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12)
- 2023(16684)
- 2022(14520)
- 2021(13235)
- 2020(11281)
- 2019(25474)
- 2018(25263)
- 2017(49077)
- 2016(26808)
- 2015(29354)
- 2014(29055)
- 2013(28728)
- 2012(26095)
- 2011(23409)
- 2010(22869)
- 2009(20463)
- 2008(19377)
- 2007(16438)
- 2006(14077)
- 2005(11604)
- 学科
- 济(103525)
- 经济(103420)
- 管理(75223)
- 业(70915)
- 企(57357)
- 企业(57357)
- 方法(51235)
- 数学(45515)
- 数学方法(44921)
- 农(29087)
- 财(25324)
- 中国(24981)
- 学(23783)
- 业经(23103)
- 地方(21268)
- 农业(19792)
- 环境(19680)
- 贸(19070)
- 贸易(19065)
- 易(18425)
- 技术(16551)
- 务(16157)
- 和(16156)
- 制(16120)
- 财务(16088)
- 财务管理(16060)
- 理论(15955)
- 企业财务(15206)
- 划(15020)
- 银(13251)
- 机构
- 学院(368725)
- 大学(368374)
- 管理(147346)
- 济(144787)
- 经济(141847)
- 理学(129960)
- 理学院(128538)
- 管理学(126027)
- 管理学院(125394)
- 研究(121298)
- 中国(86808)
- 科学(80080)
- 京(76416)
- 农(68780)
- 业大(63395)
- 财(61549)
- 所(60847)
- 研究所(56542)
- 中心(55684)
- 农业(54607)
- 江(51482)
- 财经(51299)
- 范(47120)
- 经(46929)
- 北京(46650)
- 师范(46516)
- 院(44458)
- 经济学(43399)
- 州(41585)
- 经济学院(39495)
- 基金
- 项目(270566)
- 科学(211914)
- 基金(196840)
- 研究(189160)
- 家(174785)
- 国家(173404)
- 科学基金(148517)
- 社会(119431)
- 社会科(113244)
- 社会科学(113211)
- 省(107860)
- 基金项目(105467)
- 自然(100272)
- 自然科(97983)
- 自然科学(97953)
- 自然科学基金(96151)
- 划(90306)
- 教育(86915)
- 资助(80660)
- 编号(75485)
- 重点(60892)
- 部(58399)
- 成果(57534)
- 发(57469)
- 创(56360)
- 科研(52861)
- 创新(52695)
- 计划(51759)
- 课题(51403)
- 大学(49495)
- 期刊
- 济(146914)
- 经济(146914)
- 研究(97757)
- 学报(67246)
- 中国(62510)
- 农(61048)
- 科学(58652)
- 管理(50968)
- 大学(50102)
- 学学(47761)
- 财(44885)
- 农业(42516)
- 教育(35193)
- 技术(31614)
- 业经(25918)
- 融(24747)
- 金融(24747)
- 经济研究(23910)
- 财经(23493)
- 业(21999)
- 经(20111)
- 科技(19513)
- 问题(19091)
- 版(18726)
- 业大(18571)
- 技术经济(17648)
- 资源(17489)
- 图书(17173)
- 商业(16689)
- 理论(16550)
共检索到505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向前 夏丹
为了从煤炭生产侧与消费侧视角探究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以1999—2018年安徽与河南两省工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TIRPAT模型识别和对比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同时检验“两省”与“两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存在性以描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①两省工业煤炭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控制均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比来看,消费侧优于生产侧,河南省优于安徽省;②影响“两省”与“两侧”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均为能源强度,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产量(产值)是两省工业碳排放控制成效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③“两省”和“两侧”人均产量(产值)与碳排放的变化曲线不同,但碳排放强度随着人均产量(产值)的上升均处于下降阶段;④两省工业生产均需要进一步控制能源强度,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晓燕
对2003—2017年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与倒"N"型;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产生促进作用的因素为煤炭消费比重,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的因素为研发强度、能源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低碳政策支持、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建议降低碳排放规模与强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世祥 刘江宜 张莉 成金华
煤炭高消耗省份逐年增加的煤炭消费和碳排放,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区域经济绩效?本文基于13个煤炭消费大省1995-2010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测算这些地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考察这些区域的经济绩效状况。结果发现,1995-2010年期间,国内13个煤炭消费大省的经济绩效普遍得到了持续改善;而且,煤炭消费规模较大地区的经济绩效增速相对快于煤炭消费规模较小地区,煤炭消费增速较快地区的经济绩效增速相对快于煤炭消费增速较慢地区;此外,主要煤炭消费区域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效率贡献非常有限。这意味着,政府在分解节能减排目标时,应适度允许煤炭消费...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赵永清 唐步龙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置严重地危害了环境,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江苏和安徽两省农户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集中研究农户对农作物秸秆处置利用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通过Logit模型的回归分析,发现农户选择农作物秸秆的处置方式受到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生产经营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处置方式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姚平 祁雅南
根据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点,将科技创新划分为两个阶段:科技创新的科技产出效率和经济社会转化效率。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转型中的资源大省山西省和黑龙江省9个煤炭城市2005—2007年科技创新两阶段效率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煤炭城市第一阶段科技产出效率逐渐提高,第二阶段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转化效率逐渐下降,效率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两阶段的规模效率均偏低;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创新的科技产出效率的提升来源于第一阶段的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在第二阶段,科技创新的经济和社会转化效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第二阶段的技术效率未有明显提升和技术的退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葛栋栋
依据甘肃省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估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城市化率等人口因素,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和能耗强度与产业结构等技术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态势;(2)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二大驱动因素;(4)产业结构是影响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三大因素;(5)能耗强度尽管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水军 张文城 孙传旺
本文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采用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量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并通过SDA方法考察了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均出现大幅的增长,但生产侧排放明显高于消费侧排放,"入世"后二者差距呈迅速扩大趋势;中国大量的生产碳排放服务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即存在突出的"发达国家消费与中国污染"问题,而中国消费侧排放主要发生在国内。结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由国内最终需求规模的增长和生产部门投入结构变化带来的;而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选民 段晓琛
本文在假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EKC曲线的基础上构造了STIRPAT随机模型,利用岭回归分析法对陕西省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因素与碳排放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EKC曲线,陕西省的碳排放量在将来依然会随人均GDP稳步增长。最后根据陕西省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各省市的低碳经济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光明 马秀玲 徐祝龄 宋兆民 孟平 张劲松 吴丙奇 张均营
文中探讨了农林复合系统中林带两侧附近作物的生产效能。结果表明:其附近农田CO2浓度水平和垂直分布不均匀,光合强度于近林带的0.5H(距林带0.5倍树高)处数值明显低于2H(距林带2倍树高),尤以NO5H(指林带北侧0.5倍树高)处最低。光能利用率的分布也表现出类似的特点。水分利用效率分布与上述参数不同之处在于其最低值出现在SO5H(指林带南侧0.5倍树高处),而NO5H,由于林带遮荫,蒸腾量减少,仍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 林带 作物生产效能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小芹 刘传庚 刘晓燕 陈绍杰
本文以中国33个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出发,运用DEA-BCC模型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2001—2015年中国33个工业行业煤炭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随机效应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煤炭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工业行业整体煤炭利用效率虽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但煤炭利用效率水平仍然较低,综合效率均值只有0.628,仅有烟草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皮羽制品业3个行业的综合效率值达到1,处于前沿面上,其他30个行业仍有提升空间。②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增长率为8.7%,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不够稳定;33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为正向增长,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起决定性影响,技术效率仅起次要影响。③煤炭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行业平均规模、市场竞争程度、外商直接投资、资本深化和产权结构,其中行业平均规模、市场竞争程度、外商直接投资与煤炭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资本深化、产权结构与煤炭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宇 李中东 韩存
本文对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监管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监管政策对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起到了显著效果。分类型煤炭企业的检验结果显示,监管政策对全部煤炭企业、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和乡镇煤炭企业都具有显著的效果,而对国有地方煤炭企业的效果不够显著。从实证检验结果和我国与其他国家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对比来看,今后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管。
关键词:
安全生产 煤炭行业 监管政策 实证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朱振宇 汪煜
城镇建设用地在利用和扩张过程中承载和拉动着大量的碳排放。揭示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差异,并探讨其驱动因素,能为东西部的协调发展、碳减排工作和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借助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GIS技术,提出了边界阈值法,对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并综合相关文献中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对其所承载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关联性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研究表明:①边界阈值法提取结果的检验结果较好,优于经验阈值法和邻域分析法。②胡焕庸线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2000—2013年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从95:5变为92:8,差异缩小。③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是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2000—2013年东、西两侧年碳排放量比值从93:7变为90:10,差异缩小。④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每增加1 km2时,年均碳排放量分别增长1.79万t和2.58万t。因此,国家在继续重视碳排放量较大的东部地区的同时,也应重视西部地区加剧的高碳排放问题。可通过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式扩张、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手段促使西部地区走上集约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戴卫东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老年人长期护理已经由过去家庭承担的事务演变成现在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安徽、江苏两省的调查,描述了老年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以及长期护理需求的差异性,分析了老年长期护理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区、户口、教育程度、无子女、有退休金、洗澡有困难、半身不遂、女儿或女婿照料8个因素对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相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这些因素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影响度要小。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与完善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老年 长期护理 需求意愿 地区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邵帅 杨莉莉 曹建华
文章估算了1994-2008年上海市工业分行业能源终端消费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对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和广义矩估计方法分别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黑色金属行业作为第一"排放大户",其排放走势对工业部门整体排放趋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碳排放规模和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分别呈现出N型和倒N型曲线关系;煤炭消费比重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发强度和能源效率对其均表现出显著的限制作用,而投资规模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分别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碳排放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劳均产出和能源效率是对碳排放产生长期影响最强的两...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何小钢 张耀辉
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转型特征明显,行业CO2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走势,但2003年工业再度重型化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排放强度明显上升。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详细考察了中国工业CO2库兹涅茨曲线(CKC)的类型及成因。主要结论是:中国工业CKC呈"N型"走势,而非传统的"倒U型",即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在倒U型走势之后又形成拐点,出现"重组"现象;投资规模与排放显著正相关,研发强度不是影响排放的主要因素,CO2排放是个动态调整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有助于降低排放,减排治理政策应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宏观经济环境以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