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99)
- 2023(9834)
- 2022(8272)
- 2021(7425)
- 2020(5940)
- 2019(13955)
- 2018(13544)
- 2017(26322)
- 2016(13886)
- 2015(15617)
- 2014(15797)
- 2013(15761)
- 2012(15042)
- 2011(13766)
- 2010(14257)
- 2009(12979)
- 2008(13062)
- 2007(11858)
- 2006(10805)
- 2005(10404)
- 学科
- 济(68159)
- 经济(68112)
- 业(36627)
- 管理(34905)
- 企(25659)
- 企业(25659)
- 方法(23839)
- 中国(23714)
- 贸(21876)
- 贸易(21858)
- 易(21125)
- 地方(21015)
- 数学(20582)
- 数学方法(20354)
- 农(18381)
- 业经(15237)
- 制(13586)
- 融(12702)
- 金融(12701)
- 财(12581)
- 银(12463)
- 银行(12448)
- 行(12149)
- 农业(11904)
- 地方经济(11433)
- 学(11419)
- 发(10781)
- 产业(10128)
- 环境(9771)
- 技术(8943)
- 机构
- 学院(204831)
- 大学(202208)
- 济(93226)
- 经济(91247)
- 研究(76059)
- 管理(74430)
- 理学(61854)
- 理学院(61123)
- 管理学(60144)
- 中国(59945)
- 管理学院(59752)
- 京(44741)
- 科学(43101)
- 财(41528)
- 所(39056)
- 研究所(34664)
- 中心(34145)
- 江(33092)
- 农(32250)
- 财经(32021)
- 北京(29332)
- 经济学(29262)
- 经(28935)
- 范(27774)
- 院(27718)
- 师范(27483)
- 州(26975)
- 业大(26359)
- 经济学院(26353)
- 农业(24808)
- 基金
- 项目(125800)
- 科学(98471)
- 研究(95661)
- 基金(89131)
- 家(76731)
- 国家(76053)
- 科学基金(64660)
- 社会(61073)
- 社会科(58064)
- 社会科学(58051)
- 省(49600)
- 基金项目(45810)
- 教育(42724)
- 划(40885)
- 编号(39621)
- 自然(38867)
- 自然科(37999)
- 自然科学(37990)
- 资助(37659)
- 自然科学基金(37306)
- 发(33745)
- 成果(32858)
- 重点(28635)
- 课题(27996)
- 发展(27747)
- 部(27639)
- 展(27309)
- 创(25798)
- 国家社会(25302)
- 创新(24178)
- 期刊
- 济(112930)
- 经济(112930)
- 研究(67481)
- 中国(48385)
- 财(30454)
- 农(30160)
- 管理(30137)
- 学报(27956)
- 科学(26430)
- 融(25310)
- 金融(25310)
- 教育(23607)
- 大学(21829)
- 农业(20705)
- 学学(20215)
- 技术(19409)
- 业经(19354)
- 经济研究(19222)
- 贸(17157)
- 财经(16371)
- 问题(15828)
- 国际(15474)
- 经(14372)
- 图书(13795)
- 世界(11889)
- 商业(11373)
- 业(11231)
- 技术经济(10920)
- 书馆(10141)
- 图书馆(10141)
共检索到340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路玮孝 孟夏
工业机器人应用在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因为就业替代效应的存在而引发了人们的失业担忧和"卢德主义"敌视情绪。在此背景下,文章使用2005~2017年间52个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市场结构调整和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使得更多的劳动力转向服务业部门,并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服务业就业率,最终促进了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不同技术含量服务业就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低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和出口贸易、高技术服务业进口贸易的影响相对而言更为显著。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邓洲
近年来,世界工业机器人产业和市场发展加速,中国也在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机器人的普及不仅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和转型升级起到推动作用,也对制造业就业需求和结构产生影响。本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虽然替代部分人类劳动者岗位,但也填补了部分人类无法胜任的岗位空缺,同时还创造了大量新的岗位,总体上看,工业机器人及对整个人类就业岗位是促进的。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工业机器人的大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者向新的岗位转移。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产业 就业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宁
以HS分类下6位数编码的7种工业机器人商品贸易为对象,分析中国工业机器人贸易格局和竞争力,并提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贸易的发展策略。首先,通过进口来源国分布、出口市场分布、贸易差额分析中国工业机器人贸易格局。然后,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出口价格、产业内贸易度等指标分析中国工业机器人贸易竞争力。研究发现:不同品类的工业机器人国际市场占有率差异明显,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出口产品低价挤占市场的现象亟待改变。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看,中国工业机器人贸易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且呈现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特点。最后,从产业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技术标准、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产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贸易 竞争力 策略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徐长生 刘晓翠
工业4.0的到来,为工业制造注入了转型升级新活力。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和智能化的重要途径。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发展和贸易过程中,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出口附加值低、贸易环境不利等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分析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和贸易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郑鹏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以行业分类的方法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因与高技能劳动互补而存在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服务需求效应”;与低技能劳动替代而存在负向的“就业转移效应”;在正负两种效应的相互抵消下,工业机器人对整体的服务业结构升级作用不明显;地区高等教育强度的提高既有利于增强工业机器人的“服务需求效应”,也有利于减弱其“就业转移效应”,使教育强度与机器人交互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建议具有较高机器人渗透率而较低教育强度的城市适度扩张高等教育规模,以实现智能化背景下的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丫丫 罗建强
本文利用1998—2017年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揭示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国际贸易呈现出先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稳增长的趋势,贸易联系日趋紧密,区域内贸易的可达性和贸易效率不断提高;德国、日本始终处于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中心地位;中国、韩国及荷兰是最突出的工业机器人贸易追赶国,尤其中国逐渐成为工业机器人贸易的重要"桥梁"和"枢纽";技术距离是影响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演化最主要的因素,制造业发展距离、经济距离、共同语言与文化能促进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发展,人口规模差异并未对工业机器人贸易产生显著影响,各因素对不同类别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工业机器人应用既能通过上游“需求关联”效应和下游“成本节约”效应为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也能通过下游“加速标准化”效应挤出就业。通过嵌入投入产出关系建立关于服务业的关联渗透指标,发现上、下游影响整体上促进了服务业就业。机制检验发现,工业机器人上游影响伴随着工资增进,且偏向存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生活服务业;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影响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岗位创造偏向于高技术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岗位破坏影响偏向存在于低技术特征的流通生产服务和传统生活服务。其他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化程度因伴随着更高的社会责任而有更强的下游关联效应,但也因岗位的相对刚性而抑制上游关联效应;对外贸易有助于提高制造业嵌入生产性服务动机,促进上游关联影响,但也因投入品进口而弱化下游岗位创造;地区受教育水平对上下游关联岗位创造均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地区女性比例越高、非农人口占比越大,上游关联岗位创造效应越强。文章结论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对“机器换人”的担忧,工业机器人应用能促进关联服务业岗位增加,有利于促进人与机器自然分工,实现跨产业“人机互补”,推动就业充分高质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江
本文基于201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细分行业就业占比为研究对象,以工业机器人渗透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影响显著,导致传统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但促进汽车与电气机械等行业的就业占比上升;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就业占比上升;机制检验发现,生产率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扮演着中介角色,而产业结构效应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江
本文基于201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细分行业就业占比为研究对象,以工业机器人渗透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影响显著,导致传统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但促进汽车与电气机械等行业的就业占比上升;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就业占比上升;机制检验发现,生产率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扮演着中介角色,而产业结构效应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
当今世界,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广阔涵盖面的领域,其涉及到的相当一部分行业关系着国计民生。服务业的重要性已成为学术界普遍的共识,服务业将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进入重要阶段,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无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关于如何通过服务贸易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从服务贸易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促进效益进行探讨。
关键词:
服务贸易 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毛日昇
近年来,集成了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正在我国快速普及应用。长期来看,机器人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提升,推动企业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不利影响等方面会产生诸多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机器人广泛普及应用同样会引起劳动力在地区和产业层面重新配置,对就业增长和再配置产生多方面影响。本文基于企业税收调查数据(2010~2016)、城市层面数据(1999~2019)、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2018)微观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层面机器人渗透率工具变量,多角度探讨了机器人应用在地区层面的就业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机器人广泛应用显著增强了在位企业的市场优势,促进了市场在位企业总体就业增长,促进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转移到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的行业。(2)企业加总层面和微观个体层面的经验结论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导致就业创造效应放缓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就业损失效应,劳动力在地区层面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上升趋势。(3)机器人应用会产生显著的市场外溢效应,促进在位企业就业增长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放缓新企业进入速度,这也是地区层面总体就业增长率放缓的主要原因和机制。(4)微观数据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对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的工作转换产生更显著影响,会提升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追求工作稳定的倾向。这也意味着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会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积累,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机器人对不同职业类型和性别群体的工作转换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人 就业增长 就业再配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清华 周晓时 朱兰
本文采用1991—2017年国际机器人联盟和世界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的创造效应,即增加国家层面的就业量;分经济发展阶段看,工业机器人对国别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对低收入国家的就业创造效应最大;分产业结构看,工业机器人对工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小于对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分性别结构看,工业机器人对女性劳动力的创造效应大于男性,且在工业内这种促进作用较服务业更为显著。因此,工业机器人不会替代劳动力,不会加剧失业,反而会通过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促进就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劳动力 替代效应 异质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敦华 周海君 李勇 彭俊 贾亦真
本文阐述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课题组对北京、天津和河北3地开展了调研,发现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小、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自动化系统集成是突破口、人才缺乏制约机器人发展、京津冀机器人发展各自为政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京津冀要着力跟进机器人未来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与协同创新、成立技术联盟共同攻克难题、组建专业联盟加快机器人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机器人 调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富永 郭祥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和城市层面数字经济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影响及存在的价值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工业机器人应用程度;价值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正向影响,最终都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的基于区域一体化程度层面,发现较高的一体化程度能够强化数字经济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提升效应;但是在城市一体化程度更低时,数字经济发展和机器人应用的交互作用产生的价值效应更大,这可能是由于在一体化程度更低时,数字经济与机器人应用的边际效应更高;因此建议:应重点推进数字经济与工业机器人协同战略工程、强化区域统筹发展、将区域一体化和数字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有序推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青 王宇璐
本文利用我国2011~2020年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从3个维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变化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从工业机器人应用程度差异性来看,应用程度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现负向线性关系,而应用程度较高的行业两者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从技术水平差异性来看,低技术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U型特征。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中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阻碍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