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16)
- 2023(18208)
- 2022(15334)
- 2021(14047)
- 2020(12295)
- 2019(27857)
- 2018(27658)
- 2017(52855)
- 2016(28922)
- 2015(32269)
- 2014(32024)
- 2013(31784)
- 2012(28789)
- 2011(25668)
- 2010(25629)
- 2009(24419)
- 2008(24486)
- 2007(22192)
- 2006(19307)
- 2005(17648)
- 学科
- 济(119396)
- 经济(119225)
- 业(107832)
- 管理(100420)
- 企(95399)
- 企业(95399)
- 方法(56651)
- 数学(47006)
- 数学方法(46481)
- 财(41323)
- 农(35983)
- 业经(34111)
- 务(29526)
- 财务(29472)
- 财务管理(29421)
- 中国(28817)
- 企业财务(28038)
- 制(27744)
- 农业(24865)
- 学(21836)
- 贸(21461)
- 贸易(21453)
- 技术(21386)
- 易(20886)
- 和(19983)
- 体(19814)
- 理论(19662)
- 划(19428)
- 地方(19110)
- 银(18552)
- 机构
- 学院(417756)
- 大学(415021)
- 济(171702)
- 经济(168351)
- 管理(165435)
- 理学(142788)
- 理学院(141340)
- 管理学(139024)
- 管理学院(138260)
- 研究(133199)
- 中国(104537)
- 京(86199)
- 财(83082)
- 科学(82385)
- 农(76674)
- 所(67727)
- 财经(65936)
- 业大(65253)
- 江(63657)
- 中心(62889)
- 研究所(61085)
- 农业(60747)
- 经(59931)
- 北京(53213)
- 经济学(52110)
- 州(49589)
- 财经大学(48812)
- 范(48693)
- 师范(48034)
- 院(47737)
- 基金
- 项目(278236)
- 科学(219766)
- 基金(204624)
- 研究(197306)
- 家(179669)
- 国家(178161)
- 科学基金(153782)
- 社会(126804)
- 社会科(120251)
- 社会科学(120218)
- 省(109274)
- 基金项目(108774)
- 自然(102253)
- 自然科(99975)
- 自然科学(99939)
- 自然科学基金(98214)
- 划(91709)
- 教育(90637)
- 资助(83423)
- 编号(78276)
- 重点(62551)
- 成果(62543)
- 部(61496)
- 创(59942)
- 发(58218)
- 创新(55501)
- 科研(54420)
- 业(53855)
- 课题(53196)
- 国家社会(52704)
- 期刊
- 济(188445)
- 经济(188445)
- 研究(115190)
- 中国(78380)
- 财(70251)
- 农(69871)
- 学报(68222)
- 管理(65070)
- 科学(61709)
- 大学(51636)
- 学学(49421)
- 农业(46970)
- 融(38451)
- 金融(38451)
- 技术(36565)
- 教育(34496)
- 财经(33541)
- 业经(32174)
- 经济研究(29436)
- 经(28740)
- 业(27733)
- 问题(25080)
- 技术经济(22047)
- 版(21243)
- 财会(20906)
- 统计(20043)
- 贸(19447)
- 现代(19128)
- 科技(19090)
- 理论(19075)
共检索到613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宋旭光 左马华青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技被认为是智能制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其快速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机器人科技等新技术的出现势必会对就业产生重大冲击。本文利用IFR工业机器人数据和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从微观企业层面和宏观行业层面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就业净增长的负向影响会通过“降低企业就业创造,提高企业就业破坏”来产生作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就业变动影响的作用途径存在异质性,相对而言,对于生产人员占比高以及高中学历占比低的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总体变动以及结构变动的冲击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会影响企业的员工结构和绩效水平,进而影响企业就业总体变动以及结构变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上游行业企业的就业影响主要表现为替代效应,对下游行业企业的就业变动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本文研究能够提供关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劳动力市场均衡影响的中国版本解读,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就业创造 就业破坏 溢出效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骏 龚熠 刘涛雄
作为智能的柔性生产设备,工业机器人可以灵活调整产量规模,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应对需求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料的外部冲击,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获取竞争优势。本文利用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工业机器人报告公布的2014—2019年分行业工业机器人存量数据以及1710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采用“中国企业层面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指标衡量中国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运用程度,并采用工具变量法缓解模型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运营效率的提升作用。本文进一步从是否为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和技术水平三个维度考察了企业特性对“工业机器人提升运营效率”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及技术水平越低的企业中,企业机器人渗透度的提高对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作用越显著。本文最后为政府和企业在“如何提升工业机器人应用效果”问题上提出了可行建议,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提高自身运营效率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思路。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渗透度 企业运营效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林欣 李春顶
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究竟会带来“人机共存”还是“机器换人”?已有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就业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然而在全球价值链和各国竞相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背景下,参与全球化生产分工使得国外机器人应用也会对中国就业产生影响。文章先构建了多国多部门的李嘉图贸易模型,通过对劳动力就业变化进行结构分解,分析国内外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产生的就业效应。然后利用人口普查微观数据、IFR机器人数据和WIOD投入产出数据,基于Shift-Share思想检验了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我国地级市制造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的估计结果表明,国内机器人产生的补偿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因而会促进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就业,而国外机器人经中间品贸易渠道会对制造业就业产生补偿效应,经最终品贸易渠道会对制造业就业产生替代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个体异质性、行业异质性以及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得出,国外机器人应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区的出口贸易结构而影响劳动力就业。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客观评估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制定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和提高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朱喜安 王颖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民春 韩青江 夏蕾
利用2013—2017年中国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存在显著的负影响,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提升1单位将导致制造业就业总量下降3.35个百分点。针对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东部、西部地区有显著的负影响,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对制造业细分行业、低技能劳动者和男、女劳动者就业均存在普遍的负影响,对高技能劳动者就业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深入研究后发现,工业机器人替代不是导致制造业就业下降的根本原因,而是对制造业就业岗位的补充与延伸。政府在制定针对智能制造的产业政策时,应根据地方制造业劳动供给与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灵活安排。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就业 机器人渗透度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灿雷 姜丽 高超
以工业自动化、智能化为趋势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是影响国家间竞争与分工格局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5—2018年国家—行业层面工业机器人数据和国际贸易数据,实证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对一国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显著提升一国制造业出口的比较优势增长。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能够通过提升研发创新优势和产业内产品差异化两种渠道对比较优势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工业机器人对一国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体现为“强化”效应,而非“重塑”效应。本文的研究是在新一代技术革命背景下探讨比较优势来源这一经典话题的有益尝试,为机器人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优化机器人产业战略布局提供了现实启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亚光 何瑛 田马飞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面向数字经济治理的重要需求,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对外部审计师决策产生溢出效应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文章以2011—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审计定价理论,探究了企业层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审计收费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审计收费水平,主要通过减少审计资源投入和缓解审计风险感知对审计收费产生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审计师任期较短的企业中更显著,而且机器人应用对异常审计收费的治理效果强于正常审计收费。研究结论对政府完善机器人产业政策、企业推进高端化智能制造以及审计师优化定价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闫雪凌 朱博楷 马超
本文使用我国2006-2017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于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行业存在就业效应,其中对岗位数量有显著的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每上升1%,就业岗位减少约4. 6%;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整体上不明显。在考虑了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调节后,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就业岗位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并随着"工业4. 0"概念的提出有所增强,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则表现出时间异质性。进一步地,本文尝试使用工具变量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稳健。最后,文章还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就业效应的行业异质性。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正确认清"机器换人"对我国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全面影响,并为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确保就业稳定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余心滢 蔡道成 袁智炜 毛浩
制造业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而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制造业数智化装备应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明晰。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匹配省级工业机器人数据,将人力资本列为调节变量,从能源效率效应﹑人工替代效应﹑产出规模效应3个视角实证检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碳强度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发现: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能源使用效率﹑人工替代﹑产出规模3种传导机制影响碳排放强度,其中前两者体现的是碳减排效应,后者是碳增排效应;人力资本强化了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增加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政府要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制造业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并加大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培养和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韩民春 乔刚
基于2011—2017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就业总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已呈现出"机器换人"现象;同时工业机器人使用减少制造业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 就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任晓聪 李政道
将工业机器人和污染排放纳入异质性企业模型,理论分析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上市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采用2007~2022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样本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污染排放,同时企业污染程度、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会对减排效应产生异质性影响。鉴于此,应因地制宜地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落地,制定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靶向施策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的减排效应,加快我国制造业企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理 冯科 吴垠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机器人使用规模急速扩张。现有文献多数从宏观角度出发,讨论了机器人使用对于劳动力的影响、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等,而对于微观层面机器人使用如何影响企业价值以及具体的影响机制,则缺乏细致研究。文章通过对中国2011—2020年上市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机器人使用对于制造业企业价值的正向提升作用,并检验了四种影响机制:企业劳动力成本、企业劳动力结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企业管理费用。同时,对于不同性质和不同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文章还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理 冯科 吴垠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机器人使用规模急速扩张。现有文献多数从宏观角度出发,讨论了机器人使用对于劳动力的影响、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等,而对于微观层面机器人使用如何影响企业价值以及具体的影响机制,则缺乏细致研究。文章通过对中国2011—2020年上市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机器人使用对于制造业企业价值的正向提升作用,并检验了四种影响机制:企业劳动力成本、企业劳动力结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企业管理费用。同时,对于不同性质和不同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文章还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仲良 屈小博
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利用IFR国别数据总结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如下"卡尔多事实":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动导致了"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应用加快了资本深化过程;主要国家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均基于本国的产业比较优势,并将其主要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重大技术突破主要依赖于行业内头部企业的长期技术积累。对中国代表性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的初始发展路径都具有相似产业背景;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一般制造业应用中存在过度推广问题,在附加值较高的零部件制造业中应用程度相对不高。理论和调查研究都表明,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其也会对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产生交互影响。因此,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应遵循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典型化特征规律,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引导推进工业机器人更多地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避免盲目实施"机器换人"。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发展 数字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庞兆丰 周明
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已延伸至社会保险领域,考察机器人渗透度对企业社保缴费水平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机器人渗透度的提高降低了企业的社保缴费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机器人渗透度对社保缴费水平的负向影响在劳动力密集程度更高、融资约束更强和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企业机器人的应用通过要素替代效应、技术偏向效应和挤出效应降低了企业社保缴费的意愿和水平。因此,需要从制度设计出发来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兼顾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社会保险责任的承担,从而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企业机器人渗透度与社保缴费水平——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水平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升级”抑或“极化”?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
工业机器人对省域制造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
人工智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检验
“复制动态方程”能解释微观企业的成长行为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
所有制类型与创新能力差异的测度比较——基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
国资民资布局结构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面板门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