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08)
- 2023(10856)
- 2022(9052)
- 2021(8075)
- 2020(6457)
- 2019(14506)
- 2018(13955)
- 2017(26051)
- 2016(14426)
- 2015(15625)
- 2014(15480)
- 2013(15278)
- 2012(14467)
- 2011(13398)
- 2010(13539)
- 2009(12347)
- 2008(12252)
- 2007(10872)
- 2006(9889)
- 2005(9068)
- 学科
- 济(64467)
- 经济(64392)
- 业(37909)
- 管理(37018)
- 企(27336)
- 企业(27336)
- 中国(22417)
- 方法(21516)
- 农(19840)
- 地方(19772)
- 数学(18582)
- 数学方法(18403)
- 业经(15720)
- 农业(14105)
- 学(13817)
- 贸(12814)
- 贸易(12804)
- 财(12673)
- 易(12352)
- 环境(11514)
- 发(11262)
- 融(11105)
- 金融(11104)
- 地方经济(11098)
- 银(11048)
- 银行(11001)
- 制(10758)
- 行(10688)
- 技术(10392)
- 产业(8766)
- 机构
- 学院(210841)
- 大学(209446)
- 济(87412)
- 经济(85763)
- 研究(80461)
- 管理(75615)
- 理学(64934)
- 理学院(64043)
- 管理学(62870)
- 管理学院(62493)
- 中国(59302)
- 科学(51882)
- 京(45730)
- 农(45510)
- 所(42791)
- 研究所(39222)
- 财(37905)
- 农业(35982)
- 业大(35934)
- 中心(35217)
- 江(32901)
- 财经(29965)
- 范(29740)
- 师范(29303)
- 北京(28996)
- 院(28680)
- 经(27244)
- 经济学(26801)
- 州(26193)
- 省(26047)
- 基金
- 项目(142680)
- 科学(111802)
- 基金(102754)
- 研究(99419)
- 家(92762)
- 国家(91926)
- 科学基金(76847)
- 社会(64500)
- 社会科(61105)
- 社会科学(61091)
- 省(57155)
- 基金项目(54615)
- 自然(50152)
- 自然科(49013)
- 自然科学(48993)
- 划(48739)
- 自然科学基金(48117)
- 教育(44608)
- 资助(40699)
- 编号(38318)
- 发(36885)
- 重点(33038)
- 成果(30493)
- 部(30464)
- 创(30125)
- 发展(28693)
- 展(28240)
- 创新(28154)
- 课题(28004)
- 计划(27917)
- 期刊
- 济(101283)
- 经济(101283)
- 研究(62464)
- 中国(46796)
- 农(42431)
- 学报(40194)
- 科学(36045)
- 大学(29340)
- 农业(28990)
- 管理(28204)
- 学学(27947)
- 财(26642)
- 教育(23278)
- 融(20783)
- 金融(20783)
- 业经(18505)
- 技术(16725)
- 经济研究(16578)
- 业(15240)
- 财经(14596)
- 问题(13623)
- 经(12621)
- 版(11323)
- 科技(11068)
- 业大(10934)
- 商业(10614)
- 贸(10440)
- 资源(10423)
- 技术经济(10306)
- 世界(10109)
共检索到323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邓洲
近年来,世界工业机器人产业和市场发展加速,中国也在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机器人的普及不仅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和转型升级起到推动作用,也对制造业就业需求和结构产生影响。本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虽然替代部分人类劳动者岗位,但也填补了部分人类无法胜任的岗位空缺,同时还创造了大量新的岗位,总体上看,工业机器人及对整个人类就业岗位是促进的。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工业机器人的大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者向新的岗位转移。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产业 就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清华 周晓时 朱兰
本文采用1991—2017年国际机器人联盟和世界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的创造效应,即增加国家层面的就业量;分经济发展阶段看,工业机器人对国别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对低收入国家的就业创造效应最大;分产业结构看,工业机器人对工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小于对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分性别结构看,工业机器人对女性劳动力的创造效应大于男性,且在工业内这种促进作用较服务业更为显著。因此,工业机器人不会替代劳动力,不会加剧失业,反而会通过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促进就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劳动力 替代效应 异质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富永 郭祥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和城市层面数字经济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影响及存在的价值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工业机器人应用程度;价值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正向影响,最终都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的基于区域一体化程度层面,发现较高的一体化程度能够强化数字经济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提升效应;但是在城市一体化程度更低时,数字经济发展和机器人应用的交互作用产生的价值效应更大,这可能是由于在一体化程度更低时,数字经济与机器人应用的边际效应更高;因此建议:应重点推进数字经济与工业机器人协同战略工程、强化区域统筹发展、将区域一体化和数字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有序推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富永 郭祥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和城市层面数字经济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影响及存在的价值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工业机器人应用程度;价值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正向影响,最终都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的基于区域一体化程度层面,发现较高的一体化程度能够强化数字经济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提升效应;但是在城市一体化程度更低时,数字经济发展和机器人应用的交互作用产生的价值效应更大,这可能是由于在一体化程度更低时,数字经济与机器人应用的边际效应更高;因此建议:应重点推进数字经济与工业机器人协同战略工程、强化区域统筹发展、将区域一体化和数字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有序推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路玮孝 孟夏
工业机器人应用在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因为就业替代效应的存在而引发了人们的失业担忧和"卢德主义"敌视情绪。在此背景下,文章使用2005~2017年间52个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市场结构调整和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使得更多的劳动力转向服务业部门,并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服务业就业率,最终促进了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不同技术含量服务业就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低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和出口贸易、高技术服务业进口贸易的影响相对而言更为显著。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敦华 周海君 李勇 彭俊 贾亦真
本文阐述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课题组对北京、天津和河北3地开展了调研,发现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小、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自动化系统集成是突破口、人才缺乏制约机器人发展、京津冀机器人发展各自为政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京津冀要着力跟进机器人未来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与协同创新、成立技术联盟共同攻克难题、组建专业联盟加快机器人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机器人 调研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刚 王发珍 陈磊
为促进襄阳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形成襄阳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在深入剖析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角度综合分析了襄阳市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襄阳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和策略的建议:产业应当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以系统集成为切入点,走向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上游发展的道路。该研究有助于打造襄阳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聚集区,促进制造业智能转型升级,实现襄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青 王宇璐
本文利用我国2011~2020年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从3个维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变化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从工业机器人应用程度差异性来看,应用程度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现负向线性关系,而应用程度较高的行业两者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从技术水平差异性来看,低技术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U型特征。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中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阻碍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仲良 屈小博
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利用IFR国别数据总结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如下"卡尔多事实":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动导致了"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应用加快了资本深化过程;主要国家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均基于本国的产业比较优势,并将其主要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重大技术突破主要依赖于行业内头部企业的长期技术积累。对中国代表性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的初始发展路径都具有相似产业背景;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一般制造业应用中存在过度推广问题,在附加值较高的零部件制造业中应用程度相对不高。理论和调查研究都表明,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其也会对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产生交互影响。因此,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应遵循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典型化特征规律,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引导推进工业机器人更多地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避免盲目实施"机器换人"。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发展 数字经济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喻一帆
随着全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新的产业形态、科技推动和发展路径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工业机器人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技术密集度高、人才密集度高、资本密集度高的特点,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际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将梳理国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分析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朱喜安 王颖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毛日昇
近年来,集成了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正在我国快速普及应用。长期来看,机器人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提升,推动企业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不利影响等方面会产生诸多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机器人广泛普及应用同样会引起劳动力在地区和产业层面重新配置,对就业增长和再配置产生多方面影响。本文基于企业税收调查数据(2010~2016)、城市层面数据(1999~2019)、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2018)微观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层面机器人渗透率工具变量,多角度探讨了机器人应用在地区层面的就业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机器人广泛应用显著增强了在位企业的市场优势,促进了市场在位企业总体就业增长,促进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转移到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的行业。(2)企业加总层面和微观个体层面的经验结论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导致就业创造效应放缓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就业损失效应,劳动力在地区层面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上升趋势。(3)机器人应用会产生显著的市场外溢效应,促进在位企业就业增长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放缓新企业进入速度,这也是地区层面总体就业增长率放缓的主要原因和机制。(4)微观数据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对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的工作转换产生更显著影响,会提升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追求工作稳定的倾向。这也意味着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会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积累,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机器人对不同职业类型和性别群体的工作转换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人 就业增长 就业再配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宁
以HS分类下6位数编码的7种工业机器人商品贸易为对象,分析中国工业机器人贸易格局和竞争力,并提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贸易的发展策略。首先,通过进口来源国分布、出口市场分布、贸易差额分析中国工业机器人贸易格局。然后,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出口价格、产业内贸易度等指标分析中国工业机器人贸易竞争力。研究发现:不同品类的工业机器人国际市场占有率差异明显,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出口产品低价挤占市场的现象亟待改变。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看,中国工业机器人贸易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且呈现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特点。最后,从产业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技术标准、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产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贸易 竞争力 策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熙 刘啟仁 冯桂媚
随着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引入包含机器人、污染、能源等要素的异质性企业模型,理论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结合逆概率加权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能显著降低企业排放强度,减少排放量。机制分析发现,机器人应用不仅提升生产技术,降低能源强度,还通过减排技术效应,减少每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量。此外,内资企业、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内陆省份机器人应用的污染减排效应相对更大。本文为中国实现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徐长生 刘晓翠
工业4.0的到来,为工业制造注入了转型升级新活力。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和智能化的重要途径。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发展和贸易过程中,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出口附加值低、贸易环境不利等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分析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和贸易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