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53)
- 2023(7800)
- 2022(6237)
- 2021(5600)
- 2020(4855)
- 2019(10702)
- 2018(10669)
- 2017(20803)
- 2016(11261)
- 2015(12520)
- 2014(12446)
- 2013(12529)
- 2012(11233)
- 2011(9478)
- 2010(9631)
- 2009(9275)
- 2008(9712)
- 2007(8931)
- 2006(7843)
- 2005(7429)
- 学科
- 业(73990)
- 企(68196)
- 企业(68196)
- 济(55974)
- 经济(55906)
- 管理(52096)
- 方法(26332)
- 业经(24899)
- 财(24676)
- 农(22165)
- 数学(18920)
- 数学方法(18732)
- 务(17960)
- 财务(17941)
- 财务管理(17930)
- 农业(17417)
- 企业财务(16936)
- 技术(14742)
- 策(12376)
- 划(11913)
- 企业经济(11836)
- 中国(11681)
- 经营(11263)
- 制(11218)
- 理论(11177)
- 和(10894)
- 技术管理(9923)
- 体(9317)
- 决策(8861)
- 体制(8441)
- 机构
- 学院(167924)
- 大学(159354)
- 济(77704)
- 经济(76572)
- 管理(72321)
- 理学(62116)
- 理学院(61638)
- 管理学(60927)
- 管理学院(60614)
- 研究(46579)
- 中国(40606)
- 财(36617)
- 京(32685)
- 财经(29056)
- 农(26721)
- 经(26410)
- 江(26324)
- 科学(25356)
- 经济学(23657)
- 所(22875)
- 业大(22163)
- 中心(22019)
- 商学(21777)
- 商学院(21581)
- 经济学院(21557)
- 财经大学(21173)
- 农业(20822)
- 经济管理(20387)
- 北京(20351)
- 州(20273)
- 基金
- 项目(103504)
- 科学(84038)
- 研究(78183)
- 基金(77296)
- 家(64883)
- 国家(64206)
- 科学基金(58410)
- 社会(52646)
- 社会科(50091)
- 社会科学(50080)
- 省(41430)
- 基金项目(40523)
- 自然(36622)
- 自然科(35921)
- 自然科学(35912)
- 自然科学基金(35340)
- 教育(34693)
- 划(32157)
- 资助(31920)
- 编号(31209)
- 业(29081)
- 创(24935)
- 成果(23472)
- 部(23008)
- 创新(22264)
- 国家社会(22133)
- 重点(21979)
- 发(21874)
- 制(21695)
- 人文(20850)
共检索到2536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东 姚笛 郑玉璐
工业机器人技术普及的过程也是企业市场份额分化的过程,有可能导致市场势力增强和要素收入分配变化。本文从超级明星企业出发,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整体上有利于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对改善劳动要素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呈现“利好”趋势,并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不可忽视的“隐忧”在于,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市场势力促进了超级明星企业的兴起,而超级明星企业通过“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共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其中,“竞争效应”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因,“示范效应”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新因。反垄断政策有助于改善劳动收入份额,但不适用于由工业机器人应用引致的市场势力扩张问题,超级明星企业抑制劳动收入份额的“隐忧”依然存在。在“机器换人”愈演愈烈的趋势下,本文为应对超级明星企业给要素收入分配带来的“隐忧”提供了经验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易苗 刘朋春 郭白滢
“机器换人”如何影响收入分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加总数据,基于对省份-行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的均值-协方差分解,从企业规模分化视角考察工业机器人进口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不仅降低了平均的劳动收入份额,而且加剧了省份-行业内“企业规模越大、劳动收入份额越低”的负向结构效应,进而降低了总体加权劳动收入份额。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机器人除了通过促进资本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规模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外,还会引致规模分化效应带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本文为机器人应用带来的企业间劳动收入份额结构性变化提供了新证据,并为更好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易苗 刘朋春 郭白滢
“机器换人”如何影响收入分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加总数据,基于对省份-行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的均值-协方差分解,从企业规模分化视角考察工业机器人进口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不仅降低了平均的劳动收入份额,而且加剧了省份-行业内“企业规模越大、劳动收入份额越低”的负向结构效应,进而降低了总体加权劳动收入份额。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机器人除了通过促进资本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规模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外,还会引致规模分化效应带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本文为机器人应用带来的企业间劳动收入份额结构性变化提供了新证据,并为更好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何小钢 朱国悦 冯大威
提升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在机器换人浪潮下,自动化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自动化技术纳入扩展理论框架,揭示了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微观视角考察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会显著降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器人应用通过资本-劳动替代效应、工资率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降低了大多数行业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尤其是食品制造业、印刷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非国有企业和沿海地区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幅度更大。研究还发现,提高劳动力市场整合程度和劳动者议价能力,有助于缓解机器人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效应。本文研究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应对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冲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余玲铮 魏下海 吴春秀
文章基于广东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机器人应用如何重塑企业收入分配格局。研究发现:(1)在理论上,机器人作为一种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载体,当机器人与劳动是替代而非互补关系时,机器人应用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2)问卷调查显示,企业的机器人使用率存在鲜明的特征差异,相比而言,出口企业、生命周期长、规模大、用工短缺、准备搬迁及非国有等企业的机器人使用率更高,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竞争环境是促进机器人使用的重要原因。(3)机器人所产生的增长效应不会均等地惠及所有要素,虽然机器人同时促进了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前者增长幅度不及后者,从而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只有当机器人与人力资本相匹配,才能更好地促进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4)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具有良好的劳动保护机制及国有集体企业中,机器人对劳动收入份额负面效应会有所减弱。
关键词:
机器人 劳动收入份额 劳动生产率 工资率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琳 宋培 艾阳 白雪洁
劳动收入份额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研究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可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启示。构建包含数字技术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展开数值模拟,采用2007—2014年WIOD数据库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理,发现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取决于要素替代弹性和数字技术进步偏向,数字技术应用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技术应用主要通过促进企业资本深化和更快提升劳动生产率两条路径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应用降低劳动收入份额的效应在服务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内陆地区、非国有企业和应用国内数字技术的企业更为明显。以上结论为重新审视数字经济发展、警惕数字经济时代的贫富分化问题提供了政策启示,政府在推广数字技术应用时应关注劳动者利益,保障劳动者就业机会,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稳定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慧文 王贺雨
以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利用2006—201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工业机器人使用规模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伴随着工业机器人使用规模的扩张,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但从长期来看,当越过极值点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将会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因此,短期内政策的关注点应是在推动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的同时,如何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构建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于劳动保护制度调节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着最低工资水平的上升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冲击会弱化,这意味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劳动保护可以缓解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冲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明津 铁瑛
本文从企业金融化的角度解释了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虽然基准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能够促进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但基于欧拉方程分解和中介变量法的验证发现,企业金融化一方面对工资水平产生正向溢出并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即表现出"盈利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企业金融化却会抑制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改进,客观上造成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上升进而带来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即表现出"技术抑制"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管的劳动收入份额获益幅度小于普通员工(私营企业中更明显),说明经典的"委托-代理"框架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与此同时,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和金融市场收益率具有强相关性,表明企业金融化的动力来自金融市场的收益激励。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企业金融化是企业在金融市场超额收益时期的"理性选择",伴随金融市场回归并运行在合理区间,企业金融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持续损害,借助趋利性的企业金融化来获得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无异于"饮鸩止渴"。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同斌 刘文龙 付婷婷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研究中国社保征管制度改革与要素收入份额变动之间的关系,对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社保征管力度加强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增强社保征管力度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原因在于社保和薪酬福利增进产生的“收入效应”十分显著,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要素“替代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社会保险法》实施和社保征收机构变更叠加引起的社保征管力度“加码”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强,降低企业社保费率也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保“严征管”在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中的推动效应。通过合理评估社保征管制度改革产生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及厘清其作用机理,能够为精准提升社保征管效率和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提供新的现实证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阎曼华 刘婷婷
以2006~2011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以负债资产率作为企业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就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主要是长期负债资产率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融资约束 负债资产率 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杜勇 孙帆 谭丽丽 黄小勇
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对资本市场中的共同机构所有权如何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关注不足,文章探讨了其中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有助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机制检验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显著促进了投资组合企业间的研发溢出,提高了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和高学历人才占比,优化了人力资本结构,从而带动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文章还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增加了企业技术人员,减少了生产工人,进一步支持了协同效应的理论逻辑,并基于行业竞争视角排除了合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在共同机构投资者控股企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更加显著。文章不仅将共同机构所有权的研究拓展至劳动力市场,还从全新的视角探究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宋培 娜梅雅 李琳 艾阳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下降趋势,虽然2010年后略有提升,但始终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收入分配结构演变与要素投入结构转型密切相关,但鲜有学者从高端服务投入视角探寻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原因,文章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文章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并以2007—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高端服务投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端服务投入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且这种影响存在异质性,其在非劳动密集型行业、非国有企业、低市场化水平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加突出。机制检验表明,高端服务投入有利于优化企业员工结构和提高员工平均薪酬,但显著降低了就业水平并加快了资本深化速度,这意味着高端服务投入引发的“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是造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导因素。此外,文章还探究了高端服务投入对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之间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端服务投入有助于缩小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文章的研究发现为政府重新审视企业投入结构服务化,谨防其可能造成的初次分配失衡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卫志民 杨修博 王浚懿
借助地方政府分批上线数据开放平台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法研究政府数据开放能否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结果发现:政府数据开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限制企业垄断利润、减少政府干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增强企业管理能力,是政府数据开放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地区市场分割程度、企业所有制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会导致政府数据开放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产生差异化影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逵友,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增福,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潘南佩,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倪江崴,广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我们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并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与加强内部控制两条路径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是对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新发现,拓展了数字化转型与劳动收入份额两支文献的研究,也意味着在政策层面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翟君 陈瑜 王少华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探讨作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资本市场新兴投资者,共同机构投资者能否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从所有权结构视角检验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结果表明:(1)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共同机构所有权会产生协同治理效应,促进企业创新投入,进而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这种提高主要以工资率占主导;(3)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协同治理效应在高行业竞争程度、高市场化水平以及低公司治理水平的样本中更为明显;(4)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企业价值。研究结论为收入分配公平、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启示,是公司治理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有益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