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241)
- 2023(21706)
- 2022(18486)
- 2021(17210)
- 2020(14705)
- 2019(33635)
- 2018(33022)
- 2017(62782)
- 2016(34210)
- 2015(38332)
- 2014(37819)
- 2013(37614)
- 2012(34230)
- 2011(30714)
- 2010(30582)
- 2009(28722)
- 2008(28778)
- 2007(25427)
- 2006(22425)
- 2005(20217)
- 学科
- 济(140301)
- 经济(140110)
- 业(116029)
- 管理(111868)
- 企(102264)
- 企业(102264)
- 方法(65592)
- 数学(54849)
- 数学方法(54146)
- 财(44207)
- 农(40345)
- 业经(37744)
- 中国(36745)
- 制(30786)
- 务(30428)
- 财务(30345)
- 财务管理(30293)
- 企业财务(28800)
- 农业(27416)
- 学(27008)
- 贸(26236)
- 贸易(26224)
- 易(25507)
- 理论(23851)
- 技术(23820)
- 地方(23754)
- 和(23315)
- 体(22060)
- 划(21965)
- 银(21907)
- 机构
- 学院(490701)
- 大学(490531)
- 济(200652)
- 经济(196656)
- 管理(193750)
- 理学(167192)
- 理学院(165398)
- 研究(162682)
- 管理学(162523)
- 管理学院(161629)
- 中国(126333)
- 京(104848)
- 科学(100038)
- 财(95575)
- 农(85261)
- 所(81944)
- 财经(76145)
- 业大(75159)
- 研究所(74197)
- 中心(73788)
- 江(72370)
- 经(69404)
- 农业(67171)
- 北京(66111)
- 经济学(60933)
- 范(59924)
- 师范(59228)
- 院(58945)
- 州(57598)
- 财经大学(56563)
- 基金
- 项目(329436)
- 科学(259220)
- 基金(241044)
- 研究(236197)
- 家(211688)
- 国家(209942)
- 科学基金(180511)
- 社会(150609)
- 社会科(142873)
- 社会科学(142835)
- 省(127352)
- 基金项目(126900)
- 自然(118823)
- 自然科(116126)
- 自然科学(116092)
- 自然科学基金(114056)
- 教育(108421)
- 划(107450)
- 资助(100242)
- 编号(94129)
- 成果(75701)
- 重点(73782)
- 部(72842)
- 创(69360)
- 发(69016)
- 课题(64793)
- 创新(64467)
- 科研(63346)
- 国家社会(62667)
- 教育部(62420)
- 期刊
- 济(219688)
- 经济(219688)
- 研究(142343)
- 中国(93823)
- 学报(80361)
- 农(77654)
- 财(77595)
- 管理(75564)
- 科学(72848)
- 大学(61310)
- 学学(58273)
- 农业(52958)
- 教育(47499)
- 融(44063)
- 金融(44063)
- 技术(43360)
- 财经(38215)
- 业经(35984)
- 经济研究(35070)
- 经(32808)
- 业(30454)
- 问题(28534)
- 技术经济(25020)
- 版(24119)
- 贸(23400)
- 统计(23198)
- 科技(23112)
- 现代(22207)
- 财会(21883)
- 理论(21816)
共检索到726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骏 龚熠 刘涛雄
作为智能的柔性生产设备,工业机器人可以灵活调整产量规模,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应对需求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料的外部冲击,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获取竞争优势。本文利用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工业机器人报告公布的2014—2019年分行业工业机器人存量数据以及1710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采用“中国企业层面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指标衡量中国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运用程度,并采用工具变量法缓解模型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运营效率的提升作用。本文进一步从是否为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和技术水平三个维度考察了企业特性对“工业机器人提升运营效率”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及技术水平越低的企业中,企业机器人渗透度的提高对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作用越显著。本文最后为政府和企业在“如何提升工业机器人应用效果”问题上提出了可行建议,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提高自身运营效率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思路。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渗透度 企业运营效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宋旭光 左马华青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技被认为是智能制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其快速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机器人科技等新技术的出现势必会对就业产生重大冲击。本文利用IFR工业机器人数据和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从微观企业层面和宏观行业层面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就业净增长的负向影响会通过“降低企业就业创造,提高企业就业破坏”来产生作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就业变动影响的作用途径存在异质性,相对而言,对于生产人员占比高以及高中学历占比低的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总体变动以及结构变动的冲击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会影响企业的员工结构和绩效水平,进而影响企业就业总体变动以及结构变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上游行业企业的就业影响主要表现为替代效应,对下游行业企业的就业变动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本文研究能够提供关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劳动力市场均衡影响的中国版本解读,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就业创造 就业破坏 溢出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民春 韩青江 夏蕾
利用2013—2017年中国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存在显著的负影响,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提升1单位将导致制造业就业总量下降3.35个百分点。针对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东部、西部地区有显著的负影响,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对制造业细分行业、低技能劳动者和男、女劳动者就业均存在普遍的负影响,对高技能劳动者就业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深入研究后发现,工业机器人替代不是导致制造业就业下降的根本原因,而是对制造业就业岗位的补充与延伸。政府在制定针对智能制造的产业政策时,应根据地方制造业劳动供给与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灵活安排。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就业 机器人渗透度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亚光 何瑛 田马飞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面向数字经济治理的重要需求,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对外部审计师决策产生溢出效应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文章以2011—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审计定价理论,探究了企业层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审计收费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审计收费水平,主要通过减少审计资源投入和缓解审计风险感知对审计收费产生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审计师任期较短的企业中更显著,而且机器人应用对异常审计收费的治理效果强于正常审计收费。研究结论对政府完善机器人产业政策、企业推进高端化智能制造以及审计师优化定价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朱喜安 王颖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任晓聪 李政道
将工业机器人和污染排放纳入异质性企业模型,理论分析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上市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采用2007~2022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样本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污染排放,同时企业污染程度、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会对减排效应产生异质性影响。鉴于此,应因地制宜地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落地,制定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靶向施策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的减排效应,加快我国制造业企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庞兆丰 周明
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已延伸至社会保险领域,考察机器人渗透度对企业社保缴费水平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机器人渗透度的提高降低了企业的社保缴费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机器人渗透度对社保缴费水平的负向影响在劳动力密集程度更高、融资约束更强和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企业机器人的应用通过要素替代效应、技术偏向效应和挤出效应降低了企业社保缴费的意愿和水平。因此,需要从制度设计出发来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兼顾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社会保险责任的承担,从而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庞兆丰 周明
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已延伸至社会保险领域,考察机器人渗透度对企业社保缴费水平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机器人渗透度的提高降低了企业的社保缴费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机器人渗透度对社保缴费水平的负向影响在劳动力密集程度更高、融资约束更强和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企业机器人的应用通过要素替代效应、技术偏向效应和挤出效应降低了企业社保缴费的意愿和水平。因此,需要从制度设计出发来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兼顾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社会保险责任的承担,从而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丫丫 潘安
文章基于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假设,运用2001~2014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机理与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且工业机器人进口与制造业吸收能力存在交互作用;不同工业机器人及制造业分类的影响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需注重工业机器人的进口与消化吸收,不断拓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生产率。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进口贸易 制造业 生产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丫丫 潘安
文章基于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假设,运用20012014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机理与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且工业机器人进口与制造业吸收能力存在交互作用;不同工业机器人及制造业分类的影响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需注重工业机器人的进口与消化吸收,不断拓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生产率。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进口贸易 制造业 生产率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徐萌娜 王明琳 王河森
家族控制是当前国内民营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治理特征,本文研究"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及"家族成员涉入企业"这两类家族强化控制权方式对企业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降低了企业智力资本水平,而家族成员差序格局与企业智力资本水平呈正相关,并减弱了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对企业智力资本水平的负面效应。这一研究结论对当前民营企业从治理结构的角度提升智力资本水平,进而实现可持续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家族控制 智力资本 两权分离 差序格局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韩民春 乔刚
基于2011—2017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就业总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已呈现出"机器换人"现象;同时工业机器人使用减少制造业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 就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余心滢 蔡道成 袁智炜 毛浩
制造业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而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制造业数智化装备应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明晰。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匹配省级工业机器人数据,将人力资本列为调节变量,从能源效率效应﹑人工替代效应﹑产出规模效应3个视角实证检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碳强度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发现: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能源使用效率﹑人工替代﹑产出规模3种传导机制影响碳排放强度,其中前两者体现的是碳减排效应,后者是碳增排效应;人力资本强化了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增加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政府要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制造业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并加大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培养和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磊 肖倩 邓芳芳
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引致的要素增益技术变迁效应、劳动力替代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分析其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机理,通过匹配IFR的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业专利申请的数据,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创新影响的边际效应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影响大于策略性创新。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增加R&D人员全时当量、扩大对高技能和高学历人员的需求、提高R&D经费支出等方式促进制造业创新。上述研究结论为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可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 工业机器人 中国制造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凤荣 郑志全 慕庆宇
风险承担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宏观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根本动力。而僵尸企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其影响正常企业风险承担的渠道是什么,具体作用机制怎样,实证分析这些问题既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条件的客观考量,也为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提供现实参考。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在识别僵尸企业的基础上,探究僵尸企业是否会对正常企业风险承担产生影响,并讨论其背后的机制及政策含义。实证研究发现,僵尸企业推高了正常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其中存在两个主要的作用机制:资源挤占效应和竞争扭曲效应;但同时研究发现,僵尸企业抑制了正常企业风险承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企业所有制和银行业结构异质性,企业寻租对僵尸企业影响正常企业风险承担具有再调节效应。上述研究发现的政策含义在于,应重视从风险溢出角度考量和针对性设置僵尸企业处置方案,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金融监管和疏导、发展中小银行,促进要素市场公平竞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