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96)
2023(15372)
2022(13420)
2021(12473)
2020(10399)
2019(24100)
2018(23892)
2017(46472)
2016(25261)
2015(28477)
2014(28159)
2013(27446)
2012(24857)
2011(22151)
2010(21971)
2009(19498)
2008(18597)
2007(15988)
2006(13647)
2005(11336)
作者
(70098)
(58528)
(58062)
(55183)
(37089)
(27968)
(26360)
(23155)
(22203)
(20634)
(19923)
(19470)
(18289)
(18160)
(18105)
(17692)
(17461)
(17453)
(16705)
(16671)
(14357)
(14189)
(14076)
(13355)
(13126)
(12860)
(12855)
(12807)
(11719)
(11550)
学科
(99126)
经济(99024)
管理(74277)
(68260)
(57106)
企业(57106)
方法(50865)
数学(44886)
数学方法(44123)
(25725)
中国(24006)
(23878)
业经(22372)
(21491)
环境(18709)
地方(18624)
理论(17689)
农业(17227)
(16463)
(16413)
贸易(16406)
技术(15999)
(15946)
(15894)
财务(15811)
财务管理(15777)
(15146)
(15041)
企业财务(14901)
(12883)
机构
学院(347492)
大学(345999)
管理(142340)
(135019)
经济(132206)
理学(125071)
理学院(123768)
管理学(121177)
管理学院(120571)
研究(108897)
中国(79349)
(72195)
科学(69760)
(58834)
(54548)
业大(54042)
(52853)
中心(50713)
研究所(48796)
财经(48781)
(48114)
(44629)
北京(44568)
(44555)
师范(44194)
农业(42812)
(40277)
经济学(40243)
(39417)
技术(37991)
基金
项目(250647)
科学(197835)
基金(182137)
研究(181964)
(158941)
国家(157678)
科学基金(136782)
社会(113584)
社会科(107756)
社会科学(107726)
(98816)
基金项目(96746)
自然(90772)
自然科(88714)
自然科学(88696)
自然科学基金(87023)
教育(84806)
(82975)
资助(75521)
编号(74982)
成果(58376)
重点(55892)
(54578)
(52837)
(52520)
课题(50651)
创新(48935)
科研(48307)
教育部(47039)
大学(46813)
期刊
(135692)
经济(135692)
研究(93235)
中国(59593)
学报(54554)
管理(50824)
科学(50158)
(48139)
(44308)
大学(41756)
学学(39404)
教育(39083)
农业(34076)
技术(33671)
业经(23710)
(23041)
金融(23041)
财经(22309)
经济研究(22061)
(19042)
图书(18609)
(18087)
问题(17471)
技术经济(17377)
统计(17373)
科技(17282)
理论(16252)
(16017)
(15732)
资源(15619)
共检索到476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晓红  赵贺春  高诚  
本文以电解铝生产的碳排放数据为切入点,通过工业生产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边界的划定、确定优先序以及数据整理等,构建了符合该行业生产实际的低碳排放计量模型,对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全氟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准确测定与计量,并从计量参数的不确定性和计量模型的稳定性两个方面进行了检验,得出该计量模型可以相对有效且精确对该行业碳排放水平进行测定,及加快节能降耗等新技术的研发步伐是电解铝企业低碳生产重点的结论。弥补了现阶段该行业实际生产过程没有统一、定量、全方位考核和管理温室气体排放量方法的缺陷,并进一步为国家环保部门制定适宜该行业及配套相关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全氟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与测算方法,及...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红敏  
目前基于消费的隐含碳排放核算中主要计算的是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而不考虑水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以及由此引发的其它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本文对利用投入产出方法计算隐含碳排放的框架进行了扩展,从而可以同时计算各部门由能源消耗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和由某些工业生产过程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并利用该框架计算并分析了2002年中国各部门最终消费和使用中的隐含碳排放情况。结果发现,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高的部门,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生产过程隐含碳排放占部门总隐含碳排放的比重最高。此外,研究发现,部门分类水平的粗细对于各部门生产过程隐含碳排放的核算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除了建筑业之外,其他部门在较粗分类下核算...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纳军  程郁泰  肖红叶  
在深入解读碳排放生产理论分解分析模型的理论技术框架基础上,基于我国2005—201 5年间30个省份相关数据开展了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潜在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技术效率及产出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主导因素;潜在碳排放强度、潜在产出水平及碳减排技术则对碳排放水平加剧产生显著影响。长期看,减排技术效率提高与生产技术进步是实现可持续碳减排的关键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英姿  都红雯  闻岳春  
文章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以1995-2010年按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U型曲线特征,拐点处的经济产出高排放强度行业低于低排放强度行业。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作用大于劳动力总量,科研投入有利于高排放强度行业减排,化石能源结构调整不能促进工业减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青  傅莉媛  孙海添  
【目的】工业生产碳排放是中国生产活动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本文旨在测度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对其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为碳减排提供相应政策建议,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法】利用碳排放分类、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5—2019年全国及区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5—2019年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由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始终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2)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全国总体差异较大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碳排放量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793上升到2019年的0.3861,碳排放强度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160上升到2019年的0.3990。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4119;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3175。(3)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主要受到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影响,碳排放强度主要受到外商直接投资和科技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城镇化率在东部地区会显著增大碳排放,在西部地区会显著减少碳排放,表现出区域差异性。【结论】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较大,区域碳排放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能够较好地识别全国及三大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对于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降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智洺  张伟  
为研究碳排放规制对我国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影响,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与GML指数模型,以2000-2012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度分析了碳排放规制对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规制有利于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规制条件越严格效果越明显;强碳排放规制下,技术效率得到了促进而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对技术效率的促进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动力,而弱碳排放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机理相反。因此,碳排放规制强度的选择应综合考量当下的技术条件和不同行业效率特征,环境技术效率较低的工业行业更适合于严格的碳排放规制条件。这为碳排放规制政策运用到工业行业减排中的可行...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马大来  武文丽  董子铭  
基于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本文对我国1998-2012年各省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测度,并实证考察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碳排放绩效高的省份大多数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省份的工业碳排放绩效则普遍较低;聚类结果表明,各省工业碳排放量的偏态性明显要强于工业碳排放绩效,并且两者呈非对应性的关系;工业碳排放绩效的核密度曲线不仅呈现出典型的"单峰"形态,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向右移动的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工业碳排放绩效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工业规模、工业产权结构、技术研发、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重工业比重提升和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碳排放绩效则呈负相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何小钢  张耀辉  
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转型特征明显,行业CO2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走势,但2003年工业再度重型化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排放强度明显上升。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详细考察了中国工业CO2库兹涅茨曲线(CKC)的类型及成因。主要结论是:中国工业CKC呈"N型"走势,而非传统的"倒U型",即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在倒U型走势之后又形成拐点,出现"重组"现象;投资规模与排放显著正相关,研发强度不是影响排放的主要因素,CO2排放是个动态调整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有助于降低排放,减排治理政策应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宏观经济环境以及...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马大来  武文丽  董子铭  
基于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本文对我国1998-2012年各省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测度,并实证考察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碳排放绩效高的省份大多数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省份的工业碳排放绩效则普遍较低;聚类结果表明,各省工业碳排放量的偏态性明显要强于工业碳排放绩效,并且两者呈非对应性的关系;工业碳排放绩效的核密度曲线不仅呈现出典型的"单峰"形态,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向右移动的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工业碳排放绩效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工业规模、工业产权结构、技术研发、人力资本和外商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孔立  朱立志  
本文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以玉米和小麦为对照作物,根据2005—2013年相关粮食生产和农业投入品统计数据,核算并对比3种粮食作物的生产碳排放,并运用指数分解法将马铃薯生产碳排放的变化分解为产量效应、投入品效应、价格效应、结构效应和成本效应。研究表明:按照干物质当量折算产量后,马铃薯单位产量生产碳排放略低于玉米,明显优于小麦,是生产碳排放效率最高的粮食作物。就马铃薯生产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而言,2007年之前产量效应发挥主导作用,2007年之后碳排放由产量主导型转变为投入品主导型,成本效应成为主导效应,并导致生产碳排放增加。成本效应与农业投入成本正相关,投入品成本变化主要源于投入量增减,而受价格...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相天东  
我国实现减排承诺必须依赖于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笔者选取我国30个省(区、市)2000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所考察的30个省区市综合技术效率偏低,西部的综合技术效率最高,东部的纯技术效率最高。东部的技术效率要高于中西部,而西部又高于中部。我国东、中、西部技术进步依次递减。同时,东部全要素生产率也高于中西部。未来我国可以采取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等措施来提高我国碳排放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相天东  
我国实现减排承诺必须依赖于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笔者选取我国30个省(区、市)2000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所考察的30个省区市综合技术效率偏低,西部的综合技术效率最高,东部的纯技术效率最高。东部的技术效率要高于中西部,而西部又高于中部。我国东、中、西部技术进步依次递减。同时,东部全要素生产率也高于中西部。未来我国可以采取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天宇   杨旗   齐亚东   王宝玲  
高质量发展要求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电力行业是我国最大的碳排放部门,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异质性电力生产系统和环境要素在内的DSGE模型,对比分析了碳税政策和环境公共支出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治理效应,并结合现实背景考察了“保增长”和“控碳排”双重偶然紧约束下非线性联合政策规则的调控机制,利用福利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了政策规则盯住系数的设定规律。研究发现,第一,盯住碳排放的碳税政策和环境公共支出政策都能实现碳排放的治理;第二,碳税政策通过激发电力生产商提高自主减排的努力程度实现碳减排,但代价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而环境公共支出政策具有治理碳排放和拉动总需求的双重红利,但减排效果不如碳税政策;第三,偶然紧约束下的非线性联合政策规则能够有效应对现实经济在“保增长”和“控碳排”之间的权衡取舍,实现经济的合理调控,但福利分析发现政策规则盯住系数设定时要充分考虑两种政策间的相互影响,合理搭配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建芳  王芬  
近些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而交通碳排放量也迅猛增长。为了解这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本文通过自上而下的计算方法,并增加了二次能源碳消费端的碳排放量,测算了中国在1991—2017年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运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了我国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生产总值的脱钩关系,并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探究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生产总值的关系。结果显示,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生产总值的脱钩状况较差,有超过2/3的年份为增长负脱钩和负脱钩的状态;从长期看,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晓燕  
对2003—2017年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与倒"N"型;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产生促进作用的因素为煤炭消费比重,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的因素为研发强度、能源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低碳政策支持、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建议降低碳排放规模与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