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65)
- 2023(16093)
- 2022(13997)
- 2021(13056)
- 2020(11124)
- 2019(25425)
- 2018(25115)
- 2017(48423)
- 2016(26465)
- 2015(29399)
- 2014(29282)
- 2013(28933)
- 2012(26550)
- 2011(24062)
- 2010(23901)
- 2009(22194)
- 2008(22036)
- 2007(19262)
- 2006(17114)
- 2005(15219)
- 学科
- 济(102006)
- 经济(101862)
- 管理(78053)
- 业(72722)
- 企(61328)
- 企业(61328)
- 方法(47115)
- 数学(40147)
- 数学方法(39688)
- 财(28509)
- 农(27356)
- 贸(26534)
- 贸易(26521)
- 中国(25774)
- 易(25738)
- 学(24407)
- 业经(23783)
- 制(23432)
- 地方(19754)
- 务(17909)
- 财务(17839)
- 财务管理(17805)
- 农业(17587)
- 理论(17314)
- 企业财务(16825)
- 环境(16377)
- 体(16374)
- 技术(16225)
- 和(16193)
- 银(16158)
- 机构
- 大学(385871)
- 学院(381318)
- 济(151566)
- 经济(148379)
- 管理(147323)
- 研究(130677)
- 理学(128194)
- 理学院(126693)
- 管理学(124385)
- 管理学院(123704)
- 中国(94266)
- 科学(83289)
- 京(82040)
- 财(69803)
- 农(68473)
- 所(66893)
- 业大(61687)
- 研究所(61333)
- 中心(57483)
- 财经(56103)
- 江(55725)
- 农业(54248)
- 北京(51259)
- 经(50958)
- 范(49590)
- 师范(48968)
- 院(47449)
- 经济学(45798)
- 州(44500)
- 财经大学(41781)
- 基金
- 项目(264597)
- 科学(206715)
- 基金(192575)
- 研究(187414)
- 家(170789)
- 国家(169454)
- 科学基金(143635)
- 社会(118231)
- 社会科(111996)
- 社会科学(111969)
- 省(102770)
- 基金项目(102641)
- 自然(95625)
- 自然科(93384)
- 自然科学(93354)
- 自然科学基金(91690)
- 划(87654)
- 教育(85664)
- 资助(79313)
- 编号(74547)
- 成果(60727)
- 重点(59885)
- 部(58277)
- 发(55667)
- 创(55067)
- 课题(51631)
- 创新(51551)
- 科研(51076)
- 计划(49531)
- 教育部(49450)
- 期刊
- 济(162786)
- 经济(162786)
- 研究(109879)
- 中国(69810)
- 学报(69467)
- 农(61556)
- 科学(60136)
- 管理(53387)
- 财(52537)
- 大学(51448)
- 学学(48767)
- 农业(41975)
- 教育(38552)
- 融(30293)
- 金融(30293)
- 技术(30056)
- 财经(27396)
- 业经(26657)
- 经济研究(26518)
- 经(23380)
- 问题(22399)
- 业(21388)
- 贸(20269)
- 版(19704)
- 科技(19490)
- 图书(18916)
- 业大(18299)
- 理论(17768)
- 技术经济(17591)
- 国际(17198)
共检索到551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丫丫 罗建强
本文利用1998—2017年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揭示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国际贸易呈现出先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稳增长的趋势,贸易联系日趋紧密,区域内贸易的可达性和贸易效率不断提高;德国、日本始终处于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中心地位;中国、韩国及荷兰是最突出的工业机器人贸易追赶国,尤其中国逐渐成为工业机器人贸易的重要"桥梁"和"枢纽";技术距离是影响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演化最主要的因素,制造业发展距离、经济距离、共同语言与文化能促进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发展,人口规模差异并未对工业机器人贸易产生显著影响,各因素对不同类别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贺胜兵 许宸昊 周华蓉
基于2002—2019年双边贸易数据,分析“一带一路”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特征及演化机制。研究发现:贸易网络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网络节点地位演化稳中有变,亚洲成为“一带一路”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核心,并形成以中国为枢纽的多极化格局。内生机制检验表明,互惠结构效应驱动节点对积极展开互惠贸易;负向扩张结构效应促使出度明星节点抑制依附节点数量的增加;传递闭合结构效应推动网络产生传递闭合三角,形成贸易集群;时间结构效应既保持贸易关系相对稳定,又促进新关系的形成。经济体量、工业就业占比、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产生发送(接收)者效应,地理、语言和贸易组织邻近有利于促进贸易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内生结构效应和节点趋同效应出现明显变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唐晓彬 崔茂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结构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否日趋复杂?又呈现出怎样的彼此交织、相互依存的特征?文章结合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与可分离的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STERGM),使用动态网络分析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本文构建的"一带一路"货物贸易动态网络TERGM和STERGM方法克服了传统ERGM方法局限于静态分析的缺点,很好地刻画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结构的变动特征及其影响机制。(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具有一定的异质性,贸易网络中存在"富人俱乐部"现象,这一现象与网络中存在的等级效应有关,且这种等级效应有逐渐增强的趋势。(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贸易关系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高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具有更强的贸易倾向,但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倾向有所减弱,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发展贸易关系的几率有所提升。文章拓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结构动态变化的相关研究,并为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消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潜在贸易摩擦提供了启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种照辉 覃成林
基于2012年、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贸易数据,运用块模型及QAP等网络分析方法,对贸易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动态比较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贸易网络的联系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印度、新加坡处于贸易网络的中心位置;(2)"一带一路"贸易网络可划分为四个贸易板块,中国等21个国家属于双向溢出板块,以色列等20个国家属于经纪人板块,阿富汗等16个国家属于主溢出板块,马尔代夫等8个国家属于主受益板块;(3)国家间的空间邻近关系、文化差异、贸易协定关系、贸易结构及制度差异对于贸易网络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种照辉 覃成林
基于2012年、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贸易数据,运用块模型及QAP等网络分析方法,对贸易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动态比较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贸易网络的联系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印度、新加坡处于贸易网络的中心位置;(2)"一带一路"贸易网络可划分为四个贸易板块,中国等21个国家属于双向溢出板块,以色列等20个国家属于经纪人板块,阿富汗等16个国家属于主溢出板块,马尔代夫等8个国家属于主受益板块;(3)国家间的空间邻近关系、文化差异、贸易协定关系、贸易结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耿伟 贾兴兴 朱佳
文章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企业层面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地位指标,从稳定性和安全性双重视角探究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地位对企业嵌入价值链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地位的提高显著提升企业嵌入价值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即存在价值链韧性提升效应并呈现自我强化特性;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地位主要通过技术外溢效应、议价能力效应以及投入品质量效应提升了企业嵌入价值链韧性;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地位的价值链韧性提升效应在技术密集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一般贸易企业中尤为显著;数字化程度高的企业能更充分释放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地位对价值链韧性的赋能效应。研究结论为中国深刻把握工业智能化技术变革以增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安全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云洁 刘旭
【目的】能源危机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加快了对光伏可再生能源的布局,光伏组件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链贸易流动的重要环节,揭示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的驱动机制十分必要。【方法】本文采用2001—2021年全球114个国家(地区)的光伏组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探究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内生和外生驱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呈现高聚集性和较短路径长度,国家(地区)间光伏组件贸易差距呈扩大态势,存在贸易中心极化特征,形成区域内贸易为主导的紧密贸易网络。(2)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贸易集团聚类分布现象凸显,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集团影响力最大。(3)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存在互惠效应、结构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4)国家(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贸易自由度、环境绩效指数和碳排放量对全球光伏组件贸易联系建立的影响显著为正。国家(地区)间的接壤网络、收入水平网络、WTO成员网络是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外生网络。【结论】全球光伏组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网络的重心不断东移,需重视对新兴市场的开发与合作,加强沟通和协调,推动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国际合作和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爱萍 张晓平 宋现锋 李润奎
文章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结构、社团演化等方面探讨了2000—2019年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并采用QAP回归方法探讨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贸易网络结构来看,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的网络密度、贸易规模、集聚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美国和俄罗斯在网络中居于重要地位,控制能力较强;中国的中介中心度呈现上升趋势。(2)从贸易集团演化角度分析,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核贸易圈,以俄罗斯、中国为中心的双核贸易圈,以法国、瑞典、德国等为中心的多核贸易圈。(3)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能源供应结构差异、地缘政治关系是影响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结构体系的主要因素。国家间核电设备贸易网络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各国的贸易“竞合”关系和国际地位变化,对未来中国的核电设备贸易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乔 程成
基于1990—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66国文化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文化贸易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印度、泰国、俄罗斯等国逐步演变成"一带一路"文化贸易网络中心;沿线国家已经从"散兵游勇"状态,逐步形成了6大"朋友圈"。另外,提高相对点度数和网络密度、降低雪崩规模能促进文化贸易网络的空间公平性;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的提高能有效促进本国及伙伴国的文化贸易量,形成空间溢出效应。当前,中国文化影响力已经走出东亚及南亚地区,中国拓展海外文化贸易颇有成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向洁 石慧敏
近年来,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双方贸易往来频繁,“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正逐渐成为国家间互利合作的典范。本文基于2006-2020年贸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基本格局和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并运用QAP方法考察其具体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第一,贸易网络中各国联系日益紧密,贸易规模均呈增长态势,网络密度、平均度不断上升,贸易集聚效应显现;第二,整体贸易网络并不稳定,贸易可达性一般;第三,俄罗斯处于该网络绝对中心地位,网络不平衡性明显;第四,贸易网络演进受多方因素影响,其中人口、地理与文化等因素正向作用较为明显,经济距离的内生动力有所减弱,物流绩效水平差异呈负向关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曾冰 邱志萍
研究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有利于揭示其内部经济联系规律,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于2000-2015年省际铁路货运交流数据,采用SNA方法刻画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时空特征,借助贸易网络引力模型和QAP回归方法实证研究省际贸易网络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演化成"苏-浙-皖-赣"和"川-渝-滇-贵"两大贸易联系核心圈;(2)网络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弱连结联系态势,圈层特征明显,子圈间联系较弱;(3)中心性水平呈现"下冷中上热"态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曾冰 邱志萍
研究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有利于揭示其内部经济联系规律,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于2000-2015年省际铁路货运交流数据,采用SNA方法刻画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时空特征,借助贸易网络引力模型和QAP回归方法实证研究省际贸易网络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演化成"苏-浙-皖-赣"和"川-渝-滇-贵"两大贸易联系核心圈;(2)网络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弱连结联系态势,圈层特征明显,子圈间联系较弱;(3)中心性水平呈现"下冷中上热"态势,各贸易主体影响力日趋均衡,但点出入度非均衡趋势明显;(4)城镇化、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地方保护是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演变的重要因子。建议:着力构建区域联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适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跨区域联合协调机制,以深化地区间经济联系。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董桂才
无论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还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以及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工业机器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工业机器人贸易格局的分析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较为分散,而进口来源则较为集中,长期处于净进口状态;对贸易竞争力的分析表明,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升,但出口质量并没有显著改善,与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显示,中国与进口国工业增加值、进口国工资水平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进口国总就业人数、贸易双方的距离以及出口价格则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出口竞争力 Tobit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佳卉 贺灿飞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扩展和加深,生产分工进入产品内分工阶段,中间产品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中间产品贸易是产品内分工的主要表现形式。论文选取了纺织业、运输业和电子产业分别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传统全球分工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代表,研究其贸易网络结构的特征与演化趋势。并以中国为中心的中间产品贸易网络为例,探究了影响贸易网络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①3种产业的中间产品贸易网络结构有明显差异,电子产业网络联系紧密,而运输业和纺织业的结构则相对松散。②1998—2017年,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明显提升。③从影响中间产品贸易网络结构的因素来看:地理距离对中间产品出口偏好的影响显著,但是仅纺织业体现出了地理距离衰减效应,在电子和运输业中,地理距离越大,贸易偏好反而越高;沟通成本显著影响中国对目的地国家的出口偏好,中国文化在目的地国家推广能够提高贸易偏好;目的国制度质量对贸易偏好的影响显著,国家的话语权和可靠性能够提高中国对目的地国家的中间产品出口偏好,但同时,规制的质量越高,中国对其出口偏好则更低。④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在3种产业中均体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中间产品 贸易网络 贸易成本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和聪贤
本文基于1996—2019年世界大豆双边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依据“整体—区域—国家”的逻辑顺序,分析大豆贸易网络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ERGM探究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大豆贸易网络呈动态演变特征。宏观层面,网络规模扩张,出入度中心势差距缩小,呈现“小世界”特征;中观层面,网络存在“富人俱乐部”现象,经历了“离散少核—多核集聚—两极分化”格局,且异质性较强;微观层面,出入度大国较固定,点强度大国在空间上错位分布。(2)大豆贸易网络演变机制包括自组织结构、行动者属性与外生网络等,而自组织结构机制表现为互惠性效应、偏好连接效应、循环闭合效应。(3)互惠性、扩张性、循环闭合性均显著影响贸易网络演变,且影响程度有增强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