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24)
2023(13231)
2022(10983)
2021(10087)
2020(8592)
2019(19371)
2018(19154)
2017(37040)
2016(19307)
2015(21074)
2014(20442)
2013(20280)
2012(18039)
2011(15573)
2010(15294)
2009(14080)
2008(13666)
2007(11998)
2006(10125)
2005(8914)
作者
(50911)
(42559)
(42519)
(40129)
(26995)
(20032)
(19172)
(16550)
(16100)
(14962)
(14394)
(14221)
(13284)
(13211)
(13036)
(12889)
(12746)
(12398)
(12199)
(12197)
(10295)
(10223)
(10122)
(9842)
(9573)
(9376)
(9366)
(9227)
(8385)
(8255)
学科
(86934)
(84064)
经济(83977)
(78102)
企业(78102)
管理(72020)
方法(41299)
数学(33163)
数学方法(32804)
业经(28434)
(27662)
(26518)
技术(20606)
(20303)
财务(20268)
财务管理(20246)
农业(20232)
中国(19956)
企业财务(19134)
(15263)
理论(15235)
(14943)
(14595)
(14145)
技术管理(13906)
(13530)
贸易(13521)
(13184)
地方(12705)
经营(11962)
机构
学院(268215)
大学(262374)
(117008)
经济(115207)
管理(114749)
理学(100006)
理学院(99166)
管理学(97827)
管理学院(97307)
研究(75880)
中国(61527)
(52506)
(51786)
科学(43898)
财经(42988)
(40863)
(39362)
(39329)
业大(37424)
中心(36965)
经济学(35948)
(35062)
经济学院(32650)
商学(32426)
商学院(32137)
农业(32084)
财经大学(32000)
研究所(31501)
经济管理(31277)
北京(31075)
基金
项目(184316)
科学(149578)
基金(137909)
研究(136662)
(117778)
国家(116748)
科学基金(104710)
社会(91312)
社会科(86849)
社会科学(86833)
基金项目(73336)
(73077)
自然(67157)
自然科(65796)
自然科学(65784)
自然科学基金(64691)
教育(62246)
(59415)
资助(54634)
编号(53357)
(44721)
(41126)
创新(40862)
成果(40237)
重点(40106)
(39738)
(39212)
国家社会(38482)
人文(36446)
教育部(36361)
期刊
(124389)
经济(124389)
研究(72064)
管理(48562)
中国(48375)
(44020)
(38175)
科学(34820)
学报(33696)
大学(27576)
技术(27318)
农业(26433)
学学(26387)
业经(23326)
(22280)
金融(22280)
财经(21722)
教育(20955)
经济研究(19294)
(18781)
(16645)
技术经济(16580)
问题(16278)
科技(13863)
(13587)
财会(13563)
现代(13382)
商业(13287)
统计(13249)
理论(11906)
共检索到382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秋静   刘斌  
劳动变换规律是马克思劳动发展理论的“硬核”,在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当下,劳动变换规律的现实意义值得关注。鉴于此,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蒂蒙斯创业理论搭建了逻辑框架,使用微观数据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对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工业机器人能促进创业,该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进行敏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其次,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可以通过“抛出工人-增加创业者、提高生产力-增加创业资源、产生新劳动-增加创业机会”的机制促进创业。最后,拓展分析显示,区分行业来看,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区分城市来看,在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教育支出较高的城市,工业机器人对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区分创业类型来看,工业机器人对生存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结论说明,在推进工业智能化的同时,应做大创业这一就业“蓄水池”,帮助劳动者适应劳动变换规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慧文  王贺雨  
以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利用2006—201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工业机器人使用规模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伴随着工业机器人使用规模的扩张,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但从长期来看,当越过极值点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将会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因此,短期内政策的关注点应是在推动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的同时,如何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构建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于劳动保护制度调节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着最低工资水平的上升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冲击会弱化,这意味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劳动保护可以缓解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冲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金华  
在现有的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中,无论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需求曲线,还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市场供给曲线,都不是根据价值规律推导出来的,因而,按照供求关系建立起来的市场理论,缺乏牢固的价值基础。本文证明: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假定条件下,根据等价交换和劳动价值论,可以推导出任意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根据等价交换、劳动价值论和生产均衡条件,可以推导出任意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从而说明,供求关系以及市场的竞争机制,都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并最终说明,无论是局部均衡价格还是一般均衡价格都是相应的价值的表现形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韩民春  周静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关系的理论,结合我国稳就业政策目标,研究作为现代技术进步典型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对我国稳就业目标实现带来的影响。从工业机器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再认识出发,从剩余价值和劳动资料角度给出构造分析框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的资本积累与劳动创造的相关分析,构建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促进稳就业实现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实现稳就业的方式,深入阐释了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就业创造效应,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我国稳就业相互促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高斯扬  
21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劳动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目前,学界从多种角度对数字劳动进行界定,但是一些观点之间存在冲突。化解冲突的关键在于回归马克思劳动观。马克思劳动观既包含他对劳动内涵的基本规定,又包含对劳动外延的科学阐述。基于马克思劳动观来界定,数字劳动仍遵循马克思对于劳动内涵的本体论、目的论和唯物论规定。但数字劳动作为一种人类劳动的新形式,发展出了劳动者运用数字劳动工具来改造数据劳动资料并使之符合需要的新内涵。数字劳动不是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颠覆,也不是概念创新,而是对人类劳动发展的拓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城   熊瑞祥  
本文基于2004—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中国海关数据,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作为准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劳动保护对中国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估计结果显示,劳动保护会显著增加企业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机制检验表明,劳动保护主要通过提高“劳动力直接成本”和“劳动力调整成本”这两个渠道来促进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企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促进作用对于规模较大、工作任务程序化程度较高和对劳动力成本变动较敏感的企业更强;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这一促进作用在劳动力成本较高、法律制度环境较好、劳动者维权意识较高的地区更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晓霞   李恒  
使用2009—2022年工业机器人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与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偏误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人工智能对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在人工智能集聚区、数字基础设施较好、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较低以及“一带一路”重点省份等区域,这一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门槛模型的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质量跨越单一门槛值,人工智能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由负转正;知识产权保护存在“最优区间”,在最优区间内,人工智能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最大。对此,提出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优化人工智能区域布局以及强化人力资本质量培育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艳  程恩富  
本文在坚持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上 ,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这一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作一新的创造性发展 ,认为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反向运动的表述只是一种实际状态 ,而非全部状态 ,且不完全适应纵向分析 ;强调就一般意义上讲 ,个别企业、同一部门或行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会使商品价值总量呈现出增长趋势。这是因为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劳动生产率提高或多或少都会伴随着劳动复杂化和熟练化的提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蒋为  吉萍  赵敏  
本文从劳动力特定技能视角探索了各国在劳动保护制度上的差异对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我们在不完全信息的纳什博弈模型中构建了劳动力特定技能获取与企业的机器人决策模型,从特定技能提升效应和机器人替代效应两个角度建立了劳动保护与工业机器人兴起的理论关系,并采用1993-2019年的跨国数据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劳动保护对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保护对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加入劳动保护与行业特定技能依赖度的交互项后,劳动保护的提高在特定技能依赖度更高的行业中对工业机器人兴起产生了更突出的负向影响,提升劳动力特定技能也是化解工业机器人兴起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重要途径。这一结果在考虑变量测度、内生性问题并排除了其他竞争性假设后都是稳健的。此外,我们聚焦中国实情,利用《劳动合同法》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从微观企业层面探究劳动保护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兴起的影响,验证了本文理论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明生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其实质是深化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研究马克思必须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必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家珉  
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中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也是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角度,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区分劳动力与劳动的历史过程,认为以1857年为分界线可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早期阶段,马克思尚未将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作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阐述;在后期阶段,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以及与资本相交换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工人出卖劳动能力与劳动本身以及与工资的关系。文章提出,研究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要注意对早期和后期马克思有关劳动力和劳动的论述及不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乐群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状况虽与马克思所处的社会发生了众多变化,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依旧未被动摇。因此,在智能时代,我们应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确分析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坚定人的主体地位,积极应对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就业问题,顺应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变革,促进经济的稳定向好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璐  
智能革命驱动下的“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等“无人化”生产使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数量不断减少,而企业所获利润却不断增加,所形成的活劳动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却在不断增加的这种“此消彼长”的矛盾,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无人化”生产中的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无人化”生产中人的活劳动始终在场、“无人化”生产中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可以证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依然可以解释“无人化”生产这一经济现象。
[期刊] 改革  [作者] 宋旭光  左马华青  
本文分析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各省份工业机器人投入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对其存在的异质性进行探讨,考察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以及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是否存在替代效应和存在怎样的替代效应。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与劳动力之间的替代效应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式替代效应;劳动力供给短缺会倒逼工业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促使其更多地应用智能化生产来弥补劳动力供给短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结构上看,各地区劳动力供给变化与工业机器人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迥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已经建成相对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链,工业机器人投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明显,而东北和西部地区提升效果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