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26)
- 2023(7617)
- 2022(6391)
- 2021(5740)
- 2020(4873)
- 2019(10896)
- 2018(10630)
- 2017(20649)
- 2016(11263)
- 2015(12285)
- 2014(12333)
- 2013(11966)
- 2012(10900)
- 2011(9804)
- 2010(9987)
- 2009(9447)
- 2008(9567)
- 2007(8823)
- 2006(7731)
- 2005(7333)
- 学科
- 济(45610)
- 经济(45535)
- 管理(38846)
- 业(34705)
- 企(29431)
- 企业(29431)
- 方法(19702)
- 数学(17313)
- 数学方法(17079)
- 财(16391)
- 制(14993)
- 中国(13751)
- 农(11668)
- 业经(10780)
- 体(10729)
- 务(10017)
- 财务(9993)
- 财务管理(9970)
- 企业财务(9506)
- 体制(9415)
- 银(8628)
- 银行(8615)
- 学(8512)
- 行(8168)
- 融(8123)
- 金融(8121)
- 环境(7583)
- 产业(7509)
- 农业(7444)
- 贸(7364)
- 机构
- 大学(163403)
- 学院(162853)
- 济(71876)
- 经济(70468)
- 管理(61628)
- 研究(53938)
- 理学(53155)
- 理学院(52577)
- 管理学(51699)
- 管理学院(51376)
- 中国(41339)
- 财(36975)
- 京(33850)
- 科学(30391)
- 财经(28897)
- 所(26485)
- 经(26200)
- 江(25119)
- 中心(24273)
- 经济学(23943)
- 研究所(23619)
- 农(22726)
- 经济学院(21674)
- 财经大学(21460)
- 业大(21391)
- 北京(21118)
- 院(19850)
- 范(19459)
- 师范(19234)
- 州(19163)
- 基金
- 项目(107553)
- 科学(86429)
- 基金(80459)
- 研究(79495)
- 家(69355)
- 国家(68808)
- 科学基金(60173)
- 社会(53611)
- 社会科(51029)
- 社会科学(51021)
- 基金项目(41839)
- 省(41180)
- 自然(37392)
- 教育(37208)
- 自然科(36587)
- 自然科学(36577)
- 自然科学基金(35948)
- 划(34295)
- 资助(33036)
- 编号(30671)
- 制(25962)
- 成果(25438)
- 部(25096)
- 重点(24512)
- 国家社会(23244)
- 创(22423)
- 发(22371)
- 教育部(22210)
- 课题(21735)
- 人文(21266)
共检索到2460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江
本文基于201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细分行业就业占比为研究对象,以工业机器人渗透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影响显著,导致传统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但促进汽车与电气机械等行业的就业占比上升;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就业占比上升;机制检验发现,生产率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扮演着中介角色,而产业结构效应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江
本文基于201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细分行业就业占比为研究对象,以工业机器人渗透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影响显著,导致传统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但促进汽车与电气机械等行业的就业占比上升;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就业占比上升;机制检验发现,生产率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扮演着中介角色,而产业结构效应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朱喜安 王颖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磊 王小霞 包群
伴随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劳动节约型新技术的使用,机器人对就业岗位的冲击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中国微观企业数据检验机器人使用对中国工业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与普遍担忧不同,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反而因机器人使用显著上升;其次,并非所有行业与工人都从机器人使用中获益,家具、造纸、制鞋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劳动力以及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受到抑制;再次,机器人使用的就业促进效应主要源于企业产出规模的扩张,部分受到生产效率提高和产品市场份额提升的影响;最后,采用配对—倍差法、工具变量法等识别策略,以及控制可能的外生干扰后,机器人对中国企业就业的促进效应依然稳健存在。本文研究对客观评估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机器人 就业 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毛日昇
近年来,集成了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正在我国快速普及应用。长期来看,机器人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提升,推动企业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不利影响等方面会产生诸多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机器人广泛普及应用同样会引起劳动力在地区和产业层面重新配置,对就业增长和再配置产生多方面影响。本文基于企业税收调查数据(2010~2016)、城市层面数据(1999~2019)、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2018)微观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层面机器人渗透率工具变量,多角度探讨了机器人应用在地区层面的就业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机器人广泛应用显著增强了在位企业的市场优势,促进了市场在位企业总体就业增长,促进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转移到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的行业。(2)企业加总层面和微观个体层面的经验结论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导致就业创造效应放缓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就业损失效应,劳动力在地区层面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上升趋势。(3)机器人应用会产生显著的市场外溢效应,促进在位企业就业增长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放缓新企业进入速度,这也是地区层面总体就业增长率放缓的主要原因和机制。(4)微观数据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对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的工作转换产生更显著影响,会提升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追求工作稳定的倾向。这也意味着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会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积累,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机器人对不同职业类型和性别群体的工作转换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人 就业增长 就业再配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宗胜 赵源
企业内部不同人力资本员工的薪酬差别持续扩大已成为中国收入分配差别不断加剧的缩影,备受关注。构建一个引入高、低人力资本员工的理论模型,纳入外部机会,对模型中机器人应用后企业内部的薪酬差别变动进行推演,并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2—2019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内部薪酬差别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水平提升会显著扩大企业内部高、低人力资本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别,在利用Bartik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干扰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通过增加高人力资本员工的外部机会,并同时挤占低人力资本员工的外部机会,使得二者间薪酬差别不断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对高、低人力资本员工生产率的非对称冲击同样加剧了二者的薪酬差别。异质性分析表明,非国有企业、出口贸易类企业内部薪酬差别的扩大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在“机器换人”背景下,应通过完善企业内部薪酬合约设计、匹配个性化职业技能培训,进而增加低人力资本员工的外部机会,缓解企业内部薪酬差别进一步拉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明海 郑天翔 王秋实
本文利用我国工业部门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劳动要素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分配比例。通过分解劳动收入份额的构成要素,本文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具有显著的就业替代效应和较弱的工资提升作用,且并未明显提升生产效率。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路径分析,研究均支持"机器换人"政策初显成效的结论。然而,"机器换人"在我国的应用是否体现资本偏向性,是否会对劳动工资产生负向冲击从而进一步恶化要素收入分配,仍然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加以论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郑鹏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以行业分类的方法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因与高技能劳动互补而存在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服务需求效应”;与低技能劳动替代而存在负向的“就业转移效应”;在正负两种效应的相互抵消下,工业机器人对整体的服务业结构升级作用不明显;地区高等教育强度的提高既有利于增强工业机器人的“服务需求效应”,也有利于减弱其“就业转移效应”,使教育强度与机器人交互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建议具有较高机器人渗透率而较低教育强度的城市适度扩张高等教育规模,以实现智能化背景下的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路玮孝 孟夏
工业机器人应用在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因为就业替代效应的存在而引发了人们的失业担忧和"卢德主义"敌视情绪。在此背景下,文章使用2005~2017年间52个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市场结构调整和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使得更多的劳动力转向服务业部门,并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服务业就业率,最终促进了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不同技术含量服务业就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低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和出口贸易、高技术服务业进口贸易的影响相对而言更为显著。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金花 常帅文 郭檬楠
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关乎企业生产方式转型和环境治理成效,是助推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采用2011—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减污降碳的影响机制及关联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有利于促进企业降低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推进企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促进企业技术研发“增量提质”与生产经营“降本增效”发挥减污降碳治理效应;企业内部高管环保关注和外部网络媒体关注能增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污染治理效应,且当内外部环保关注协同作用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减污降碳的促进效应显著增强。进一步对关联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推动了同地区、同行业企业间的横向关联溢出并促进了企业减污降碳;工业机器人应用带来了产业链“向上溢出”和“向下溢出”的纵向关联溢出效应,促进了企业减污降碳。本研究从微观企业层面丰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环境治理效应的研究,拓深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影响企业减污降碳作用机理及关联溢出效应的研究,为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理论与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林欣 李春顶
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究竟会带来“人机共存”还是“机器换人”?已有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就业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然而在全球价值链和各国竞相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背景下,参与全球化生产分工使得国外机器人应用也会对中国就业产生影响。文章先构建了多国多部门的李嘉图贸易模型,通过对劳动力就业变化进行结构分解,分析国内外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产生的就业效应。然后利用人口普查微观数据、IFR机器人数据和WIOD投入产出数据,基于Shift-Share思想检验了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我国地级市制造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的估计结果表明,国内机器人产生的补偿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因而会促进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就业,而国外机器人经中间品贸易渠道会对制造业就业产生补偿效应,经最终品贸易渠道会对制造业就业产生替代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个体异质性、行业异质性以及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得出,国外机器人应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区的出口贸易结构而影响劳动力就业。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客观评估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制定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和提高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工业机器人应用既能通过上游“需求关联”效应和下游“成本节约”效应为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也能通过下游“加速标准化”效应挤出就业。通过嵌入投入产出关系建立关于服务业的关联渗透指标,发现上、下游影响整体上促进了服务业就业。机制检验发现,工业机器人上游影响伴随着工资增进,且偏向存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生活服务业;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影响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岗位创造偏向于高技术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岗位破坏影响偏向存在于低技术特征的流通生产服务和传统生活服务。其他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化程度因伴随着更高的社会责任而有更强的下游关联效应,但也因岗位的相对刚性而抑制上游关联效应;对外贸易有助于提高制造业嵌入生产性服务动机,促进上游关联影响,但也因投入品进口而弱化下游岗位创造;地区受教育水平对上下游关联岗位创造均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地区女性比例越高、非农人口占比越大,上游关联岗位创造效应越强。文章结论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对“机器换人”的担忧,工业机器人应用能促进关联服务业岗位增加,有利于促进人与机器自然分工,实现跨产业“人机互补”,推动就业充分高质量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韩民春 张瑞雪
基于浙江、广东、湖北和河南4个省份2010年~2016年的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对4个省份进口工业机器人对其就业市场的冲击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工业机器人对每个省份的就业市场均产生了显著冲击,导致了失业率上升,但由于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阶段的限制,这种影响的弹性系数绝对值较小;从省际横向比较看,经济发展梯度较高的省份,其就业市场受到该冲击的影响相对要大。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就业破坏效应 就业补偿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丫丫 罗建强
本文利用1998—2017年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揭示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国际贸易呈现出先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稳增长的趋势,贸易联系日趋紧密,区域内贸易的可达性和贸易效率不断提高;德国、日本始终处于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中心地位;中国、韩国及荷兰是最突出的工业机器人贸易追赶国,尤其中国逐渐成为工业机器人贸易的重要"桥梁"和"枢纽";技术距离是影响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演化最主要的因素,制造业发展距离、经济距离、共同语言与文化能促进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发展,人口规模差异并未对工业机器人贸易产生显著影响,各因素对不同类别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卫兵 李铭洋
智能化转型不仅是当前制造业面临的重大变革,也是世界各国产业升级的主要趋势,更是绿色生产的重要渠道之一。区别于现有文献侧重于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经济效应,文章旨在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污染物排放行为的影响。基于局部均衡模型推导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及其机理,并进行实证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能够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两条途径实现减排效应;工业机器人应用可以促使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但对其终端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同时,工业机器人类型、企业劳动力密集度、行业竞争度以及污染或能耗强度也会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减排效应产生异质性影响。研究结论为推进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