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69)
2023(8154)
2022(6577)
2021(5834)
2020(5114)
2019(11395)
2018(11263)
2017(22090)
2016(11616)
2015(12617)
2014(12515)
2013(12657)
2012(11465)
2011(9750)
2010(10138)
2009(9658)
2008(10025)
2007(9095)
2006(8035)
2005(7609)
作者
(33103)
(27571)
(27358)
(25656)
(17628)
(12837)
(12514)
(10609)
(10244)
(10036)
(9380)
(9273)
(9015)
(8682)
(8367)
(8324)
(8259)
(8069)
(8046)
(7783)
(6863)
(6724)
(6673)
(6280)
(6208)
(6148)
(6100)
(6045)
(5435)
(5410)
学科
(70675)
(66033)
企业(66033)
(54945)
经济(54884)
管理(52526)
方法(24430)
业经(24298)
(21208)
(19350)
(17463)
财务(17449)
财务管理(17438)
数学(17011)
数学方法(16821)
企业财务(16498)
技术(14833)
农业(14753)
(13150)
中国(11964)
(11799)
(11469)
(11179)
理论(10974)
企业经济(10593)
经营(10337)
(10105)
技术管理(9938)
(9697)
贸易(9691)
机构
学院(172060)
大学(165234)
(76145)
经济(74732)
管理(74255)
理学(63523)
理学院(62983)
管理学(62249)
管理学院(61906)
研究(49452)
中国(42241)
(35565)
(34458)
科学(28345)
财经(28034)
(27571)
(27446)
(25370)
(24335)
中心(23155)
业大(23115)
经济学(22479)
商学(21809)
商学院(21638)
(21563)
北京(21545)
研究所(21517)
农业(21467)
经济学院(20424)
财经大学(20326)
基金
项目(108817)
科学(87710)
研究(82076)
基金(79960)
(67698)
国家(67019)
科学基金(60434)
社会(54360)
社会科(51692)
社会科学(51679)
(44133)
基金项目(42295)
自然(38148)
自然科(37362)
自然科学(37352)
自然科学基金(36773)
教育(35456)
(34379)
编号(33084)
资助(32112)
(29708)
(26150)
成果(25385)
(23975)
重点(23669)
(23539)
创新(23434)
国家社会(22544)
(21829)
项目编号(21506)
期刊
(90204)
经济(90204)
研究(48096)
管理(33517)
中国(32303)
(31710)
(25748)
科学(21091)
学报(20081)
技术(18407)
农业(17915)
业经(17611)
大学(16293)
学学(15514)
(15196)
金融(15196)
财经(14334)
经济研究(14013)
(12588)
技术经济(12245)
(12114)
问题(11249)
教育(10799)
财会(10292)
商业(9816)
现代(9807)
图书(9702)
世界(8957)
(8933)
经济管理(8564)
共检索到261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郑鹏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以行业分类的方法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因与高技能劳动互补而存在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服务需求效应”;与低技能劳动替代而存在负向的“就业转移效应”;在正负两种效应的相互抵消下,工业机器人对整体的服务业结构升级作用不明显;地区高等教育强度的提高既有利于增强工业机器人的“服务需求效应”,也有利于减弱其“就业转移效应”,使教育强度与机器人交互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建议具有较高机器人渗透率而较低教育强度的城市适度扩张高等教育规模,以实现智能化背景下的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工业机器人应用既能通过上游“需求关联”效应和下游“成本节约”效应为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也能通过下游“加速标准化”效应挤出就业。通过嵌入投入产出关系建立关于服务业的关联渗透指标,发现上、下游影响整体上促进了服务业就业。机制检验发现,工业机器人上游影响伴随着工资增进,且偏向存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生活服务业;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影响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岗位创造偏向于高技术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岗位破坏影响偏向存在于低技术特征的流通生产服务和传统生活服务。其他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化程度因伴随着更高的社会责任而有更强的下游关联效应,但也因岗位的相对刚性而抑制上游关联效应;对外贸易有助于提高制造业嵌入生产性服务动机,促进上游关联影响,但也因投入品进口而弱化下游岗位创造;地区受教育水平对上下游关联岗位创造均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地区女性比例越高、非农人口占比越大,上游关联岗位创造效应越强。文章结论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对“机器换人”的担忧,工业机器人应用能促进关联服务业岗位增加,有利于促进人与机器自然分工,实现跨产业“人机互补”,推动就业充分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均怡   赵春明   李震  
本文基于2006—2016年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实证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促进了当地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且这一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效应、中间品进口效应以及资源再配置效应共同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主要促进了加工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对初始技术基础好、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出口复杂度的促进作用更强。拓展分析发现,机器人应用对邻近城市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具有抑制作用,机器人引致的低技能劳动力就近迁移是造成这一空间负外部性的主要原因。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路玮孝  孟夏  
工业机器人应用在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因为就业替代效应的存在而引发了人们的失业担忧和"卢德主义"敌视情绪。在此背景下,文章使用2005~2017年间52个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市场结构调整和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使得更多的劳动力转向服务业部门,并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服务业就业率,最终促进了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不同技术含量服务业就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低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和出口贸易、高技术服务业进口贸易的影响相对而言更为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巫瑞  李飚  李思雨  
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迅猛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平均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渗透密度每增加1个单位,劳动力平均工资将增加215元,即工业机器人应用产生了明显的工资溢价。在不同区域,工业机器人应用产生的工资溢价具有很明显的差别,在东部区域、中部区域、东北部区域依次降低,在西部区域,工业机器人应用反而会对劳动力平均工资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可以通过促进技能升级这一途径产生工资溢价。本文结论对于促进智能制造和劳动力市场协同发展具有一定政策参考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仲良  屈小博  
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利用IFR国别数据总结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如下"卡尔多事实":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动导致了"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应用加快了资本深化过程;主要国家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均基于本国的产业比较优势,并将其主要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重大技术突破主要依赖于行业内头部企业的长期技术积累。对中国代表性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的初始发展路径都具有相似产业背景;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一般制造业应用中存在过度推广问题,在附加值较高的零部件制造业中应用程度相对不高。理论和调查研究都表明,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其也会对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产生交互影响。因此,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应遵循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典型化特征规律,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引导推进工业机器人更多地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避免盲目实施"机器换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江  
本文基于201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细分行业就业占比为研究对象,以工业机器人渗透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影响显著,导致传统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但促进汽车与电气机械等行业的就业占比上升;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就业占比上升;机制检验发现,生产率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扮演着中介角色,而产业结构效应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江  
本文基于201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细分行业就业占比为研究对象,以工业机器人渗透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影响显著,导致传统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但促进汽车与电气机械等行业的就业占比上升;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就业占比上升;机制检验发现,生产率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扮演着中介角色,而产业结构效应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毛日昇  
近年来,集成了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正在我国快速普及应用。长期来看,机器人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提升,推动企业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不利影响等方面会产生诸多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机器人广泛普及应用同样会引起劳动力在地区和产业层面重新配置,对就业增长和再配置产生多方面影响。本文基于企业税收调查数据(2010~2016)、城市层面数据(1999~2019)、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2018)微观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层面机器人渗透率工具变量,多角度探讨了机器人应用在地区层面的就业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机器人广泛应用显著增强了在位企业的市场优势,促进了市场在位企业总体就业增长,促进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转移到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的行业。(2)企业加总层面和微观个体层面的经验结论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导致就业创造效应放缓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就业损失效应,劳动力在地区层面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上升趋势。(3)机器人应用会产生显著的市场外溢效应,促进在位企业就业增长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放缓新企业进入速度,这也是地区层面总体就业增长率放缓的主要原因和机制。(4)微观数据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对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的工作转换产生更显著影响,会提升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追求工作稳定的倾向。这也意味着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会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积累,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机器人对不同职业类型和性别群体的工作转换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明海  郑天翔  王秋实  
本文利用我国工业部门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劳动要素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分配比例。通过分解劳动收入份额的构成要素,本文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具有显著的就业替代效应和较弱的工资提升作用,且并未明显提升生产效率。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路径分析,研究均支持"机器换人"政策初显成效的结论。然而,"机器换人"在我国的应用是否体现资本偏向性,是否会对劳动工资产生负向冲击从而进一步恶化要素收入分配,仍然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加以论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蒋殿春  卢霄  
本文使用2009—2019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公布的工业机器人数据和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从投资决策和投资强度两个方面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主要促进了中国企业对高收入国家(地区)的投资概率和投资强度;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两条渠道促进中国企业投资于高收入国家(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企业投资于高收入国家(地区)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非国有企业、沿海地区企业、低外部融资依赖度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基于投资动机的研究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显著促进中国企业在高收入国家(地区)开展商贸服务型及研究开发型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当地生产型对外直接投资未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研究肯定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积极作用,对促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及推动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覃家琦   谢雁翔   金振   刘洋  
工业机器人应用被视为推动工业智能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构建“巴蒂克工具变量”计算相对外生的企业机器人渗透率,考察了2011~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粘性,且影响在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保护较弱的地区,及低学历员工占比较高、劳动密集型、具有良好发展需求的企业更显著。降低用工粘性与员工薪酬粘性是其作用机制,且主要表现为对于低学历、低技能员工的影响。机器人应用与数字化转型具有协同作用,且主要以技术溢出的形式通过产业链对上下游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产生影响,中间品市场等非技术溢出渠道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器人对劳动力成本粘性的抑制效应有助于改善经营绩效、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生产效率。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智能制造政策推广和企业成本管理决策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朱喜安  王颖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鹏   梁琳   齐荻  
工业机器人作为数字技术的典型代表已成为传统劳动力的重要替代方式,为企业提供了创造性破坏的环境,其能否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广泛关注。基于中国微观企业数据,探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有效提升企业实质性创新能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既可通过提升高素质人才需求、改善劳动力结构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又可通过提升生产技术与生产效率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劳动力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财务风险较高、国有企业以及外部市场竞争度较高的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其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研究拓展了工业机器人与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范畴,对推动企业劳动力要素转变、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及助力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立彬   王法严   赵妍   杨洁  
文章以2009—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报告的工业机器人数据,考察工业机器人对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降低劳动技术替代水平,进而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与人均薪酬粘性相比,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员工数量粘性,尤其是低技能员工数量粘性的降低作用更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降低作用在技术水平低、所处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以及劳动力保护程度低的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弱化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与未来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水平。研究结论有助于合理评估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微观价值创造效应,为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提供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