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09)
2023(15101)
2022(13347)
2021(12256)
2020(10501)
2019(24674)
2018(24587)
2017(47903)
2016(26402)
2015(29881)
2014(30148)
2013(30105)
2012(27841)
2011(25286)
2010(25256)
2009(23103)
2008(22750)
2007(20222)
2006(17455)
2005(15346)
作者
(79392)
(66120)
(65903)
(62788)
(41942)
(31973)
(30062)
(26150)
(25084)
(23552)
(22484)
(22332)
(20954)
(20880)
(20557)
(20474)
(20439)
(19627)
(18976)
(18949)
(16659)
(16169)
(16112)
(14970)
(14965)
(14862)
(14617)
(14611)
(13506)
(13241)
学科
(109062)
经济(108956)
管理(73948)
(69736)
(57010)
企业(57010)
方法(53770)
数学(47136)
数学方法(46513)
(28769)
(26460)
中国(25919)
(25660)
业经(22580)
地方(21589)
(19554)
贸易(19547)
环境(19172)
农业(19159)
(18935)
理论(17738)
(17447)
(17361)
(16317)
财务(16238)
财务管理(16198)
技术(15660)
(15302)
企业财务(15275)
(14471)
机构
大学(383080)
学院(380024)
管理(149269)
(149268)
经济(145929)
理学(129855)
研究(128634)
理学院(128370)
管理学(125857)
管理学院(125199)
中国(93326)
科学(84138)
(82148)
(69512)
(66807)
(65443)
业大(62934)
研究所(61380)
中心(58069)
(55619)
农业(55073)
财经(53282)
北京(51656)
(50130)
师范(49624)
(48313)
(46478)
(44790)
经济学(44471)
技术(41168)
基金
项目(263075)
科学(204661)
基金(189324)
研究(186850)
(166924)
国家(165616)
科学基金(140451)
社会(114975)
社会科(108933)
社会科学(108898)
(103797)
基金项目(101039)
自然(94009)
自然科(91776)
自然科学(91749)
自然科学基金(90073)
(87713)
教育(85956)
资助(79270)
编号(76165)
成果(61539)
重点(59321)
(57361)
(55949)
(53842)
课题(52632)
科研(51228)
创新(50324)
计划(49541)
大学(48442)
期刊
(158029)
经济(158029)
研究(107012)
中国(69055)
学报(67180)
(61829)
科学(59755)
管理(52164)
大学(49560)
(49255)
学学(46611)
农业(42778)
教育(40671)
技术(33561)
(27413)
金融(27413)
业经(25999)
经济研究(25223)
财经(24995)
(22829)
(21300)
问题(20931)
图书(20640)
技术经济(19850)
(19058)
科技(18884)
统计(18277)
理论(18103)
业大(17467)
资源(17162)
共检索到543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作人  周德群  周鹏  
本文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和环境生产技术,构建了一种生产分解分析新方法,将碳排放变动分解为若干贡献因素,并应用于分析我国工业36个行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潜在能源结构碳强度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要小于潜在能源强度,能源强度调整空间更大;能源结构碳强度由于煤炭占总能源消费比例过高趋势并未扭转,致使结构节能的潜力并未有效释放;能源利用技术效率改善不明显,各行业能源利用技术效率差异成扩大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颖  马萍  刘璐  
研究能源消费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是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基础。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解是测度能源消耗强度影响程度的一类方法,对这类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解的新方法,该方法分别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和投入产出法的优势,在完全分解交互项的同时,充分考虑部门之间的消耗及产品结构变化等特点。通过将此方法用于中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分解的结果证明,该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解方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振信  石佳  王书平  
运用LMDI分解方法对北京地区1995—2010年的能源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北京地区能源强度是能源碳排放最大的负向驱动因素,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对减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经济发展规模与人口规模是拉动北京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业对北京地区的能源碳排放影响不容忽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绪权  吴新林  唐湘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宋敦江  
在对中国1995~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各省区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别及其变化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各省区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则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微弱,且在不同的省区作用的方向不同。因此,增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东部地区的应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作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聪  汪鹏  赵黛青  林泽伟  董耿林  
为弥补缺乏从行业附加值视角研究碳排放强度和部门生产环节碳排放结构的不足,以更好地分析碳排放变动情况,基于消费者视角,同时考虑附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将引起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附加值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构建研究模型,以广东为例,利用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结构路径分析(SPA)法对广东及其部分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广东而言,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直接碳强度和完全碳强度增加的部门主要是能源部门,其碳排放呈现增加状态,其中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比例增加,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集中在第1和第2层生产环节上;能源强度效应是非能源部门直接碳排放和完全碳强度降低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应对最终需求高碳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政府调控手段等方面对促进广东碳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义青  陈俊先  
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生产系统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指标,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劳动和资本的产出效率,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考虑了能源和资源消费的投入产出效率。利用引入势效系数的方法来测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对河北省11个设区市规模以上工业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方法测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可体现各单要素生产率在绿色生产率中的作用,既能体现资本和劳动力的节约,又考虑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陶良虎  胡雪蓓  
基于2000—2016年湖北省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方法探究了工业从业人口规模、经济效率、行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五大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1)能源消费结构是工业整体碳排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2)高碳行业和中碳行业对促进工业碳排量增长具有明显正效应,低碳行业抑制工业碳排量增长的效果不明显。(3)经济效率和行业结构在不同碳排放水平的行业中对碳排量增长贡献值始终为负。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韩轶  姜德明  陈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华江  
“战略”一词源于军事,随着战争和军事活动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的运用已从军事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其他领域,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军事上,通过制定战略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已成为军事家头等重要的大事。伴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