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76)
- 2023(18917)
- 2022(16404)
- 2021(15137)
- 2020(12846)
- 2019(29536)
- 2018(29093)
- 2017(55358)
- 2016(30617)
- 2015(34266)
- 2014(34265)
- 2013(33584)
- 2012(30817)
- 2011(27702)
- 2010(27344)
- 2009(25258)
- 2008(24823)
- 2007(21903)
- 2006(18657)
- 2005(16089)
- 学科
- 济(118813)
- 经济(118679)
- 管理(88657)
- 业(83136)
- 企(68816)
- 企业(68816)
- 方法(59225)
- 数学(52022)
- 数学方法(51356)
- 农(32025)
- 财(31912)
- 中国(29539)
- 学(28036)
- 业经(26359)
- 地方(23221)
- 贸(22665)
- 贸易(22656)
- 易(22001)
- 农业(21457)
- 务(21253)
- 环境(21194)
- 财务(21172)
- 财务管理(21129)
- 企业财务(20033)
- 制(19950)
- 理论(19049)
- 技术(18785)
- 和(18740)
- 划(17436)
- 银(16936)
- 机构
- 大学(436759)
- 学院(435602)
- 管理(170503)
- 济(168406)
- 经济(164762)
- 理学(149221)
- 理学院(147560)
- 管理学(144621)
- 研究(144363)
- 管理学院(143877)
- 中国(105104)
- 科学(95284)
- 京(92093)
- 农(80856)
- 财(74936)
- 所(74026)
- 业大(72948)
- 研究所(68336)
- 中心(66526)
- 农业(64424)
- 江(62199)
- 财经(61412)
- 北京(57200)
- 范(56048)
- 经(55930)
- 师范(55329)
- 院(52559)
- 州(50415)
- 经济学(50409)
- 技术(47252)
- 基金
- 项目(308532)
- 科学(239877)
- 基金(222875)
- 研究(215815)
- 家(197873)
- 国家(196279)
- 科学基金(166848)
- 社会(134122)
- 社会科(127071)
- 社会科学(127035)
- 省(121797)
- 基金项目(118709)
- 自然(112739)
- 自然科(110105)
- 自然科学(110069)
- 自然科学基金(108055)
- 划(103089)
- 教育(99510)
- 资助(92460)
- 编号(86929)
- 重点(69666)
- 成果(68861)
- 部(66751)
- 发(65170)
- 创(63642)
- 科研(60441)
- 课题(59700)
- 创新(59519)
- 计划(59179)
- 大学(56622)
- 期刊
- 济(172877)
- 经济(172877)
- 研究(116427)
- 学报(79792)
- 中国(75469)
- 农(72019)
- 科学(68371)
- 大学(58549)
- 管理(58387)
- 财(57489)
- 学学(55563)
- 农业(49622)
- 教育(42927)
- 技术(36903)
- 融(31468)
- 金融(31468)
- 业经(29546)
- 财经(28984)
- 经济研究(28037)
- 业(26166)
- 经(24711)
- 问题(22978)
- 版(22585)
- 图书(22324)
- 科技(22000)
- 业大(20878)
- 技术经济(20792)
- 统计(20438)
- 理论(19780)
- 资源(19755)
共检索到606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向东 欧恺 敖翔
本文选用1990~2005年期间我国六类能源的消耗指标,从时序维度考察了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产量变化与其能源消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有色金属工业的产量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这一结论对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取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彭水军 包群
本文选用1985 ̄2003年期间我国的六类环境污染指标,从时序维度考察了环境污染与我国人均收入变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首先,基于MaddalaandKim提出的改进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具有协整关系的四类变量中,只有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正的协整关系,其他三类污染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协整关系均为负,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其次,分别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与TodaandYamamoto提出的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考察了六类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晖 胡浩
本文根据曲劳(Truog)的养分平衡法理论,选取江苏省1978~2007年的农业生产数据,测算了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过剩氮的总量,并建立起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与过剩氮污染的经济计量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结果表明,人均过剩氮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本文提出,本文提出政府应在积极引导农民合理使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孟源 郑义
文章基于1997-2010年省级层面的数据测算出中国的环境技术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FDI与工业污染排放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FDI、资本禀赋、国有产值比重、环境技术效率等变量对于我国的工业污染排放均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验证了"环境避难所"假说;FDI流入不仅直接带来大量的"三废"污染排放,而且通过关联效应驱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工业化和"资本深化",间接导致污染排放增加;资本禀赋、国有产值居高不下均强化了污染排放,环境技术效率显著弱化了污染排放。
关键词:
FDI 资本深化 环境技术效率 污染排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丹 应瑞瑶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收入分配状况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在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利用1986—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回答了以下问题: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否会削减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治理功能。研究发现:首先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正,并且这种影响存在着滞后效应;其次收入差距通过影响环境治理的公共支出从而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再次,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减弱了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效果,延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到来。不同的收入差距指标显示出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洪涛 于明超 江静
本文在污染供需分析框架下,选取中国2001-2006年34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影响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尘等三种污染物排放密度的主要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污染密度均与能源消耗密度、相对工资水平和国有资本比重正相关,与企业规模、环境管制指标和外资比重负相关。要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机制才是根本出路。为此需要做到:(1)鼓励节能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环境管制政策执行力度的监督;(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监管力度;(4)理顺政府对环保信息的披露机制;(5)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6)提高外资进入的环境标准。
关键词:
工业污染物 排放密度 污染供需分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凤美 肖红
文章分别对香港1980~2009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金融服务、旅游服务、贸易及物流服务、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四个主要部门体系的服务进出口与GDP的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结论: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增长,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四个部门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服务贸易结构不尽合理,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并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
服务贸易 经济增长 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明伟 周清波 陈仲新 周勇 刘佳 宫攀
通过对植被指数序列数据分析可以准确提取农作物的物候特征信息,从而对不同作物进行识别。该文利用MODIS2004年以旬为单位合成的NDVI数据,采用Coif4小波变换的方法重构作物生长曲线,运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NDVI时序曲线进行分析,选取曲线均值(0级谐波振幅)、1~3级谐波的初始相位及振幅比例作为作物识别的参数,实现华北地区5种主要作物的识别。经过验证,最终的使用者精度都达到85%以上。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淑英 董玮 许文立
环保财政支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地方政府环保财政支出的政策效应,并测算了环保财政支出引致社会环保投资的"引致乘数"。研究表明:第一,我国地方政府的环保财政支出政策对环境治理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政府环境偏好会显著影响效应的强弱,当政府对环境质量的偏好较高时,环保财政支出每增加1%,可引致废水排放量降低1.3%。第二,环保财政支出对社会资本投入环保项目具有引致效应,引致乘数约为1.2——财政支出每增加1%,社会投资增加1.2%。第三,政府对环境质量的偏好越强,越能加强环保财政支出对社会资本的引致效应。本...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应瑞瑶 周力
本研究在“污染避难所”的理论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对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在我国,FDI是工业污染的格兰杰原因;各地区FDI的相对水平与工业污染程度正相关,东部地区对工业污染的弹性低于中西部地区;在时间序列上,FDI与我国工业污染呈U型的“环境污染曲线”;此外,各地区治理污染的投资额与FDI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FDI 工业污染 环境规制 区域分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金殿臣 李媛 杨丹辉
文章运用中国31个省级地区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选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作为衡量工业污染程度的指标,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工业增长的指标,对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检验表明:中国的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存在明显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直到2015年,中国也仅有天津、北京、上海与江苏这4个地区突破了环境拐点,剩余的27个地区均面临工业污染随工业增长而不断增加的困境,这正是近年来中国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金殿臣 李媛 杨丹辉
文章运用中国31个省级地区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选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作为衡量工业污染程度的指标,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工业增长的指标,对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检验表明:中国的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存在明显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直到2015年,中国也仅有天津、北京、上海与江苏这4个地区突破了环境拐点,剩余的27个地区均面临工业污染随工业增长而不断增加的困境,这正是近年来中国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金殿臣 李媛 杨丹辉
文章运用中国31个省级地区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选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作为衡量工业污染程度的指标,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工业增长的指标,对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检验表明:中国的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存在明显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直到2015年,中国也仅有天津、北京、上海与江苏这4个地区突破了环境拐点,剩余的27个地区均面临工业污染随工业增长而不断增加的困境,这正是近年来中国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牛冲槐 寇东 姚西龙
为寻求中国地区性环境技术效率改善策略,采用DEA-SBM四阶段模型,从“管理环境”维度解构工业污染物治理的环境技术效率,通过不同污染物对比视角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传统综合型环境技术效率测度对现实情况存在高估;污染物治理效率及其分解效率存在省际差异,需要针对不同污染物控制情况采取对应措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永友 沈坤荣
环境政策是否有助于实现清洁增长目标,本文利用跨省工业污染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显示:(1)我国采取的环境政策对减少污染排放起到了显著效果,但这种效果主要是通过污染收费制度实现的,其作用弹性达到了0.4。相比较,减排补贴和环保贷款制度对污染减排作用效果不明显,同时,部分地区试行的排污权交易在经验上还没有显示出其在减排方面的积极效果。(2)公众的环保行为没有被纳入我国环境管制的框架内,公众的环境质量诉求还无法在环保执法中得到满足。(3)临近地区污染控制的严厉程度对本地污染控制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地区间污染控制决策呈现出明显的策略性特征。(4)中央政府控制污染的决心未能对地方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的...
关键词:
环境质量 污染控制 有效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评价研究——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工业污染治理分析
文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1996年~2009年时序数据的实证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基于36个月时序数据的分析
基于时序数据的我国省域城市圈发展状况动态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2Q1~2007Q3多元时序数据的分析
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基于东、中、西部Panel Data的经验研究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1985-2006年时序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专利时序数据预测技术机会的方法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