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38)
- 2023(10807)
- 2022(8953)
- 2021(8139)
- 2020(6214)
- 2019(13958)
- 2018(13607)
- 2017(25343)
- 2016(13256)
- 2015(14432)
- 2014(13995)
- 2013(13801)
- 2012(12823)
- 2011(11924)
- 2010(12044)
- 2009(11409)
- 2008(10796)
- 2007(9717)
- 2006(8887)
- 2005(7776)
- 学科
- 济(58909)
- 经济(58841)
- 业(36536)
- 管理(33248)
- 农(29170)
- 企(23981)
- 企业(23981)
- 中国(20891)
- 地方(20512)
- 农业(19598)
- 业经(17973)
- 方法(14929)
- 发(12782)
- 数学(12209)
- 制(12200)
- 数学方法(12087)
- 财(11206)
- 银(11056)
- 银行(11047)
- 融(11019)
- 金融(11018)
- 行(10821)
- 贸(10462)
- 贸易(10451)
- 地方经济(10418)
- 环境(10178)
- 发展(10162)
- 展(10139)
- 易(10041)
- 学(9782)
- 机构
- 学院(186814)
- 大学(179557)
- 济(77865)
- 经济(76038)
- 管理(68127)
- 研究(66764)
- 理学(57427)
- 理学院(56761)
- 管理学(55875)
- 管理学院(55519)
- 中国(51551)
- 科学(38721)
- 京(38066)
- 财(34959)
- 农(34153)
- 所(32707)
- 中心(31322)
- 江(29602)
- 研究所(29196)
- 范(27712)
- 师范(27485)
- 财经(26802)
- 业大(26030)
- 农业(25272)
- 州(24459)
- 经(24217)
- 院(23995)
- 北京(23963)
- 经济学(23442)
- 省(21641)
- 基金
- 项目(121012)
- 科学(96209)
- 研究(95318)
- 基金(85284)
- 家(72845)
- 国家(72079)
- 社会(62236)
- 科学基金(62151)
- 社会科(58650)
- 社会科学(58643)
- 省(49963)
- 基金项目(44674)
- 教育(42479)
- 编号(40701)
- 划(40595)
- 自然(35892)
- 自然科(35035)
- 自然科学(35030)
- 自然科学基金(34355)
- 发(33257)
- 成果(32992)
- 资助(32652)
- 课题(28738)
- 发展(27488)
- 重点(27271)
- 展(27008)
- 创(25939)
- 部(25691)
- 国家社会(25579)
- 年(24107)
共检索到296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丹 韩小爽 唐露园
从工业社区角度对上海市近郊村庄的状况进行了分析,衡量其是否具备工业社区的五个重要特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被调研村庄符合工业社区的基本特征并在成员结构、产业形态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性;以近郊村庄为载体的工业社区不仅是为周围工业园区提供居住生活、生产服务的以外来租客为主体成员的社会组织单元,而且是第三产业繁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经济综合体;但其尚处于工业社区的雏形阶段,共同意识有待加强,社会互动有待发展;仍存在社会基础设施不甚完善、社区管理组织错位等问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媛媛 卢道典 陆嘉
文章利用文献梳理、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溪头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溪头村旅游起源于"驴友"自发组织的"影古线"徒步游,游客数量日益增加,带动了乡村发展。当前,溪头村也正面临乡村公共设施不足、服务层次偏低、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监管体制机制滞后、乡村传统文化景观风貌受到冲击等突出问题。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步与思维变换,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完善服务设施、整合区域资源、科学编制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推动溪头村旅游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逯百慧 王红扬 冯建喜
随着苏南地区市场化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地方政府的公司主义特征日益凸显,资本正悄然进入乡村开发领域,资本本身的循环积累主导了乡村转型过程。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揭示了资本循环的规律,为苏南大都市近郊乡村转型构建了一个新的解析视角。基于这一视角,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透视其乡村变迁过程,发现其演化大致经历了哈维所认为的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资本初级循环、资本次级循环、资本第三级循环。资本初级循环表现在资本投入在产业间从农业向工业领域的转移,资本次级循环表现在资本从产业领域向空间的转移,资本第三级循环表现为资本向社会领域的转移,不同的阶段江宁区乡村聚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
哈维 资本 三级循环 乡村转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福能 刘珺
针对传统表象性的"田、水、路、林、村"整理和乡村建设已经无法满足以"乡村复兴"为目标的乡村发展需求,通过分析乡村复兴的内涵及其对土地整治的要求,提出以景观生态整体提升为目标的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以地处上海市郊野地区的崇明县三星镇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三星镇作为近郊乡村的区位优势,通过创新型土地整治从生产、生态和生活3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和提升,深入挖掘乡村价值内涵。研究结论表明: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应超越传统标准,土地整治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生态网络的修复以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景观风貌特色的整体提升,达到乡村空间格局的肌理延续、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提升、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乡村产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立元
以"新苏南模式"影响下的南京市江宁区和"浙江模式"影响下的宁波市鄞州区为例,研究不同工业化模式对"撤县设区"型大都市郊区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对比发现两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管理与利用方面均存在差异。探究其内在的逻辑机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共同背景下,"新苏南模式"影响下的大都市郊区在企业型政府主导下,通过开发区建设吸引大型外资企业入驻,实现了产业嫁接跨越式发展,表现出增长友好与财政友好特点,以区层面为主的空间管理集权和产业空间利用集中是自我强化的结果。"浙江模式"影响下的大都市郊区,政府干预较弱,表现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鹏 彭震伟
快速交通速度快、可靠性高的特征对大都市郊区居住空间的时空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基于技术特征视角的理论框架,难以解释快速交通引起的时空关系重塑对大都市郊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大都市郊区居住空间背后职住活动的联系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基于时空经济属性视角的理论框架,并以武汉大都市区为案例进行初步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快速交通直接作用于大都市郊区特定区位职住活动的时空格局状态,以相应的时空经济价值为纽带,传导到行为主体的区位选择行为。
关键词:
快速交通 大都市郊区 居住空间 作用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承忠 韩光辉
总结了国外大都市郊区旅游发展的9个特点,主张综合运用盖恩的环带旅游模型、作者提出的海港型大都市半环带旅游模型、罗多曼模式、克罗森&吉.来奇模式,结合大都市郊区自然及文化资源、城市特色等制定最优的郊区旅游发展战略和景观规划。
关键词:
郊区农村 休闲需求 旅游 国外大都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叶红玲
数十年前,公众眼里的上海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洋派城市",尽管那时的上海无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都远不能与今日同比,但在当时的上海人看来,似乎全国除了上海,其他地方都只能算乡下。这固然是个夸张的描绘,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海人心中"城"与"乡"的位置。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如今的上海已成为一个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的特大型国际大都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大道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城市和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体系中的传统制造业部分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玲慧 万勇
进入 2 1世纪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中国大城市开始着眼于“大城市、大郊区”发展战略的实施 ,郊区新城成为这些城市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早在 2 0世纪中期 ,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便实行了重点开发郊区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本文着重分析了国际大城市郊区新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 ,期待能对我国大城市郊区新城规划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
大城市郊区 新城建设 历史经验 发展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楚静 王兴中 李开宇
本文运用城市空间公正的"社会论"观点,从"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的角度,分析中外国家城市郊区化的社会内涵、机制与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在对中国快速郊区化过程中大城市郊区社区碎化的现状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空间治理措施。
关键词:
郊区化 社会空间分异 社区碎化 治理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振华 陈家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晓军 郭雨露 何微丹 何豫
随着"城乡等值"逐步成为新时期城乡发展的新导向,大都市地区村庄的内涵发生改变。传统的"单村独建"出现了产业同质、设施低效、建设破碎等诸多困境,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和品牌打造。广州从化米埗乡村群规划从产业共荣、设施共享、空间共建、社会共治四个方面探索大都市地区村庄"群落化"规划策略,以期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创新模式,为广州乡村振兴提供一种长效机制和实施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严雅琦 田莉 郭旭
我国大都市区集体土地“权利赋能”与“管制限权”相互交织,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有助于理解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研究首先从“发展权—控制权”视角构建了大都市区乡村空间重构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以典型大都市为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个阶段空间重构特征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1)大都市区乡村空间发展经历了从“无序扩张”到“有序无序并存”再到“有序而失语”的演变过程,其逻辑是乡村土地的权利、权力关系经历了从“强发展权—弱控制权”向“弱发展权—强控制权”转变的过程;(2)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消长变化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权利赋能”的选择性执行与土地开发“管制限权”运动式推进的结果。最后,对大都市区乡村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平衡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穆松林
基于大都市郊区为研究视角,以独特的地理单元和生态经济载体山区沟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空间权重函数和综合指数等方法,遵循"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空间分异格局—关联性划分—增长极识别—空间组织形式分析"的研究逻辑,分析北京山区的生态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评价108条沟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北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部分地区呈"极核"状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类型可分为9种,从中甄别出作为增长极的沟域,在此基础上把沟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形式总结为6种类型。通过研究以期能对理解大都市郊区生态经济空间优化路径与转型过程及特征提供有益启发和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