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47)
- 2023(14184)
- 2022(12433)
- 2021(11600)
- 2020(9566)
- 2019(21696)
- 2018(21503)
- 2017(41608)
- 2016(22488)
- 2015(24962)
- 2014(24399)
- 2013(23824)
- 2012(21622)
- 2011(19257)
- 2010(19099)
- 2009(17654)
- 2008(16619)
- 2007(14092)
- 2006(12241)
- 2005(10286)
- 学科
- 济(85993)
- 经济(85887)
- 管理(62618)
- 业(57089)
- 企(47845)
- 企业(47845)
- 方法(39067)
- 数学(33659)
- 数学方法(33272)
- 中国(24448)
- 农(22168)
- 财(20440)
- 学(20347)
- 业经(19539)
- 地方(19053)
- 贸(15147)
- 贸易(15140)
- 理论(15084)
- 农业(14800)
- 环境(14745)
- 易(14585)
- 和(14086)
- 制(13988)
- 技术(13080)
- 务(12997)
- 财务(12933)
- 财务管理(12913)
- 划(12198)
- 企业财务(12197)
- 银(11685)
- 机构
- 大学(309323)
- 学院(308729)
- 管理(122875)
- 济(117380)
- 经济(114588)
- 理学(107617)
- 理学院(106298)
- 管理学(104310)
- 管理学院(103779)
- 研究(102470)
- 中国(73430)
- 科学(66542)
- 京(65450)
- 财(52201)
- 所(50510)
- 农(47252)
- 业大(46829)
- 研究所(46589)
- 中心(45978)
- 江(43271)
- 范(43204)
- 财经(43099)
- 师范(42832)
- 北京(40670)
- 经(39291)
- 院(38380)
- 农业(37213)
- 州(35656)
- 师范大学(34976)
- 经济学(34850)
- 基金
- 项目(222366)
- 科学(176025)
- 基金(162003)
- 研究(161416)
- 家(141559)
- 国家(140430)
- 科学基金(121333)
- 社会(101787)
- 社会科(96346)
- 社会科学(96323)
- 基金项目(87453)
- 省(86622)
- 自然(80217)
- 自然科(78367)
- 自然科学(78351)
- 自然科学基金(76922)
- 教育(73748)
- 划(73524)
- 编号(66023)
- 资助(64789)
- 成果(52113)
- 重点(49952)
- 部(48045)
- 发(47404)
- 创(46319)
- 课题(44979)
- 创新(43076)
- 科研(42624)
- 国家社会(41431)
- 教育部(41184)
- 期刊
- 济(124953)
- 经济(124953)
- 研究(88278)
- 中国(52663)
- 学报(49258)
- 科学(46457)
- 管理(42767)
- 农(42014)
- 财(37347)
- 大学(36762)
- 学学(34680)
- 教育(34267)
- 农业(29596)
- 技术(25121)
- 业经(21919)
- 融(20847)
- 金融(20847)
- 经济研究(20081)
- 财经(19705)
- 问题(17442)
- 经(16771)
- 图书(16321)
- 科技(15475)
- 资源(14967)
- 业(14787)
- 理论(14393)
- 现代(14302)
- 技术经济(13910)
- 商业(13883)
- 版(13882)
共检索到430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祖健 李诚固
以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数据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工业空间演变特征、扩展模式及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核心区工业企业搬迁具有阶段性与非连续性特征,且工业用地集中于近郊区,但远郊区已开始成为工业用地重点扩展区;蛙跳扩展、内聚填充与轴带扩展是工业空间扩展的主要模式,且整体上遵循"轴带扩展+蛙跳扩展",不断刺激城市指状蔓延程度;工业空间主导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向与空间格局,直接带动城市空间景观蔓延,使其呈现近域推进与广域扩散并存的复杂化特征。同时,存在市场经济加速城市功能空间演化、城市功能空间集聚与扩散效应增强、
关键词:
工业空间 城市功能空间 作用机理 长春市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祖健 李诚固
以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数据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工业空间演变特征、扩展模式及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核心区工业企业搬迁具有阶段性与非连续性特征,且工业用地集中于近郊区,但远郊区已开始成为工业用地重点扩展区;蛙跳扩展、内聚填充与轴带扩展是工业空间扩展的主要模式,且整体上遵循"轴带扩展+蛙跳扩展",不断刺激城市指状蔓延程度;工业空间主导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向与空间格局,直接带动城市空间景观蔓延,使其呈现近域推进与广域扩散并存的复杂化特征。同时,存在市场经济加速城市功能空间演化、城市功能空间集聚与扩散效应增强、宏观调控下城市功能空间重组及交通条件的空间制导作用四种城市功能空间相互作用机理。
关键词:
工业空间 城市功能空间 作用机理 长春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伟 唐捷
"工业化后"的城市,与过去两个世纪工业城市的差异足以使其用全新的内涵来解读,其表征着一系列新兴城市功能和形态。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在若干方面是工业城市的延续,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功能和形态。经营性城市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特征;多中心网络化成为其存在的主要形态;其空间结构也表现出扩散的特征即地理空间的蔓延和经济空间的重构。对先行国家工业化后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性总结,于我国率先完成工业化区域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卫 唐大刚
基于空间组构视角,以长沙近代独立式住宅为例,解析城市近代住宅的空间组构特征的演变。从物质空间与精神文化的关联性层面,探讨空间句法属性值变化背后的文化影响因素。结合近代住宅特征演变的趋势,提出智慧化保护更新的策略,并讨论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如何传承和创新,从而达到延续城市地方性和时代性特征的目的。
关键词:
近代住宅 空间组构 演变 智慧保护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一名
在西方,公共空间出现以来便经历着不断的变化。早期西方公共空间主要作为特权阶级开展“政治性”活动的场所。到了工业时代初期,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开始形成。而1970年代末以来,由于新自由主义和资本全球化的兴起,政府在公共空间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弱化。这些趋势造成了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特征的变化。文章讨论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特征的发展和转变,在此基础上透过大卫·哈维构建的“空间修复”理论视角,分析资本在城市空间中的扩张和固定过程对当代西方城市公共空间所产生的影响,并归纳出当代西方公共空间公共性所表现出的模糊性、复杂性和相对性特征,为我国转型期的公共空间治理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孔芳霞 刘新智 何强
以城市“三生”空间功能治理效果为切入点,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不同时段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治理绩效,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城市及其“三生”空间治理绩效均呈不断提升趋势,且地区差异缩小。城市治理绩效正向空间相关性显著,“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生产与生活空间治理绩效与城市规模成正向变动关系,生态空间治理绩效反之,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规模扩张与人口集聚压力所带来的“大城市病”。鉴于此,城市治理应统筹兼顾、补齐短板,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多样化发展方式;注重城市规模与城市空间的适配度。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葛喜俊
在分析物流区位概念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物流区位的形成机理,分析城市物流区位由非区位形态向区位形态和物流区位空间变迁的演化机理,揭示物流区位与城市产业空间和交通运输轴线的耦合特征,分析城市物流区位空间结构特征,提出点、线、环是城市物流区位空间结构的三大构成要素,探讨城市物流区位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城市物流 物流区位 空间结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延菲 何爱霞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乡村生态教育。在空间生产理论的生态观指导下,通过运用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法,对典型案例J村的生态教育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其空间实践表现为教育内容与乡村现实的内在统一,空间表象的形成得益于教育目标对乡村生态的抽象规约,而教育方式与村民状态的动态平衡促成了表征空间与空间表象的统一,最终实现了乡村生态空间的重构。由此,乡村生态教育可以建构出到田野中挖掘教育内容、从需要中筛选教育目标、在交流中探索教育方式的三元路径,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新蕾 孟祥文 王丹丹
研究目的:探索城市群工业用地市场发育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为实现工业用地市场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的工业用地出让数据,以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溢价率表征市场化水平,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在全国及五大城市群层面均呈上升态势,但增长幅度在城市群间有较大差异,珠三角城市群增长幅度最大,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小;(2)泰尔指数在研究期内阶段性特征明显,工业用地市场发育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其差异受到城市群内以及城市群间差异的双重影响;(3)全国及五大城市群层面均存在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说明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在缩小,但各城市群空间收敛进程并不一致,这与城市群间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等各方面存在关联性。研究结论:应在充分考虑各城市群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性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化工业用地政策,通过加强城市群协调合作来推进工业用地市场的空间联动性建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兴柱 苏云清 周玲 阳鹂 陈学平
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对传承城市文脉、实施城市更新战略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Bourdieu的场域理论,建构旅游场域的概念模型,并以合柴1972工业记忆小镇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法、文本分析法以及数理分析方法对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特征与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合柴旅游化经历旅游市场初构、旅游空间置换、复合空间生成3个发展阶段,在主体互动模式、资本累积、文化认同、价值理念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2)旅游资本和主体价值感知是关键的中介因素,通过有效衔接旅游惯习而形成3条推进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链式路径,且游客和居民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异质性;3)旅游惯习、旅游资本、主体价值感知是推动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核心条件,主要通过组态形式发挥作用,形成3种非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驱动类型——价值依存型、利益诉求型、惯习内化型。研究结论揭示了人的主体性影响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复杂因果关系及理论过程,为旅游地文化价值挖掘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朋朋 崔叙 喻冰洁 杨林川 梁源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准确掌握城市关联网络特征及结构机理对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编制有重要意义。从不同时段的铁路出行视角,构建城市间流入流出数据矩阵,刻画工作日、周末、节假日的城市关联网络格局,解析不同空间尺度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结果表明:(1)铁路出行关联密切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与中国的经济发达和人口聚集地区相耦合;(2)节假日的铁路出行人口流动强度明显高于其他时段,工作日的平均出行距离最长,整个网络趋向于扁平化和均衡化;(3)从工作日、周末到节假日中心度呈现递减趋势;(4)铁路出行人口流动网络层级明显;(5)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依次形成跨区域城市组合型、高铁走廊型和城市群型形态结构。研究通过分析路径依赖关联、优势节点链接、不同尺度空间交互机制,探明了城市关联网络空间结构形成机理,提出了全域轨道融合、关键节点提升、嵌套空间衔接等优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盛科荣 王云靓 樊杰
利用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建立起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期的城市网络,研究了生产分割环境下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其发育机理。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国城市网络的关联程度显著增强,但是网络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路径依赖和分层结构特征,导致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呈现"核心—边缘"模式的演化过程;经济规模、政治权力、知识资本、网络设施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出度扩张效应、入度聚敛效应、出度聚敛效应深刻影响着城市网络度中心性格局的生长发育,互惠链接、2-路径、传递性三方关系、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格局也是城市网络链接关系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择优链接、网络闭合和网络邻近机制是城市网络复杂性和有序性的基础,路径依赖机制倾向于强化历史上形成的城市网络关联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丽珍 汪侠 甄峰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了长三角25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两种交通方式测量得到的时间距离作为城市间距离,结合2011-2013年各城市的百度指数计算了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等指标,分析了区域流动空间的网络特征。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区域流动空间网络基于高速铁路的核心城市网络已经初步形成;网络中心性与网络偏平化趋势同时并存;次级网络的构成与城市间的距离及行政边界存在着直接关联。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流动空间 城市网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敏 匡兵 陶雪飞
利用收敛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6—2016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差异的演进特征进行定量刻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无论是全国层面、区域层面,还是省域层面,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研究期内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2)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出σ收敛特征,σ系数在考察期内都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总体差异逐渐缩小。同时,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地区分布还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不存在条件β收敛;(3)土地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变量对不同区域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收敛过程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4)应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重要参照,通过规划约束、市场引导等抑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无序扩张。同时探索城市存量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理论和方法,指导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及新增建设用地空间配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丽珍 汪侠 甄峰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了长三角25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两种交通方式测量得到的时间距离作为城市间距离,结合2011-2013年各城市的百度指数计算了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等指标,分析了区域流动空间的网络特征。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区域流动空间网络基于高速铁路的核心城市网络已经初步形成;网络中心性与网络偏平化趋势同时并存;次级网络的构成与城市间的距离及行政边界存在着直接关联。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流动空间 城市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