起重视,地方政府应当继续增强并拓展地方制度建设,扩大外资自由化的创新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鲁成 吴菲菲 李阳
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战略思考。本文认为制造业创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并分析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 创新 制造业 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