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3)
2023(2072)
2022(1810)
2021(1689)
2020(1490)
2019(3411)
2018(3356)
2017(6311)
2016(3452)
2015(4030)
2014(4009)
2013(3954)
2012(3771)
2011(3301)
2010(3505)
2009(3255)
2008(3376)
2007(3027)
2006(2651)
2005(2516)
作者
(10243)
(8205)
(8164)
(7779)
(5415)
(3948)
(3872)
(3221)
(3071)
(3064)
(2836)
(2744)
(2738)
(2604)
(2568)
(2564)
(2458)
(2452)
(2429)
(2383)
(2156)
(1965)
(1965)
(1919)
(1913)
(1897)
(1887)
(1798)
(1654)
(1639)
学科
(13632)
经济(13617)
管理(8469)
(7399)
方法(6679)
(6369)
企业(6369)
数学(5505)
数学方法(5343)
(4182)
贸易(4182)
(4118)
(3769)
金融(3768)
(3431)
中国(3238)
理论(3164)
国际(3056)
业经(2869)
(2839)
银行(2838)
世界(2809)
(2740)
(2707)
(2520)
教学(2316)
(2257)
(2144)
(2130)
环境(2066)
机构
大学(49448)
学院(49014)
(21512)
经济(21045)
研究(18263)
管理(17165)
中国(14956)
理学(14196)
理学院(14012)
管理学(13678)
管理学院(13579)
(11504)
科学(10141)
(9847)
(9428)
研究所(8440)
中心(8152)
北京(7733)
财经(7603)
(7253)
(6909)
经济学(6854)
(6766)
(6298)
师范(6243)
经济学院(6205)
(6167)
(6094)
业大(5957)
财经大学(5601)
基金
项目(29038)
科学(22224)
研究(21865)
基金(20449)
(17817)
国家(17684)
科学基金(14790)
社会(13130)
社会科(12545)
社会科学(12544)
(10594)
教育(10443)
基金项目(10039)
资助(9534)
(9276)
自然(9245)
自然科(9069)
自然科学(9065)
编号(8909)
自然科学基金(8870)
成果(7917)
重点(6676)
(6654)
课题(6428)
(6154)
项目编号(5765)
教育部(5763)
大学(5756)
(5729)
中国(5624)
期刊
(24116)
经济(24116)
研究(15716)
中国(11054)
(7798)
管理(7445)
教育(6702)
学报(6665)
国际(6171)
科学(6059)
技术(5663)
(5532)
金融(5532)
大学(5253)
(4966)
学学(4841)
(4822)
经济研究(3934)
农业(3607)
财经(3579)
世界(3522)
统计(3264)
(3168)
问题(3136)
技术经济(2805)
图书(2720)
业经(2719)
(2569)
(2558)
会计(2454)
共检索到81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亮雄  雷亚星  王贤彬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二元格局形成的国际不平等交换,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长期典型特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究竟如何影响国际不平等交换格局,成为重要的国际学术问题。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构建2005—2019年间42个发展中国家与27个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程度指数,进而检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差异对国家间国际不平等交换程度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差异的缩小显著降低了国家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程度。机制在于,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差异,显著降低其与发达国家在全劳动生产率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从而降低了国际不平等交换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治理水平以及追赶发达国家的决心均是该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毛日昇  
近年来,集成了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正在我国快速普及应用。长期来看,机器人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提升,推动企业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不利影响等方面会产生诸多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机器人广泛普及应用同样会引起劳动力在地区和产业层面重新配置,对就业增长和再配置产生多方面影响。本文基于企业税收调查数据(2010~2016)、城市层面数据(1999~2019)、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2018)微观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层面机器人渗透率工具变量,多角度探讨了机器人应用在地区层面的就业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机器人广泛应用显著增强了在位企业的市场优势,促进了市场在位企业总体就业增长,促进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转移到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的行业。(2)企业加总层面和微观个体层面的经验结论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导致就业创造效应放缓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就业损失效应,劳动力在地区层面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上升趋势。(3)机器人应用会产生显著的市场外溢效应,促进在位企业就业增长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放缓新企业进入速度,这也是地区层面总体就业增长率放缓的主要原因和机制。(4)微观数据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对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的工作转换产生更显著影响,会提升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追求工作稳定的倾向。这也意味着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会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积累,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机器人对不同职业类型和性别群体的工作转换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明海  郑天翔  王秋实  
本文利用我国工业部门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劳动要素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分配比例。通过分解劳动收入份额的构成要素,本文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具有显著的就业替代效应和较弱的工资提升作用,且并未明显提升生产效率。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路径分析,研究均支持"机器换人"政策初显成效的结论。然而,"机器换人"在我国的应用是否体现资本偏向性,是否会对劳动工资产生负向冲击从而进一步恶化要素收入分配,仍然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加以论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郑鹏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以行业分类的方法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因与高技能劳动互补而存在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服务需求效应”;与低技能劳动替代而存在负向的“就业转移效应”;在正负两种效应的相互抵消下,工业机器人对整体的服务业结构升级作用不明显;地区高等教育强度的提高既有利于增强工业机器人的“服务需求效应”,也有利于减弱其“就业转移效应”,使教育强度与机器人交互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建议具有较高机器人渗透率而较低教育强度的城市适度扩张高等教育规模,以实现智能化背景下的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雪婷  孟祥宁  徐茜  
不平等交换是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现实表现。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看似透明开放的国际交换表象下,中心国家利用国际不平等交换剥削非中心国家的本质并未改变。基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视角,以1999~2015年全球180个中心国家与非中心国家为样本,证实了两类国家间单位劳动价值创造率差距较大,国际不平等交换长期存在,非中心国家“隐形财富流失”严重。为从根本上减少国际不平等交换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非中心国家应高度重视本国商品品牌建设与国家软实力提升,鼓励本国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并适当缩小工资差距。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雪婷  孟祥宁  徐茜  
不平等交换是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现实表现。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看似透明开放的国际交换表象下,中心国家利用国际不平等交换剥削非中心国家的本质并未改变。基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视角,以19992015年全球180个中心国家与非中心国家为样本,证实了两类国家间单位劳动价值创造率差距较大,国际不平等交换长期存在,非中心国家"隐形财富流失"严重。为从根本上减少国际不平等交换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非中心国家应高度重视本国商品品牌建设与国家软实力提升,鼓励本国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并适当缩小工资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吴阳芬  曾繁华  
流通领域国际不平等交换与剥削在国际生产领域形成,而国际不平等交换对生产国际分工又具有反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生产领域"不平等"的形成归根结底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不平等"受依托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建立的资本积累体系及以此为载体的技术垄断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形成不断强化乃至固化的非均衡发展作用机制。由此可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既是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新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重大历史任务。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曲建忠  
不平等交换问题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依然存在 ,且有加剧之势。对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的形式、原因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雪婷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揭示了在北京高档酒吧2001年相同容量的一瓶百威啤酒售价是青岛啤酒的4倍,而到2011年差价变为1.4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国人对百威啤酒的心理需求产生变化,即两者虚拟价值变化必然带来价格差距的缩小,这也使中国在啤酒行业的国际交换中不平等的程度减弱。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綦建红   周洺竹  
外资是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纽带,“稳外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本文采用2000-2015年中国海关进口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考察工业机器人对外资撤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在解释企业间外资撤离差异和外资抱团撤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能显著降低外资撤离的概率,延长外资企业存续时间,这一作用主要通过优化劳动力市场、保障供应链稳定和提高市场多元化等机制实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是解释企业间外资撤离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有助于缓解同地区、同行业和上下游行业的外资抱团撤离。本文为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实现“稳外资”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曾虹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为适应经济新常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国际不平等交换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和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特点变化,最后给出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能方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江  
本文基于201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细分行业就业占比为研究对象,以工业机器人渗透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影响显著,导致传统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但促进汽车与电气机械等行业的就业占比上升;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就业占比上升;机制检验发现,生产率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扮演着中介角色,而产业结构效应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君凯   张世伟  
工业机器人应用如何影响劳动力区位选择,经济学界并未达成一致。本文通过扩展劳动力市场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并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盟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存量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并未将劳动力挤出到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需求的积极创造效应相较于消极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促进了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其中,中等受教育程度、中青年和农业户口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更为敏感;在信息化程度较高、户籍管制程度较低以及劳动保障程度较高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留人”效果较明显。为此,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的同时,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保障,放松户籍管制,这将有助于平稳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促进“稳就业”“保就业”目标的实现。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蒋殿春  卢霄  
本文使用2009—2019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公布的工业机器人数据和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从投资决策和投资强度两个方面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主要促进了中国企业对高收入国家(地区)的投资概率和投资强度;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两条渠道促进中国企业投资于高收入国家(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企业投资于高收入国家(地区)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非国有企业、沿海地区企业、低外部融资依赖度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基于投资动机的研究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显著促进中国企业在高收入国家(地区)开展商贸服务型及研究开发型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当地生产型对外直接投资未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研究肯定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积极作用,对促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及推动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艾莉  孙新宇  
本文运用2015—2019年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讨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二者关系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影响在低劳动力成本地区显著,在中、高劳动力成本地区不显著;(2)产业协同集聚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中存在单门槛效应,伴随产业协同集聚跨越门槛值,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由负转正;(3)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其中,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均存在单门槛效应,除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工业机器人应用系数由负转正外,其余行业均由不显著变为显著正向影响。未来中国要加速机器人全行业应用,以产业协同集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