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27)
- 2023(8582)
- 2022(7202)
- 2021(6161)
- 2020(5069)
- 2019(11364)
- 2018(10676)
- 2017(20186)
- 2016(11290)
- 2015(12143)
- 2014(11871)
- 2013(11835)
- 2012(10877)
- 2011(9806)
- 2010(9606)
- 2009(8368)
- 2008(8321)
- 2007(7138)
- 2006(6278)
- 2005(5218)
- 学科
- 济(46346)
- 经济(46297)
- 管理(37068)
- 业(33162)
- 企(26894)
- 企业(26894)
- 方法(22844)
- 数学(20470)
- 数学方法(20277)
- 环境(13643)
- 学(12784)
- 农(12370)
- 财(12158)
- 业经(10461)
- 中国(10241)
- 划(9611)
- 贸(9265)
- 贸易(9265)
- 易(9028)
- 农业(8695)
- 技术(8106)
- 务(7594)
- 财务(7588)
- 财务管理(7578)
- 和(7334)
- 制(7270)
- 企业财务(7267)
- 地方(7239)
- 融(6163)
- 金融(6162)
- 机构
- 大学(168262)
- 学院(166183)
- 济(68808)
- 经济(67714)
- 管理(64607)
- 研究(57936)
- 理学(57851)
- 理学院(57177)
- 管理学(56124)
- 管理学院(55853)
- 中国(40633)
- 科学(39722)
- 农(37888)
- 京(34295)
- 业大(32427)
- 农业(30575)
- 所(30491)
- 研究所(28673)
- 财(28623)
- 中心(25547)
- 财经(23936)
- 江(23397)
- 经(22009)
- 经济学(21437)
- 农业大学(20967)
- 院(20833)
- 范(20272)
- 北京(20267)
- 师范(19886)
- 经济学院(19665)
- 基金
- 项目(124618)
- 科学(98637)
- 基金(93812)
- 家(86100)
- 国家(85455)
- 研究(81001)
- 科学基金(72304)
- 社会(54424)
- 社会科(51825)
- 社会科学(51811)
- 基金项目(50591)
- 自然(49958)
- 自然科(48870)
- 自然科学(48851)
- 省(48839)
- 自然科学基金(47991)
- 划(42084)
- 资助(37067)
- 教育(36852)
- 重点(28814)
- 编号(28793)
- 部(27341)
- 创(26716)
- 发(26533)
- 计划(26199)
- 创新(25121)
- 科研(24987)
- 国家社会(23606)
- 业(23057)
- 科技(22888)
共检索到223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左可贵 包玉泽 李崇光 高群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碳排放总量仍在波动中增长。为了考查近10 a来中国工业碳减排绩效,并定量分析影响工业碳减排的主要因素对碳减排的贡献变化情况,论文通过构建中国工业碳排放数据库并运用"精确"的Laspeyres分解方法,对中国2001—2010年36个工业行业CO2减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中国工业CO2排放总量在不断增加,但CO2排放增长率和工业碳排放强度双双降低,在考察周期内,CO2排放总量从2001年2.89×109t增长到2010年7.16×109t,工业碳排放量增长率则从2003年最高值18.86%持续下降至2009年的5.77%,工业整体碳排放强度由2...
关键词:
碳减排 结构效应 技术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涓 刘长信 孙平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年-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对各分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电力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最多;②1994年-2007年和2000年-2007年工业部门碳...
关键词:
CO2排放 因素分解 退耦 减排潜力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盛丽颖
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通过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碳减排财税政策提供明确方向和有效路径。扩展后的传统STIRPAT模型可以为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提供有力工具。经过实证分析,在辽宁区域范围内,目前影响辽宁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人均财富、能源效率和能源构成,今后辽宁碳减排财税政策应在目标制定和实施策略中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才能收获好的减排效果。
关键词:
碳排放 人均财富 能源效率 财税策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祁神军 张云波
运用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法,建立了基于能源消耗的产业碳排放强度模型和建筑业碳足迹模型,核算了我国建筑业1995~2009年期间碳排放的分布特征;运用Kaya恒等式,从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规模效应、经济产出效应4方面分解了建筑业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的变动趋势,探讨了我国建筑业未来实施减排的途径和对策。研究表明,建筑业能源结构强度和规模产业能源强度的进一步降低是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关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建 易点点
在现有各省共有各类能源消费数据资料情况下,本文运用更为细致的化学原理进行了各省共同区间2000-2008年碳排放量的估算,通过引入碳排放泰尔系数定量衡量各省差异及波动特征,并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等对于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碳减排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表明:(1)我国近年来碳排放增长趋势明显,从碳排放总量来看,东中西部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从碳排放增速来看,东中西部比较接近,差异不明显。(2)基于GDP的碳排放泰尔系数表明全国碳排放的差异程度有较大的波动,在2004年左右差异达到了顶峰,泰尔系数大约在0.2左右,总差异较大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各省差距的巨大波动所造成。第二产业GDP碳排放全国总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海英 修静 臧晓强 李淑华
为了测度工业的节能减排全要素生产率,引入了加权的非径向非角度的Malmquist指数,并且对其进行了分解。对30个省的实证发现:节能减排全要素生产率在持续增长,其中东部表现最好,但也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文君 刘秀春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工业碳减排是湖南省实施"一带一部"战略的有效途径。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DEA模型对湖南省14个市州2007—2016年的工业碳减排潜力进行测算,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碳减排压力大中小地区的碳减排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地域因素、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等差异,湖南各市州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潜力各不相同;长沙等3市州,工业节能减排成效好、减排潜力小;长沙要加速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张家界和湘西州要加强绿色旅游业发展;湘潭等5市州,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多,工业碳排放潜力大;湘潭、常德、益阳、郴州、娄底,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资本要素高质量深化发展;株洲等6市,工业碳减排潜力居中;株洲、衡阳、邵阳、岳阳、永州、怀化,要通过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升级等举措达到节能减排效果。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王锋 冯根福
经济低碳发展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中国经济低碳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和评价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工业化、能源结构调整、居民消费模式变化、能源技术进步和能源价格上涨8个因素对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可以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引导居民消费模式变化、促进能源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价格等政策来推动经济低碳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影响因素 碳减排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媛媛 李坤望
鉴于清洁生产技术越来越被大力提倡,本文将总的环境技术分解为清洁生产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并采用了2001~2006年36个工业行业的数据,从产业间的生产链联系分析了外资的进入分别对这两种技术进而总的环境技术产生何种影响。结论表明,外资进入仅仅从水平联系上提高了末端治理技术,却从水平、前向链接两个渠道提高了清洁生产技术,后向链接的影响虽然为负,但是不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保乾 徐睿
为了考察科技创新对二氧化碳减排的成果和效益,本文结合科技减排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含义和指标体系设置目的,构建了各省市区科技减排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根据DEA方法来考核全国各地区在2011~2020年间二氧化碳减排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技术的作用与效果,对未达到DEA有效的省市区进行投入冗余分析,发现存在较多的资源投入不合理和浪费现状;通过Tobit面板回归分析,得到在科技减排工作中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其中政府对科研重视程度的作用最为明显。因此,政府要保证科技资金投入,为科技减排创新提供有效持续的资金保障;加强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技术市场成交额的提升;还需要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武戈 郑哲贝 周五七
基于脱钩理论,本文对我国30个省工业碳解锁效应进行定量测算和分类,并运用STIRPAT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和三大区域碳解锁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劳均产出、研发投入比重、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全国及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大同小异",其中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最大、劳均产出次之,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正向影响最大;特别注意到Ⅲ类地区的研发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呈正相关,与预期相反,可能的解释是研发投入主要用在了促进工业增加值增长方面而不是节能减排。
关键词:
脱钩模型 碳解锁 碳排放强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武戈 郑哲贝 周五七
基于脱钩理论,本文对我国30个省工业碳解锁效应进行定量测算和分类,并运用STIRPAT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和三大区域碳解锁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劳均产出、研发投入比重、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全国及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大同小异",其中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最大、劳均产出次之,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正向影响最大;特别注意到Ⅲ类地区的研发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呈正相关,与预期相反,可能的解释是研发投入主要用在了促进工业增加值增长方面而不是节能减排。
关键词:
脱钩模型 碳解锁 碳排放强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查建平 郑浩生 唐方方
利用含有非合意性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静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和动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对2003~200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整体工业碳排放绩效处于较低水平,区域间工业碳排放绩效极不平衡;样本期间全国工业碳排放绩效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工业发展水平、工业规模结构、产权结构、轻重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强度等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绩效 投入距离函数 全要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查建平 范莉莉 高敏
在全要素分析框架下运用序列DEA方法,结合碳排放影子价格信息,构建了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对2003~2010年我国省级工业碳排放绩效水平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显示:我国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整体上保持增长趋势,但尚处于较低水平,就增长幅度而言,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规模、产权结构、技术进步、重型工业化、环境规制、能源消费结构及对外开放等因素对碳排放经济绩效起到显著而又复杂的影响。
关键词:
工业 碳排放经济绩效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