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73)
2023(2386)
2022(1815)
2021(1524)
2020(1238)
2019(2748)
2018(2725)
2017(5000)
2016(2755)
2015(3111)
2014(3120)
2013(3121)
2012(2854)
2011(2417)
2010(2444)
2009(2211)
2008(2379)
2007(2261)
2006(1951)
2005(1805)
作者
(8534)
(6900)
(6895)
(6505)
(4447)
(3302)
(3185)
(2725)
(2598)
(2550)
(2441)
(2416)
(2241)
(2196)
(2175)
(2120)
(2088)
(2081)
(2025)
(2021)
(1774)
(1696)
(1660)
(1653)
(1577)
(1556)
(1540)
(1535)
(1430)
(1423)
学科
(11440)
经济(11429)
管理(7734)
(6540)
方法(5865)
数学(5315)
(5183)
企业(5183)
数学方法(5157)
(4284)
中国(3213)
收入(3030)
业经(2629)
(2567)
(2556)
国民(2367)
国民收入(2278)
(2225)
财富(2225)
理论(2159)
教学(2037)
农业(1904)
(1874)
环境(1718)
地方(1683)
(1632)
银行(1630)
(1615)
(1554)
财务(1545)
机构
学院(40171)
大学(39845)
(16409)
经济(16042)
管理(14209)
研究(13824)
理学(12148)
理学院(11987)
管理学(11607)
管理学院(11526)
中国(10562)
(9044)
科学(8533)
(7342)
(7100)
研究所(6424)
(6289)
中心(6272)
财经(5895)
北京(5879)
(5776)
经济学(5682)
业大(5504)
(5378)
(5341)
师范(5278)
(5256)
经济学院(5160)
(4974)
技术(4663)
基金
项目(26352)
科学(20449)
研究(18996)
基金(18767)
(16597)
国家(16450)
科学基金(14080)
社会(12213)
社会科(11554)
社会科学(11552)
(10119)
基金项目(9199)
教育(8991)
自然(8797)
自然科(8635)
自然科学(8631)
(8493)
自然科学基金(8456)
资助(8400)
编号(7511)
成果(6293)
重点(5955)
(5679)
国家社会(5473)
(5420)
课题(5358)
(5082)
大学(5043)
科研(5015)
教育部(4878)
期刊
(18001)
经济(18001)
研究(10963)
中国(9413)
学报(6653)
(6470)
管理(6316)
科学(5961)
教育(5368)
技术(5247)
大学(5131)
(4922)
学学(4866)
农业(3429)
统计(3263)
财经(3051)
经济研究(2863)
技术经济(2724)
(2717)
(2694)
决策(2506)
(2464)
金融(2464)
业经(2373)
图书(2276)
(2177)
(2078)
问题(2035)
财会(1905)
职业(1840)
共检索到61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健  季康先  刘晓亭  夏炎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演化,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势必对中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劳动力收入分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使性别工资差距呈现新特征。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刻画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影响技能工资差距进而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经济逻辑;然后利用IFR机器人数据、第二次经济普查微观企业数据测算各城市工业机器人密度,并在匹配微观个体和城市变量的基础上,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实证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提高了男女性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且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分样本回归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在初始性别工资差距较高、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制造业组别中更为明显。本文进一步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宏观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各省份基尼系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有助于改善省份层面收入分配状况。本文研究不仅对国家引导产业数字化、自动化转型提供政策参考,还对缩小中国性别工资差距、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供新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陶金国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改革成果令人瞩目。但随着体制转轨,在我国地区、部门、个人等诸多领域,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不安。因此,为顺利推进改革,正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甘煦   田鹏   林怡彤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消费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我国居民“低消费、高储蓄”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善。本文从“降低贫富差距、推进共同富裕”视角就如何推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问题展开实证研究。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微观层面探讨了财富差距与家庭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与两者间的潜在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县层面财富差距对该地区消费总支出与消费升级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抑制效应,并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在东部、受教育程度高、总收入高以及女性占比多的地区中,财富差距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会得到缓解。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富差距扩大主要通过扩大收入差距与降低居民幸福感这两条渠道来抑制消费。本文研究结论对打通阻碍居民消费的各项节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甘煦   田鹏   林怡彤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消费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我国居民“低消费、高储蓄”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善。本文从“降低贫富差距、推进共同富裕”视角就如何推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问题展开实证研究。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微观层面探讨了财富差距与家庭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与两者间的潜在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县层面财富差距对该地区消费总支出与消费升级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抑制效应,并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在东部、受教育程度高、总收入高以及女性占比多的地区中,财富差距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会得到缓解。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富差距扩大主要通过扩大收入差距与降低居民幸福感这两条渠道来抑制消费。本文研究结论对打通阻碍居民消费的各项节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徐小君  张婷婷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合理控制收入差距,减少并最终消灭贫困,迈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研究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运用“分位数-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经济增长处于何种状态才能够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同时收入差距不被过度拉大。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可能会拉大群体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及行业收入差距,而对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较小;相比经济出现萧条或过度繁荣,处于潜在水平的经济增长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增长能够提高农村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减少贫困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共同富裕。经济增长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收入差距,但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文章建议实施跨周期与逆周期政策相结合,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平衡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尹志超  文小梅  栗传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本文利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普惠金融对中国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回答普惠金融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显著缩小了中国家庭的收入差距,普惠金融指数提高10%,基尼系数下降0.02,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研究还发现,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收入40分位数以下家庭和相对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并提高了家庭进入收入40分位数以上的概率,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机制分析显示,普惠金融提高了低收入家庭的创业概率,并促进农村家庭非农就业,从而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农业户口、低社会资本、低人力资本、低物质资本、贫困线以下家庭的收入水平产生了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普惠金融具有良好的普惠性。本文的研究为全面认识普惠金融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为理解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采取金融措施促进共同富裕,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覃正爱  
分析现阶段收入差距状况合理性 ,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中有合理的收入差距 ,也有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不能笼统而论 ,合理的收入差距是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 ,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对共同富裕目标的严重背离 ,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当务之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为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央不断强调推动共同富裕,旨在实现均衡而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关于共同富裕的探讨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其一,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以绝对收入标准衡量的贫困问题就是实现"富裕"的最基本要求。今后农村的相对贫困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将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挑战,农民增收问题必须置于城乡融合的框架中解决。其二,缩小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之一,将收入差距缩小在一定水平上,实现发展与共享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和谐,这也是"共同"的要义所在。当前我国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妨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因此,牢牢把握住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弊端,对于当前我国推动共同富裕而言应是重要的战略侧重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为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央不断强调推动共同富裕,旨在实现均衡而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关于共同富裕的探讨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其一,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以绝对收入标准衡量的贫困问题就是实现"富裕"的最基本要求。今后农村的相对贫困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将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挑战,农民增收问题必须置于城乡融合的框架中解决。其二,缩小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之一,将收入差距缩小在一定水平上,实现发展与共享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和谐,这也是"共同"的要义所在。当前我国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妨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因此,牢牢把握住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弊端,对于当前我国推动共同富裕而言应是重要的战略侧重点。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汪叔九  
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仍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相符合。为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这个分配战略的选择,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只有一部分人先富,才能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由此也说明,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是统一的,并行不悖的。正由于坚持先让一部分人富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茂修  
由于平均主义在其实质上是一种对产品占有权的平均化观念和主张,因此,它不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悖,而且还严重偏离了按劳分配的轨道。因为按劳分配的原则赋予劳动者的,只是按照其提供的劳动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多少获得相应劳动报酬的权利。除此以外别无附加。因此,按劳分配本身就表明了由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的不等,必然去出现劳动报酬的差异。在商品货币关系下。劳动者个人用货币所能买到的社会产品也就不可能相等,甚至极不相等。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庄西真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这是非常美好的国家发展愿景,也反映了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可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共同富裕,就必须静下心来准确理解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实现之。会议给了我们答案: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实现共同富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理解,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就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中间大指的是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洪生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也是分配伦理的价值目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城乡居民的收入,逐步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目前已到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的时候了,应当作为科学发展的一个中心课题,认真研究和谋划。鉴于分配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伦理问题,本文从分配伦理的视角,围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革分配制度,整顿分配秩序,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提出6个方面建议: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改革,完善收入决定机制;重视理顺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调节力度,遏止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突出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圣翔  刘传江  
基于分布函数的参数估计法,选取CFPS2016年和2018年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的收入溢价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互联网使用存在收入溢价效应,且不存在明显的选择效应。第二,收入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从互联网使用中获益更高。第三,互联网使用的收入溢价效应存在城乡差异,且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居民互联网素养偏低是导致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提高互联网普及率以及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互联网普及率“量”的提升,更要注重居民互联网素养“质”的提升,尤其是农村地区,只有保证“量”“质”齐增,才能有效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以及减小城乡收入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潘丹   罗璐薏   季凯文   孔凡斌  
【目的】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研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林区内部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视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项“准自然试验”,基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宏观层面的林区各村庄内部所有林农家庭收入差距以及微观层面的各村庄内部单个林农家庭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回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结果】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缩小林区各村庄内部所有林农家庭年收入的基尼系数和各村庄内部单个林农家庭之间的收入相对剥夺指数,即缩小林区内部收入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然稳健。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缩小林区内部收入差距主要通过显著提高低于40分位数和低于均值的低收入林农家庭的收入来实现,从而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3)促进林农家庭非农就业、提高林农家庭创业和增加林农家庭出售农产品价值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缩小林区内部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4)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低技能水平、低社会资本和贫困线以下的林农家庭增收效应更大,表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很好的包容性。【结论】通过大型微观数据库的实证研究,验证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林区发挥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效应。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本研究不仅提供了农村电子商务在缩小林区内部收入差距方面的新经验证据,还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