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76)
- 2023(16160)
- 2022(13771)
- 2021(12913)
- 2020(10827)
- 2019(24726)
- 2018(24173)
- 2017(46402)
- 2016(25178)
- 2015(27900)
- 2014(27527)
- 2013(27656)
- 2012(25386)
- 2011(23049)
- 2010(22576)
- 2009(20685)
- 2008(20061)
- 2007(17269)
- 2006(15024)
- 2005(13170)
- 学科
- 济(107627)
- 经济(107523)
- 管理(68060)
- 业(65620)
- 企(52886)
- 企业(52886)
- 方法(47715)
- 数学(41953)
- 数学方法(41592)
- 中国(29158)
- 农(28131)
- 财(23502)
- 业经(23335)
- 学(23247)
- 地方(23146)
- 贸(20974)
- 贸易(20966)
- 易(20402)
- 农业(18709)
- 制(18400)
- 环境(16660)
- 技术(16214)
- 和(15992)
- 银(14856)
- 产业(14787)
- 银行(14787)
- 理论(14592)
- 融(14517)
- 金融(14515)
- 务(14233)
- 机构
- 大学(362397)
- 学院(359002)
- 济(150251)
- 经济(147475)
- 管理(140973)
- 研究(128346)
- 理学(123405)
- 理学院(121971)
- 管理学(119988)
- 管理学院(119362)
- 中国(93760)
- 科学(81344)
- 京(77804)
- 所(65184)
- 农(64371)
- 财(62876)
- 研究所(60319)
- 业大(57918)
- 中心(56112)
- 财经(51921)
- 农业(51042)
- 江(49379)
- 北京(49221)
- 经(47542)
- 范(46596)
- 院(46539)
- 经济学(46076)
- 师范(46033)
- 经济学院(41718)
- 州(39947)
- 基金
- 项目(255659)
- 科学(200614)
- 基金(187132)
- 研究(181013)
- 家(166471)
- 国家(165178)
- 科学基金(140040)
- 社会(116090)
- 社会科(110185)
- 社会科学(110158)
- 基金项目(99725)
- 省(97825)
- 自然(92121)
- 自然科(89983)
- 自然科学(89956)
- 自然科学基金(88366)
- 划(83824)
- 教育(81241)
- 资助(76827)
- 编号(70754)
- 重点(58042)
- 部(56508)
- 成果(56091)
- 发(55797)
- 创(53185)
- 创新(49775)
- 科研(49054)
- 课题(48872)
- 国家社会(48707)
- 教育部(47769)
- 期刊
- 济(157002)
- 经济(157002)
- 研究(103749)
- 学报(63967)
- 中国(63483)
- 农(57600)
- 科学(57510)
- 管理(50066)
- 大学(47208)
- 学学(44870)
- 财(44319)
- 农业(40207)
- 教育(33531)
- 技术(28088)
- 融(27153)
- 金融(27153)
- 经济研究(26805)
- 业经(25310)
- 财经(25090)
- 经(21658)
- 业(21424)
- 问题(21007)
- 科技(18959)
- 技术经济(17401)
- 版(17282)
- 贸(17066)
- 资源(16719)
- 图书(16612)
- 业大(16545)
- 理论(15955)
共检索到509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诗韵 徐承红
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部署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革新,推动着地方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工业机器人正在经历从自动化工具到智能化工具,甚至向创新工具转变的过程。理论分析认为其通用性特征和技术进步效应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构建面板平滑转移回归(PSTR)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工业机器人冲击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空间上可大致划分为以胡焕庸线为界、东高西低的冲击区。(2)随着冲击的不断增大,物质资本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受到抑制,工业劳动力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负效应得以增强。(3)物质资本集聚和工业劳动力集聚的弹性受冲击影响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边际递增,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边际递减,最终收敛。(4)工业机器人在吸引人力资本集聚、技术要素集聚和引导消费结构改变的过程中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欢 孔庆峰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已经成为推动价值链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ADB数据库,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关联情况对RCEP成员国区域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产业融合显著促进区域价值链升级。(2)产业融合对价值链升级的效果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类型有关。工业机器人的大量应用是产业融合促进区域价值链升级的重要中介。本文在使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后发现:技术创新在工业机器人促进区域价值链升级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调节作用。此外,行业上、下游的关联程度也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此进行扩展分析,以期全面反映RCEP成员国间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最后,对RCEP成员国间加强区域经济联系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价值链 产业融合 RCEP 产业升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桂才 陈晟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和载体,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税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单式关税有效保护率测算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关税有效保护率测算方法,结果显示:喷涂机器人、多功能工业机器人和IC工厂专用工业机器人有效保护率为负;汽车生产线电阻机器人和电弧机器人有效保护率为正;搬运机器人和汽车生产线激光焊接机器人有效保护率较低,有时为负。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关税面临两难选择:维持关键零部件的关税,会降低工业机器人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率;取消关键零部件关税,会降低关键零部件的国内研发动力。关键零部件科研补贴替代关税有利于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有效保护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丫丫 罗建强
本文利用1998—2017年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揭示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国际贸易呈现出先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稳增长的趋势,贸易联系日趋紧密,区域内贸易的可达性和贸易效率不断提高;德国、日本始终处于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中心地位;中国、韩国及荷兰是最突出的工业机器人贸易追赶国,尤其中国逐渐成为工业机器人贸易的重要"桥梁"和"枢纽";技术距离是影响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演化最主要的因素,制造业发展距离、经济距离、共同语言与文化能促进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发展,人口规模差异并未对工业机器人贸易产生显著影响,各因素对不同类别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杜文强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促进工业升级,还会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服务业需求、创造第三产业岗位等路径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采用2006—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和存量密度的提高均对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服务业需求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存在区域、时间和城市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在2013年后的促进效应更显著,对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城市的影响比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城市更大。应继续大力扶持和发展机器人产业,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尤其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积极推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人力资本提升的良性循环。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董桂才
无论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还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以及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工业机器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工业机器人贸易格局的分析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较为分散,而进口来源则较为集中,长期处于净进口状态;对贸易竞争力的分析表明,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升,但出口质量并没有显著改善,与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显示,中国与进口国工业增加值、进口国工资水平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进口国总就业人数、贸易双方的距离以及出口价格则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出口竞争力 Tobit模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郑鹏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以行业分类的方法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因与高技能劳动互补而存在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服务需求效应”;与低技能劳动替代而存在负向的“就业转移效应”;在正负两种效应的相互抵消下,工业机器人对整体的服务业结构升级作用不明显;地区高等教育强度的提高既有利于增强工业机器人的“服务需求效应”,也有利于减弱其“就业转移效应”,使教育强度与机器人交互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建议具有较高机器人渗透率而较低教育强度的城市适度扩张高等教育规模,以实现智能化背景下的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金玥昀 潘士远 詹御涛 钱滔
本文把机器人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下研究了机器人应用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228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模型的理论预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收敛情况;第二,机器人的应用促进区域经济加速收敛,有利于缩小区域间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收敛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还提出对企业购置工业机器人给予财政补助、对工业机器人采用加速折旧或对工业机器人折旧采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着力推动中西部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机器人应用 经济收敛 共同富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邓洲
近年来,世界工业机器人产业和市场发展加速,中国也在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机器人的普及不仅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和转型升级起到推动作用,也对制造业就业需求和结构产生影响。本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虽然替代部分人类劳动者岗位,但也填补了部分人类无法胜任的岗位空缺,同时还创造了大量新的岗位,总体上看,工业机器人及对整个人类就业岗位是促进的。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工业机器人的大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者向新的岗位转移。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产业 就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韩永辉
在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的背景下,智能化生产作为制造业创新的重要方式,为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本研究基于2006—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和合理化水平具有促进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在区域层面体现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在德国"工业4.0"概念提出后,而在产业领域上体现在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等产业;机制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整体经济生产率并且创造新兴产业就业岗位,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机器换人”背景下中国工业就业规模不断缩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担忧。本文基于职业流动视角,通过匹配中国劳动力调查数据和行业机器人应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行业机器人渗透水平每增加1%,将平均提高生产工人1.2%的职业流动概率;结合垂直和水平流动考察生产工人职业变化,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了生产工人互补式流动而非替代式转移。以上研究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内生性处理下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工业机器人应用影响下,高学历、健康和男性生产工人的互补式流动更加明显。本文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在“机器换人”背景下促进生产工人职业互补式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明生 郑玉璐 姚笛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然而该作用的有效发挥与地区的比较优势息息相关。文章采用2006—2019年中国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整体上会显著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但从阶段变化上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呈现出第一阶段缩小、第二阶段扩大的变化趋势。机制分析表明,虽然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提高地区技术比较优势扩大了地区经济差距,但是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降低地区劳动力和资本比较优势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更加明显,同时生产率比较优势的渠道作用在现阶段不能有效发挥。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较高、配套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尤为突出。文章结论对于在工业机器人应用不断普及的背景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地区经济差距 工业机器人应用 比较优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朱喜安 王颖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宏兵 郑庆彪 李震 孙丽棠
本文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数据和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PM_(2.5)排放浓度数据,利用2SLS、空间计量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水平,这一效应在金融发展程度较高、财政支持较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以及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中表现更加明显,且在地理区位特征上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同时,上述影响主要通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水平提升的机制实现。基于SAR与SDM模型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也发现城市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减污效应具有双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空气污染的地理相关性使其减污效应被低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志彬 王典 曾世宏
依据2006—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量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促进作用显著,且在非资源型城市、东部地区、普通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中促进作用更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是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影响机制。鉴于此,应强化空间引导和分区施策,拓展机器人应用广度和深度,以充分利用技术红利培育壮大发展经济新动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