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87)
- 2023(5612)
- 2022(4698)
- 2021(4342)
- 2020(3657)
- 2019(8356)
- 2018(8160)
- 2017(16572)
- 2016(8793)
- 2015(10001)
- 2014(9974)
- 2013(9955)
- 2012(9468)
- 2011(8402)
- 2010(8444)
- 2009(7749)
- 2008(8042)
- 2007(7225)
- 2006(6184)
- 2005(5559)
- 学科
- 济(47289)
- 经济(47241)
- 方法(28964)
- 管理(27216)
- 业(26954)
- 数学(26215)
- 数学方法(26000)
- 企(21876)
- 企业(21876)
- 中国(11491)
- 财(11241)
- 农(9593)
- 理论(8022)
- 业经(7997)
- 务(7530)
- 财务(7520)
- 财务管理(7505)
- 银(7495)
- 银行(7489)
- 贸(7426)
- 贸易(7424)
- 融(7313)
- 金融(7312)
- 制(7306)
- 企业财务(7211)
- 易(7179)
- 行(7050)
- 学(6874)
- 农业(6844)
- 劳(5757)
- 机构
- 大学(133817)
- 学院(131574)
- 济(62537)
- 经济(61560)
- 管理(53705)
- 理学(47263)
- 理学院(46857)
- 管理学(46168)
- 管理学院(45917)
- 研究(38177)
- 中国(31166)
- 财(29653)
- 京(26895)
- 财经(24680)
- 经(22704)
- 经济学(22053)
- 经济学院(20193)
- 科学(19571)
- 财经大学(18752)
- 江(18313)
- 中心(18071)
- 所(17547)
- 北京(16819)
- 商学(15774)
- 商学院(15649)
- 研究所(15611)
- 业大(15580)
- 范(15222)
- 师范(15092)
- 农(14609)
- 基金
- 项目(85814)
- 科学(69695)
- 基金(65903)
- 研究(63843)
- 家(55395)
- 国家(54966)
- 科学基金(49217)
- 社会(44015)
- 社会科(42038)
- 社会科学(42034)
- 基金项目(34071)
- 省(31344)
- 教育(31339)
- 自然(30521)
- 自然科(29941)
- 自然科学(29935)
- 自然科学基金(29446)
- 资助(28946)
- 划(26443)
- 编号(24628)
- 部(21127)
- 成果(19915)
- 教育部(19439)
- 国家社会(19149)
- 重点(18735)
- 人文(18592)
- 创(17575)
- 大学(17490)
- 发(16985)
- 课题(16540)
共检索到189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晟明 王林辉 董直庆
工业机器人应用诱致生产环境复杂化且易偏向于技能劳动,但现有文献并未重视在不同情境中这种偏向是否会扩大不同性质劳动的收入分配差距。基于此,采用中国2006—2018年工业行业数据,以工业机器人密度刻画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检验中国情境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技能溢价的真实影响,并分类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诱发技能溢价的生产率效应、劳动岗位更替效应和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正扩大劳动技能溢价,这可归结于工业机器人应用更易于提高技能劳动生产率,并通过非技能岗位替代和技能岗位创造的非对称方式扩大劳动技能溢价,而且在资本密集型、高垄断程度和低劳动保护程度行业中,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技能溢价效应更显著。同期,工业机器人应用不仅会扩大本行业劳动技能溢价,还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诱发关联行业技能溢价,行业间技术关联性越强则溢出效应越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巫瑞 李飚 李思雨
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迅猛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平均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渗透密度每增加1个单位,劳动力平均工资将增加215元,即工业机器人应用产生了明显的工资溢价。在不同区域,工业机器人应用产生的工资溢价具有很明显的差别,在东部区域、中部区域、东北部区域依次降低,在西部区域,工业机器人应用反而会对劳动力平均工资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可以通过促进技能升级这一途径产生工资溢价。本文结论对于促进智能制造和劳动力市场协同发展具有一定政策参考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何小钢 朱国悦 冯大威
提升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在机器换人浪潮下,自动化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自动化技术纳入扩展理论框架,揭示了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微观视角考察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会显著降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器人应用通过资本-劳动替代效应、工资率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降低了大多数行业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尤其是食品制造业、印刷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非国有企业和沿海地区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幅度更大。研究还发现,提高劳动力市场整合程度和劳动者议价能力,有助于缓解机器人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效应。本文研究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应对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冲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蒋为 吉萍 赵敏
本文从劳动力特定技能视角探索了各国在劳动保护制度上的差异对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我们在不完全信息的纳什博弈模型中构建了劳动力特定技能获取与企业的机器人决策模型,从特定技能提升效应和机器人替代效应两个角度建立了劳动保护与工业机器人兴起的理论关系,并采用1993-2019年的跨国数据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劳动保护对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保护对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加入劳动保护与行业特定技能依赖度的交互项后,劳动保护的提高在特定技能依赖度更高的行业中对工业机器人兴起产生了更突出的负向影响,提升劳动力特定技能也是化解工业机器人兴起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重要途径。这一结果在考虑变量测度、内生性问题并排除了其他竞争性假设后都是稳健的。此外,我们聚焦中国实情,利用《劳动合同法》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从微观企业层面探究劳动保护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验证了本文理论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小瑛 张宇平
机器人是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核心设备,在其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将伴随着就业的创造与破坏,从而深刻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工作时长的变化是构成劳动供给的重要方面,深入分析机器人的普及与员工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充分地认识机器人的就业效应。文章放宽了工作时长同质性的假设,构建“机器人-工作任务”模型刻画机器人的引入对员工工作时长的影响。理论模型显示,机器人的使用将缩短非常规任务工作时长,对常规任务工作时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使用2021年广东省“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对机器人的工时效应展开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机器人的使用延长了员工日工作时间以及周工作时间,且工作时间延长的效应主要反映在普通职位、低学历与新生代三个较为弱势的员工群体中。工作时间的延长主要由机器人破坏原有岗位的替代效应、催生新生岗位的创造效应与实现生产扩张的规模效应引起,三种效应所产生的新旧更替压力与规模扩张需求大于机器人技术所带来的效率提升作用,使得员工需要工作更长的时间。进一步分析对工资的影响发现,机器人的引入对平均小时工资的影响不显著,但会通过增加工作时长和员工加班工资提高个人月工资,并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变大。
关键词:
机器人 工作任务 就业效应 工作时长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亚光 何瑛 田马飞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面向数字经济治理的重要需求,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对外部审计师决策产生溢出效应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文章以2011—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审计定价理论,探究了企业层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审计收费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审计收费水平,主要通过减少审计资源投入和缓解审计风险感知对审计收费产生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审计师任期较短的企业中更显著,而且机器人应用对异常审计收费的治理效果强于正常审计收费。研究结论对政府完善机器人产业政策、企业推进高端化智能制造以及审计师优化定价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丹丹 周世军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机器换人"令人担忧。本文经理论推导发现,劳动力工资与"人机替代弹性"之间呈现"倒U型"特征,即随着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工资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随后,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提高了劳动力工资水平;对于工业机器人密度较高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则降低了劳动力工资水平。但总体上来看,工业机器人并未造成劳动力工资的普遍下降,该结论与我国整体上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的现实相吻合。"机器换人"现象在一些行业已经发生,因此需要科学预判、理性应对人工智能冲击,赋能劳动力转型,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余玲铮 魏下海 吴春秀
文章基于广东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机器人应用如何重塑企业收入分配格局。研究发现:(1)在理论上,机器人作为一种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载体,当机器人与劳动是替代而非互补关系时,机器人应用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2)问卷调查显示,企业的机器人使用率存在鲜明的特征差异,相比而言,出口企业、生命周期长、规模大、用工短缺、准备搬迁及非国有等企业的机器人使用率更高,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竞争环境是促进机器人使用的重要原因。(3)机器人所产生的增长效应不会均等地惠及所有要素,虽然机器人同时促进了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前者增长幅度不及后者,从而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只有当机器人与人力资本相匹配,才能更好地促进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4)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具有良好的劳动保护机制及国有集体企业中,机器人对劳动收入份额负面效应会有所减弱。
关键词:
机器人 劳动收入份额 劳动生产率 工资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兵 李辉 林雄立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样本,借助《劳动合同法》实施这一准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劳动保护如何影响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高劳动密集度行业中的企业相对于低劳动密集度行业中的企业,更倾向于应用机器人。这一结论在排除各种可能干扰因素后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强劳动保护确实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存在要素替代效应倒逼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但更重要的是劳动保护稳定了雇佣关系,技能—资本互补效应加速了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本文揭示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加快制造业智能制造转型并不矛盾,优化劳动力市场制度设计助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推进落实是政策应有之义。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语 张卫国
伴随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基于生产任务分析框架,构建机器人技术与劳动力需求的静态均衡模型,采用2010—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劳动力就业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减少了劳动力就业规模,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比重,减少了低技能劳动力比重,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对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均有显著的负向替代效应、正向的生产率效应和新任务恢复效应(连锁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东部地区及民营企业,机器人应用减少劳动力就业规模和增加高技能劳动力比重的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降低了生产人员就业规模和比重,增加了研发人员就业规模和比重,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的就业规模下降但比重增加。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微观影响,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韩民春 乔刚
基于2011—2017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就业总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已呈现出"机器换人"现象;同时工业机器人使用减少制造业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 就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陶爱萍 周泰云 王炽鹏
本文基于技能劳动供求的视角,运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和标准化供给面系统估计法,检验技能劳动相对供给效应、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效应和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结果表明:(1)工业和制造业部门的技术进步是偏向于技能劳动,而技能溢价扩大的主要原因正是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效应的作用,它是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通过增加技能劳动需求,致使技能劳动者和非技能劳动者收入差距拉大;(2)工业和制造业中物质资本与技能劳动的互补性是存在的,并且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对技能溢价产生正向推进作用,而技能劳动相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罗勇 胡苗苗 曹丽莉
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助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厘清其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及经济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测度了城市多中心度,以此度量城市空间结构。并结合2011、2013、2015与2017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异质性劳动力在城市内部空间不均衡分布这一理论视角识别了城市空间结构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否考虑住房成本,城市多中心结构均会带来技能溢价,这一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剔除部分样本后仍然成立。为进一步识别多中心结构对不同学历劳动力工资的影响,文章根据劳动力学历对其进一步细分,发现城市多中心化发展会提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但对大专以下学历劳动力工资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地,文章结合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的相关理论,从异质性劳动力在城市内部空间不均衡分布这一理论视角检验了城市空间结构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机制,发现城市主中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拉力与其高昂的生活成本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推力共同导致技能溢价。该研究为我国“十四五”期间调整并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镇化提质增效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喻美辞 蔡宏波
本文基于出口产品"质"的视角,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出口产品质量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出口产品质量提高显著提升了劳动力技能溢价,这种提升效应在高技术行业更为明显;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主要通过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改善企业利润和绩效等机制提升技能溢价,但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技能溢价的产品价格机制未得到验证;技能溢价与高技能劳动力供给之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为防止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加剧技能工资不平等,需要采取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增加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完善与高质量外贸发展相适应的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等措施。
关键词:
出口 产品质量 技能溢价 技能工资差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光丽 马融 豆建民
采用2011—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和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对企业劳动技能溢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将显著扩大企业劳动技能溢价水平,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其主要渠道,同时,企业高技能劳动力结构和盈利能力在二者关系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劳动密集度、交易成本和产权性质以及宏观市场与制度环境的差异使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效果不同。经济后果检验结果显示,市场准入管制放松将通过扩大劳动技能溢价而推动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