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40)
- 2023(13185)
- 2022(10597)
- 2021(9374)
- 2020(7556)
- 2019(16824)
- 2018(16464)
- 2017(31478)
- 2016(17400)
- 2015(19141)
- 2014(18942)
- 2013(18334)
- 2012(16455)
- 2011(14720)
- 2010(14391)
- 2009(13202)
- 2008(12909)
- 2007(11494)
- 2006(10218)
- 2005(9509)
- 学科
- 济(67711)
- 经济(67606)
- 管理(56229)
- 业(49470)
- 企(40265)
- 企业(40265)
- 方法(26022)
- 数学(22724)
- 数学方法(22563)
- 财(21665)
- 中国(20679)
- 农(20364)
- 制(18187)
- 业经(17331)
- 贸(17251)
- 贸易(17246)
- 易(16943)
- 环境(15605)
- 学(14274)
- 农业(13235)
- 体(12972)
- 出(12817)
- 地方(12573)
- 务(12136)
- 财务(12105)
- 财务管理(12076)
- 银(12034)
- 银行(11984)
- 划(11722)
- 企业财务(11452)
- 机构
- 大学(244508)
- 学院(243509)
- 济(103958)
- 经济(102051)
- 管理(91463)
- 研究(84722)
- 理学(79181)
- 理学院(78322)
- 管理学(77061)
- 管理学院(76631)
- 中国(63808)
- 科学(51577)
- 京(50696)
- 财(49567)
- 农(46449)
- 所(42666)
- 业大(39641)
- 财经(38858)
- 研究所(38720)
- 中心(38063)
- 江(37025)
- 农业(36552)
- 经(35418)
- 经济学(33145)
- 院(30977)
- 北京(30951)
- 经济学院(30000)
- 范(29307)
- 财经大学(28890)
- 师范(28870)
- 基金
- 项目(168964)
- 科学(133704)
- 基金(125353)
- 研究(119015)
- 家(111597)
- 国家(110715)
- 科学基金(94473)
- 社会(79895)
- 社会科(75874)
- 社会科学(75858)
- 基金项目(66556)
- 省(65455)
- 自然(60934)
- 自然科(59568)
- 自然科学(59548)
- 自然科学基金(58538)
- 划(55299)
- 教育(53830)
- 资助(49041)
- 编号(45121)
- 重点(38664)
- 部(37550)
- 发(36548)
- 创(35827)
- 成果(35803)
- 制(35756)
- 国家社会(34513)
- 创新(33738)
- 科研(32576)
- 教育部(32228)
- 期刊
- 济(112977)
- 经济(112977)
- 研究(70753)
- 中国(49884)
- 学报(44050)
- 农(43139)
- 财(39336)
- 科学(38678)
- 管理(34568)
- 大学(33434)
- 学学(31943)
- 农业(28540)
- 融(23370)
- 金融(23370)
- 教育(21530)
- 财经(19722)
- 经济研究(18912)
- 业经(18844)
- 技术(18580)
- 经(16961)
- 问题(15693)
- 业(15231)
- 贸(14081)
- 版(13041)
- 科技(12205)
- 国际(12109)
- 业大(11686)
- 技术经济(11138)
- 世界(10935)
- 现代(10743)
共检索到362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金晓梅 赵瑞丽
工业智能化转型正在推动新一轮绿色贸易革命。利用各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探究了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出口隐含碳强度;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工业智能化转型主要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价值链分工效应三个渠道影响出口隐含碳强度,且工业智能化转型通过规模效应对出口隐含碳的作用机制呈“倒U型”。分行业、分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低技术制造业和高耗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对降低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受工业智能化发展阶段和贸易发展目标限制,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研究对于中国充分利用工业智能化转型促进外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户华玉 佘群芝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文章聚焦制造业出口隐含碳强度,通过数理建模分析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出口隐含碳强度的作用机制,并且基于跨国(地区)行业面板数据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出口隐含碳强度的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降低出口隐含碳强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生的技术水平提升效应能显著降低出口隐含碳强度,而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则存在明显的倒U型中介作用;进一步的非线性关系检验表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出口隐含碳强度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加强经济体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制造业数字服务投入均能对降低出口隐含碳强度产生突出的作用,同时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高耗能制造业和中低技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出口隐含碳强度的降低作用更大,这对中国协同出口贸易和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出口隐含碳强度 能源结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闫云凤 杨来科
作为"世界加工厂",我国排放的CO2很大一部分是隐含在出口产品中由国外消费的,了解我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气候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和结构分解分析,计算了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从1997到2005年增加了14.64亿t(202%),其中出口量的上升是推动其增长的主要因素,它的贡献高达237%;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变化分别使之增长了65%和5%;排放强度的降低只抵消了105%。其中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影响最大的五个部门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最...
关键词:
出口隐含碳 结构分解分析 投入产出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熊彬 罗科 王艺霏
利用2005—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和配套贸易隐含碳数据,建立包含人口、财富和技术的随机回归影响模型,系统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价值链合作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RCEP区域价值链合作会显著增加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贸易规模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和中间品技术创新效应是主要的作用渠道;区域内直接和浅层价值链合作有助于减少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与区域内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可以抑制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相反,与区域内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具有正向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石红莲 张子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中国在大量出口产品的同时,也向国外出口了大量的隐含碳排放。利用投入产出法,采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2003到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得出结论,随着中国对美国出口量的增加,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也在增大,并提出了减少出口产品隐含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出口产品 隐含碳排放 实证分析 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国富 朱倩
本文依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剔除进口中间投入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2—2011年我国各产业出口隐含的CO2排放量重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出口隐含的国内碳排放量比同类文献的测算结果要低;而且,某些碳排放强度高的产业其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占比并不高,相反,某些碳排放强度低的产业其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占比却比较高。这种反差主要是由于不同产业的出口规模不同造成的。因此,要减少出口隐含的碳排放量,不仅要鼓励节能和清洁技术的研发,降低各产业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还应逐步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产能和出口规模,不断优化出口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苏哲哲 龙如银
随着全球性气候问题的出现,对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于贸易环境的新思考。我国隐含碳的大量出口和净出口实际上意味着能源与环境资源的间接出口,如何利用最少的能源与环境资源损耗来获得最大的产出已成为问题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将以隐含碳和出口贸易额作为投入产出的指标,建立行业合理性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合理性指数模型能很好的将出口部门中"低碳排放系数产品应多出口、高碳排放系数产品应少出口"的原则进行量化衡量,该模型也被验证了具有现实有效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剑波 麦骏南
中国如何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战略导向,科学把握“双碳”目标的发展机遇,稳步迈向工业绿色发展的转型道路,需要充分理解工业各部门间的关联效应,切实共促全产业链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文章基于中国22个工业细分部门的出口隐含碳生产率,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对其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和网络关联结构展开研究,同时结合QAP回归方法进一步探讨工业出口隐含碳生产率的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出口隐含碳生产率较低的部门,产业前后向关联度均较高,发挥碳承接与碳溢出的双重作用。(2)产业网络关联结构具有显著的马太效应,碳传导主要围绕能源和材料行业向其他部门辐射扩散。(3)研发投入经费的差异是导致各部门间出口隐含碳生产率分化的主要原因,而板块集聚关系的形成、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弥合差距的关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牟彬 黄浩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加速发展,如何通过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提升跨境电商出口产品附加值,进而改善出口贸易技术结构,成为我国当下在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实证分析产业智能化发展对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作用机制,旨在引导我国产业界重视引入智能化设计与生产技术,提升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进而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迁移。研究结果显示:产业智能化发展对跨境电商出口贸易技术结构起到正向优化作用;产业智能化对跨境电商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优化作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劳动力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三种中介途径实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玉焕 刘月
使用投入产出法,利用1999-2008年中国海关货物出口商品分类数据,研究和测算了中国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是隐含碳的出口大国,出口贸易是中国CO2排放量逐年增长的重要原因。1999-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由1999年的3.8亿t上升至2008年的11.9亿t,在此期间,中国CO2年排放量的12%-24%是因生产满足国际市场消费的产品而产生的。中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主要集中在5大类行业,分别为:纺织业及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医药制造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及专用机械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5大类行业的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在中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总量中...
关键词:
中国 出口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根能 吕磊磊 董伟婷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3)两阶段我国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强度效应均为负,说明无论是我国还是境外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在进步;(4)两阶段出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均高于进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说明我国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要快于境外技术平均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敏 沈月琴 黄水灵
近年来,CO2等温室气体的过多排放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文章对浙江省近年外贸中的CO2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内涵碳的净出口量与其占全省碳排放的比值都呈现增加的势头;两个时期的进(出)口的规模变动效果全是正向;两个时期的进(出)口结构变动效果有明显差异,2005—2008年期间,出口的结构变动效果为7 201.89×104 t,进口的结构变动效果综合后为-3 124.27×104 t;在此阶段,中间投入变动效果有明显的改善,2002—2005年进(出)口的中间投入变动效果是40.34×104 t(32.21×104 t),2005—2008年阶段是-3 428.33×104 t(-4 942.21×...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曹彩虹 韩立岩
国际贸易中,伴随着产品的流动,碳排放也发生了转移,对各贸易国的环境带来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建立了外贸隐含碳对本国环境影响力的度量指标:外贸碳贡献度、外贸碳相关度、外贸碳损失度及外贸碳拖累度,来描述一国与世界的碳交换程度及对本国环境的影响。同时,根据这些指标对中美两国的国际贸易对本国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比较了两国国际贸易中碳交换特征。最后针对我国的贸易碳的环境影响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根能 吕磊磊 董伟婷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丁 汪云林 牛文元
文章介绍了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的概念和内涵,并结合中国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对水泥出口中的隐含碳做了计算。结果为:2006年,中国的出口水泥贸易中隐含了超过千万吨的CO2排放,因为是在中国进行的生产,所以按照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这部分消耗实际上还需要由中国来承担,其价值大约占到水泥出口贸易额的15.8%,远远超过一般水泥出口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因此,这种高能耗、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在今后的对外贸易中须严格限制,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关键词:
隐含碳 碳源计算 水泥 出口贸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