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04)
- 2023(21135)
- 2022(18177)
- 2021(16583)
- 2020(14232)
- 2019(32410)
- 2018(31742)
- 2017(61202)
- 2016(33694)
- 2015(37475)
- 2014(37304)
- 2013(36881)
- 2012(34025)
- 2011(30856)
- 2010(30647)
- 2009(28423)
- 2008(28128)
- 2007(25028)
- 2006(21686)
- 2005(19108)
- 学科
- 济(138629)
- 经济(138476)
- 管理(95476)
- 业(91554)
- 企(76001)
- 企业(76001)
- 方法(64794)
- 数学(56150)
- 数学方法(55449)
- 农(36893)
- 财(35424)
- 中国(34027)
- 学(32810)
- 业经(30832)
- 地方(28603)
- 贸(25006)
- 贸易(24998)
- 农业(24572)
- 制(24430)
- 易(24196)
- 理论(22811)
- 务(22754)
- 财务(22675)
- 财务管理(22626)
- 企业财务(21459)
- 和(21144)
- 技术(21022)
- 环境(20949)
- 银(19567)
- 银行(19473)
- 机构
- 大学(488659)
- 学院(486583)
- 济(192818)
- 经济(188717)
- 管理(186499)
- 研究(166629)
- 理学(162647)
- 理学院(160724)
- 管理学(157564)
- 管理学院(156720)
- 中国(120879)
- 科学(108510)
- 京(103968)
- 农(90172)
- 财(86045)
- 所(86018)
- 业大(79672)
- 研究所(79115)
- 中心(75221)
- 农业(71662)
- 江(70837)
- 财经(70167)
- 北京(65000)
- 经(63864)
- 范(63791)
- 师范(62960)
- 院(60622)
- 经济学(58994)
- 州(57155)
- 经济学院(53447)
- 基金
- 项目(338914)
- 科学(264467)
- 基金(245552)
- 研究(237337)
- 家(218496)
- 国家(216749)
- 科学基金(183879)
- 社会(148905)
- 社会科(141100)
- 社会科学(141061)
- 省(133018)
- 基金项目(130035)
- 自然(123410)
- 自然科(120536)
- 自然科学(120499)
- 自然科学基金(118358)
- 划(113171)
- 教育(109267)
- 资助(102029)
- 编号(94514)
- 重点(77201)
- 成果(75668)
- 部(73711)
- 发(72604)
- 创(69828)
- 课题(66050)
- 科研(65958)
- 创新(65323)
- 计划(64575)
- 教育部(62108)
- 期刊
- 济(203799)
- 经济(203799)
- 研究(135113)
- 学报(88751)
- 中国(86101)
- 农(80416)
- 科学(77561)
- 管理(65903)
- 财(65795)
- 大学(65342)
- 学学(62080)
- 农业(55050)
- 教育(48769)
- 技术(40833)
- 融(37240)
- 金融(37240)
- 财经(34219)
- 业经(33785)
- 经济研究(33269)
- 经(29447)
- 业(28778)
- 问题(26981)
- 版(25095)
- 科技(24150)
- 技术经济(23502)
- 业大(23118)
- 统计(23013)
- 图书(22679)
- 商业(21612)
- 资源(21546)
共检索到691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谭策天 何文 曾勇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两要素和两部门的NEG理论模型,解释工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通过产业转移影响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过程和效果。基于全国233个地级市2009—2018年的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地区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会显著提高(降低)本地(外地)的第二产业比重,并显著降低(提高)本地(外地)的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受到工业生产效率影响的总效果由强至弱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一个地区的工业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超过特定门槛后,将会强化生产效率对产业吸引力的影响。各地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劣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兵 罗佑军
本文运用基于RAM的网络DEA模型对2001—2010年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和综合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对影响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工业平均综合效率取得了增长,"十一五"期间的增速快于"十五"期间;大西北地区的工业综合效率最高,黄河中游最低,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综合效率增长速度最快;各地区的工业生产效率均高于环境治理效率,污染治理投资不足、已有的投资未得到有效利用是导致环境治理阶段效率较低的原因;地区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要素禀赋结构以及研发投入对工业综合效率有显著影响,有效地利用治理污染投资、促进自主创新、推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吕晓萌 张永亮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扩展的列昂惕夫逆矩阵计算全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解释了由技术进步给区域产业总产出带来变化的原因,以及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波及效应。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三大产业的技术进步对总产出贡献率基本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贡献率第二大的是第三产业;对于珠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对第三产业总产值提升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三大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主要来自其自身。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辉 吴昊
在考虑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基于DEA模型对2005-2011年中国省际工业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转移、技术水平对区域工业能源效率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效率的差异是造成综合工业能源效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地区工业能源效率存在趋同;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显著;除东部地区以外,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能源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与技术水平的交互项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最为明显。提高能源效率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推广、引导外资投向节能技术研发等方式带动区域能源效率的提升以及缩小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距。
关键词:
工业能源效率 趋同 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杰 刘清
本文基于我国高质量低碳发展的战略导向要求,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生态化三维指标,采用多期DID、SDID方法检验中欧班列运行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运行对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生态化均存在显著正效应,且主要通过外贸驱动机制和要素驱动机制作用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异质性分析发现,中欧班列引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主要集中在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生态化效应则在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更为明显;同时相较于低人力资本水平城市,中欧班列引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生态化促进效应均集中在高人力资本水平城市范围。进一步研究发现,中欧班列运行对地理邻域、行政邻域存在产业结构优化空间溢出效应,且前者空间溢出效应大于后者;目前中欧班列引致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促进邻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抑制邻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生态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红 李国平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于淑艳
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本文以人均 GDP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剖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运用偏离——份额法实证分析 了区域差距和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区域差距 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高远东 陈迅
采用1985~2006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理论和动态最小二乘法模型,研究了我国各区域(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FDI对相应地区产业结构的长期影响和短期的修正机制,以及FDI对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作用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FDI对产业结构变动均具有长期的影响和显著的差异,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影响逐渐增大的态势;而短期中,除东部地区之外,FDI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均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屈小娥
"生态效率"这一概念同时将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内涵于其中,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基于2004~2014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实证测算并分析了我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关联及集聚特征,研究了生态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显著,生态效率呈现"东—中—西—东北"的梯度递减格局。(2)区域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的正的空间相关与集聚特征,近地缘的各省域生态效率相互影响,空间扩散效应显著;忽视区域差异与空间因素,在理论上存在严重不足,也与现实不符。(3)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结构变动、对外开放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都会对生态效率变动产生显著影响。提高区域生态效率,中西部落后地区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键词:
生态效率 区域差异 空间相关 影响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本文选取1998~200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使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省际工业碳排放效率,比较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全国和四大经济区域的工业碳排放效率呈不断增长趋势,但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平均水平偏低;东部工业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中部、东北与西部,西部、中部、东北三大区域的工业碳排放效率差距较小;东部、西部工业碳排放效率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但全国、中部和东北的工业碳排放效率只存在条件收敛特征。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健 卫平 付军明
本文在传统的两投入非参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把人力资本纳入到研究框架中,形成三投入非参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进而分析了中国各地区1998—2011年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变迁和各地区工业TFP增长的收敛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震荡式的上升,年均增长率为5.2%,且推动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恶化对TFP增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东部和西部的工业TFP增长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的工业TFP增长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西部地区的工业TFP增长率位居三大地区之首;东部地区工业TFP增长的动力源泉是技术进步,而中西部地区工业T...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岳凯 李自磊 张云
本文针对财政支出结构对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影响,运用1996-201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共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投资性财政支出与服务性财政支出均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在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投资性财政支出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强于服务性财政支出;在东部及中部地区,服务性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投资性财政支出,但在西部地区,投资性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则更强。据此,本文认为各区域应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魏梅
本文运用了动态方向性距离函数对1995年-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效率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外溢的角度考虑了影响区域高等教育效率增长的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效率存在正向空间相关关系,高等教育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人力资本对于高等教育效率增长存在正向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比重对于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无明显影响,人力资本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效率 区域差异 DSBM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卢启程 刘蕾 邹平
本文将社会核算矩阵(SAM)乘数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省级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研究。在阐述SAM乘数及其分解的基础上,探讨SAM乘数分析方法在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中的应用。最后以云南省2002年细化的SAM为基础,运用乘数分析方法对云南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社会核算矩阵 乘数分析 云南 产业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梅晓红
文章选取中国CDM碳交易数量位居前列的十个省份为样本数据,对产业结构系数与单位GDP碳减排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分析目前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困境与碳金融市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方式,探究出中国碳金融市场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通过采用面板数据背景下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碳金融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到了某一区域碳交易规模的大小会对该区域产业结构系数起到积极的正向影响的结论。但是,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主要原因归根于当地文化、发展阶段与政策导向。最后文章有针对性地从制定碳金融发展战
关键词:
碳金融 碳排放 金融监管 低碳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