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76)
- 2023(8690)
- 2022(6582)
- 2021(5850)
- 2020(4779)
- 2019(10240)
- 2018(10048)
- 2017(19527)
- 2016(10172)
- 2015(11098)
- 2014(10627)
- 2013(10196)
- 2012(8927)
- 2011(7830)
- 2010(7776)
- 2009(7232)
- 2008(7136)
- 2007(6569)
- 2006(5887)
- 2005(5378)
- 学科
- 济(46982)
- 经济(46951)
- 业(34336)
- 管理(32429)
- 企(29052)
- 企业(29052)
- 方法(15220)
- 中国(14984)
- 技术(14294)
- 业经(14257)
- 农(12705)
- 数学(12526)
- 数学方法(12444)
- 产业(12424)
- 地方(11833)
- 财(10260)
- 技术管理(9923)
- 制(9282)
- 农业(8577)
- 学(7674)
- 体(7602)
- 银(7507)
- 银行(7493)
- 发(7385)
- 结构(7273)
- 行(7207)
- 融(7123)
- 金融(7123)
- 贸(7112)
- 贸易(7106)
- 机构
- 学院(142153)
- 大学(140152)
- 济(66187)
- 经济(65164)
- 管理(55704)
- 研究(49154)
- 理学(48093)
- 理学院(47621)
- 管理学(46978)
- 管理学院(46709)
- 中国(36390)
- 京(28984)
- 财(28141)
- 科学(27704)
- 所(23230)
- 财经(22588)
- 江(21873)
- 中心(21670)
- 经济学(21549)
- 研究所(21083)
- 经(20550)
- 农(19911)
- 经济学院(19504)
- 业大(18681)
- 院(18417)
- 北京(17904)
- 范(17837)
- 师范(17639)
- 州(17189)
- 财经大学(16771)
- 基金
- 项目(97640)
- 科学(79553)
- 研究(73852)
- 基金(71814)
- 家(62036)
- 国家(61561)
- 科学基金(54246)
- 社会(50674)
- 社会科(48391)
- 社会科学(48383)
- 省(39423)
- 基金项目(37875)
- 自然(32203)
- 教育(32131)
- 划(31743)
- 自然科(31536)
- 自然科学(31531)
- 自然科学基金(31038)
- 编号(28200)
- 资助(27024)
- 创(23897)
- 发(23853)
- 创新(22587)
- 重点(22427)
- 国家社会(22224)
- 成果(21760)
- 部(21052)
- 发展(20088)
- 课题(19942)
- 展(19803)
共检索到212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柴正猛 张培铎 韩先锋
工业智能化作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新的增长引擎,对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4-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直接动力、间接渠道、非线性效应等维度考察工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渠道。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在总体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且有显著的滞后效应;劳动力结构优化是工业智能化间接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渠道。分维度回归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对高级化维度的驱动作用强于合理化维度;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在沿海地区产生的驱动效应强于内陆地区,主要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工业智能化具有明显的积累效应和规模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据此,从加大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地区劳动力结构、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晓华 李静雯
本文构建了内生性区域创新能力的产出模型,对区域创新、工业智能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及空间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利用2006—2018年中国30个省份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PSDM)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效应。另外,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激励效应,但这一激励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即东部地区促进效果与全国层面保持一致,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雪 李灵光
本文将空间因素纳入研究框架,首先在理论上探讨了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2004-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运用GS3SLS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类型服务业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作用机制,且服务业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弹性系数更大。(2)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滞后项均表现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之间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3)相比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联性更强。研究结论表明服务业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新动能。
关键词:
服务业 区域创新能力 空间联立方程模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军 陈嘉钦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从基础投入、生产应用、市场效益三个层面综合计算智能化指数,并运用201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角度,实证研究了智能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分析表明,智能化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创造新业态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技术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证结果显示,智能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均有正向影响,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并且东部地区智能化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韩先锋 宋文飞 李勃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目前,互联网已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也日益引起关注,但较为系统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首次把互联网纳入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分析框架,基于互联网普及、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信息资源、互联网商务应用和互联网发展环境五个维度构建了省际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就互联网这一重要的宏观新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效应和差异进行了稳健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显著推动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水平提升,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下国家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新动能,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互联网不仅能直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还可通过加速人力资本积累、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间接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积极影响,但直接效应远超间接效应;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显著的"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表明互联网"网络效应"和"梅特卡夫法则"的"双重威力"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共同显现,且在充分考虑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调节下,区域创新系统中互联网的动态溢出效果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中、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将从互联网发展中获益更多,互联网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溢出红利将高于应用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不仅可以驱动区域创新效率,而且通过合理引导和利用,还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创新差距以及激发和强化原始创新溢出。这为国家发挥"互联网+"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合力效应"、打好"战略组合拳"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互联网 区域创新效率 区域差异 新动能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政
国外一些评论认为 ,以加入 WTO为契机 ,中国将成为世界的工厂。本文回答了什么是世界工厂。文章认为 ,中国的制造业领域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但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 ,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因此 ,目前中国还不是世界的工厂。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工厂 ,必须保持比较优势 ,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要在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 ,缩小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增强竞争优势。
关键词:
世界的工厂 中国制造业 WTO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平 付一夫 张艳芳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超过5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接近1/3。随着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仍会继续提高。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能否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备受关注。本文拟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出发,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指数)的测算与分解,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部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乃至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从而试图找到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证据。结果显示:生产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钢
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二战"后产业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因以及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同时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二战"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升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价格上涨速度快所致,而第三产业实际产出增长更快并不是重要的因素;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时美日两国第二产业占比仍处于上升阶段,两国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60%左右,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产业。本文分析了中国在1978年以后产业结构变化状况,提出中国1978年以来不变价与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有巨大的差异;从1978—2009年按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变化状况是第一产业主要向第三产业进行了转移,而按不变价计算则是第一产业主要向第二...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顾震华
在当今世界贸易中,服装贸易已占有重要比例。世界服装的进出口量每年正以9%以上的幅度持续增长,贸易进出口额90年代初就已突破上千亿美元,仅上海地区1994年的生产能力已达5亿多件,外贸出口18亿美元,占上海出口总量的19.7%。应该承认,服装贸易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而且正有作为支柱产业兴起的势头。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韩先锋 刘娟 李勃昕
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变系数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技术,首次实证考察了“互联网+”赋能高校技术创新效率的异质效应。研究表明:“互联网+”对高校技术创新效率产生了显著的长短期促进效应,完全可以成为驱动高校技术创新的助推器;打好“互联网+”与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规制等的“战略组合拳”,有助于强化“互联网+”的长期助推器功能;“互联网+”对高校技术创新效率的长期冲击存在短期异质修正效应,但高校技术创新效率向均衡的调整速度具有空间差异;“互联网+”的助推器效能存在明显的异质特征,具体表现为,中、西部高校将从“互联网+”创新溢出中获益更多,“互联网+”在长期内的创新溢出红利将明显大于短期。以上发现将可能对未来国家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具有一定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森 王瑞瑜 孙晓芳
从四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影响下人口老龄化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基于2003~2017年31个省份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倒逼企业用资本和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催生智能养老产业,同时,人工智能填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减缓由其导致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地,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作用更加明显,且人工智能强化这一效应的作用凸显。此外,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经济竞争力强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较小,但在人工智能影响下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较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胜 申明浩
随着支撑我国外资增长的传统动能渐趋衰减,城市群融合发展能否成为吸引外资的新动能?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通过构建城市群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并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探讨城市群融合发展对外资进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城市群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增强对外资进入的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以及不同类型FDI具有异质性特征;第二,城市群融合发展主要通过增强城市群资源配置效率渠道来提升对外资进入的吸引力;第三,城市群融合发展对外资进入的作用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城市群融合发展对外资进入的吸引力随着城市资源配置效率深化呈现递增趋势。在我国外资利用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释放城市群空间配置结构的新一轮红利,促进要素市场互联互通、产业集群分工协作、内外双向开放、城市功能互补与政策机制协同共治,以城市群高水平融合发展打造吸引高质量外资的新高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文 孙早
本文分析发现,不同于成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效率大幅提升基础上的主动去工业化,中国工业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且人均收入远未达到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时的水平,此时收缩工业产出和就业规模,可视为过早去工业化,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产生不利影响。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优路径的选择应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生产率为基本原则,至少应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向高附加值和高加工度升级,二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去工业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文 孙早
本文分析发现,不同于成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效率大幅提升基础上的主动去工业化,中国工业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且人均收入远未达到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时的水平,此时收缩工业产出和就业规模,可视为过早去工业化,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产生不利影响。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优路径的选择应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生产率为基本原则,至少应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向高附加值和高加工度升级,二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去工业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崔巍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是我国大陆最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上海在历史上曾在远东乃至亚洲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加速发展对外贸易,“以贸兴市”是上海各层决策人和专家学者们的一贯主张。而在浦东新区外高桥设立保税区便是这一政策的重要体现。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办法》的规定,外高桥保税区的功能主要是“发展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港口、仓储、出口加工以及金融服务等业条”。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