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69)
- 2023(15388)
- 2022(12747)
- 2021(11806)
- 2020(9867)
- 2019(22259)
- 2018(22009)
- 2017(42014)
- 2016(23593)
- 2015(26345)
- 2014(26243)
- 2013(25526)
- 2012(23056)
- 2011(20628)
- 2010(20135)
- 2009(17989)
- 2008(17374)
- 2007(15072)
- 2006(13082)
- 2005(11382)
- 学科
- 济(88173)
- 经济(88073)
- 管理(64437)
- 业(62754)
- 企(50560)
- 企业(50560)
- 方法(41257)
- 数学(35815)
- 数学方法(35474)
- 中国(27817)
- 农(26240)
- 财(21245)
- 业经(21083)
- 学(19695)
- 农业(17801)
- 地方(17241)
- 贸(16375)
- 贸易(16369)
- 易(15902)
- 理论(15503)
- 技术(15148)
- 制(14790)
- 务(13829)
- 环境(13801)
- 财务(13759)
- 财务管理(13742)
- 和(13654)
- 企业财务(13055)
- 教育(12506)
- 划(12444)
- 机构
- 学院(325436)
- 大学(325326)
- 管理(127565)
- 济(124866)
- 经济(122160)
- 理学(111774)
- 理学院(110533)
- 研究(109112)
- 管理学(108464)
- 管理学院(107913)
- 中国(77294)
- 科学(70754)
- 京(69015)
- 农(58930)
- 所(55519)
- 业大(54076)
- 财(53816)
- 研究所(51288)
- 中心(48537)
- 农业(46690)
- 江(46318)
- 财经(44542)
- 范(44098)
- 师范(43581)
- 北京(43156)
- 经(40745)
- 院(39516)
- 技术(37864)
- 州(37378)
- 经济学(37074)
- 基金
- 项目(232284)
- 科学(181884)
- 基金(167506)
- 研究(166380)
- 家(148196)
- 国家(146932)
- 科学基金(125149)
- 社会(103734)
- 社会科(98224)
- 社会科学(98199)
- 省(91493)
- 基金项目(89892)
- 自然(83270)
- 自然科(81346)
- 自然科学(81322)
- 自然科学基金(79841)
- 教育(78282)
- 划(78198)
- 编号(68179)
- 资助(67946)
- 成果(53191)
- 重点(52500)
- 部(50643)
- 发(49401)
- 创(48333)
- 课题(47592)
- 创新(45064)
- 科研(44771)
- 教育部(43158)
- 计划(43016)
- 期刊
- 济(130228)
- 经济(130228)
- 研究(89562)
- 中国(61528)
- 学报(58360)
- 农(53415)
- 科学(50877)
- 管理(45189)
- 大学(43207)
- 教育(41169)
- 学学(40913)
- 财(38912)
- 农业(36865)
- 技术(31096)
- 融(23608)
- 金融(23608)
- 业经(22666)
- 经济研究(21215)
- 财经(21073)
- 业(19112)
- 经(17970)
- 问题(17523)
- 科技(17033)
- 图书(16661)
- 版(16215)
- 业大(15826)
- 技术经济(14940)
- 理论(14917)
- 职业(14324)
- 商业(14321)
共检索到457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思莹 王冰冰
从劳动者技能匹配与产业基础条件匹配的思想出发,分析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劳动者职业伤害的影响,并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加以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非但没能有效降低职业伤害,反而提高了城市职业伤害程度;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转型次年,其对职业伤害的影响不再显著,并且在后续时间,工业智能化转型逐渐能够降低职业伤害。此外,考虑城市文化特征和产业特征后发现,文化底蕴会强化劳动者安全意识,降低工业智能化对职业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引导和优化产业布局为工业智能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可以有效降低工业智能化带来的职业伤害。研究结论对工业智能化发展初期的中国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余长林 邵飞飞 孟祥旭
本文将工业智能化与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纳入统一分析框架,通过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工业智能化和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指标,从理论与实证层面考察工业智能化对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显著提升了劳动者的工资议价能力,经过Heckman两步法、替换工具变量等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智能化通过外部高技能劳动力需求扩张效应和内部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提升了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智能化对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的提升作用对于国有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小规模企业、无员工福利的企业、低生活成本地区的企业更加显著。本文研究对于政府如何通过工业智能化转型提升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明娟 鲍翔宇 张艺
劳动智能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产质量,而且对劳动者的就业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8年个体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相比劳动还未智能化的劳动者,劳动智能化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就业质量,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劳动智能化有利于劳动者的工资增长,但对劳动者工作条件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劳动智能化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报酬来提升样本个体的就业质量;劳动智能化对不同类型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对男性劳动者、35岁及以下劳动者、高技能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改善作用较强;劳动智能化对就业质量的改善受到劳动者非认知能力的调节,即劳动者非认知能力的提高会强化劳动智能化的就业质量改善效应。因此,在积极推进劳动智能化的同时,要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非认知能力以增强劳动者的智能化适应能力,还应特别重视劳动者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充分发挥劳动智能化改善工作条件的潜在功效。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尹庆双 林艾澄 盛伟
在数智经济转型背景下,智能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不断凸显。本文考察了工业智能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及空间外部性特征。研究表明,智能化在促进本地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同时也产生了空间正外部性,推动着临近地区劳动生产率提升。模拟区域间市场壁垒减弱过程发现,智能化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空间外部效应逐渐增强。异质性分析发现,智能化有利于缩小性别、户籍以及行业收入差距,但扩大了以学历为主要特征的高、低人力资本群体或区域的收入差距。通过时空效应分析发现,智能化对本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著,对临近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应逐渐减缓。因此,政策制定者应积极调整和引导诸如“空间壁垒”和收入分配相关政策来吸纳全域性智能化投资,进一步提升整体劳动力市场效率。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魏巍 凌亚如 班小辉
近年来,以网约车、网络送餐为代表的数字劳动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在我国,因其吸纳就业、便利生活的社会属性受到政府相对积极的政策支持,得以迅速发展。但是,数字劳动平台劳动者劳动关系判定难,新业态缺乏相关劳动定额标准和劳动监管,导致其不能享受职业伤害保障,普遍劳动时间长、劳动保护差。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猝死"等话题成为社会舆论热点。文章选取德国、日本、荷兰、马来西亚四国的职业伤害保障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他国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的优势劣势和运作模式,从"应然"到"实然"探索适应我国当下发展情境的职业伤害保障政策,为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劳动平台 职业伤害保障 比较研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儒煜 高明宇
工业智能化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本地视角,往往忽略了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的空间配置作用。本文基于劳动力迁移视角,将包含智能化资本的生产函数纳入空间均衡模型,演绎了工业智能化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机制,利用2006—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拓展分析了其作用机制。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证明:工业智能化能够通过影响劳动力空间配置而重塑劳动力技能结构,具体体现为提升了地区高技能劳动力占比,降低了地区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工业智能化能够产生技能溢价效应,影响技能异质性劳动力收入以及区位选择,进而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生活成本对工业智能化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占比、降低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分化。为此,政府应加强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数据培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施霞 吴真 王进
利用自编的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由五个维度构成,即信息处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计划技能、技术技能、合作技能;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各个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为: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计划技能、技术技能、信息处理技能;我国劳动者五大核心技能与劳动者工作绩效呈显著相关;不同收入人群在五大职业核心技能得分上差异显著。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晓萍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劳动者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以逐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目标,职业教育的对策应包括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劳动者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套餐和宣传科学发展观来逐步提升劳动者素质。
关键词:
劳动者素质 职业教育 对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唐宁 谢勇
留守经历不仅对农村儿童的即期福利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成年后的个人发展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河南、四川、江苏3省的农村问卷调查数据,使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劳动者就业质量,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了幼年留守经历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的留守经历总体上显著降低了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其中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完全留守"经历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负向影响强度更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幼年的留守时间越长,成年后的就业质量越低;3年及以上的长期留守经历会显著降低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初次留守发生在0~6岁年龄阶段对劳动者就业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莹
在工业4.0时代,劳动者驾驭智能化新型工业生产模式的数字能力成为实现国家发展策略的关键因素。因此,德国政府将劳动者数字能力培养提高到了战略层面并出台系列措施进行战略部署,包括:开展大型研究项目对工业4.0背景下数字能力概念的维度和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在分析实践困境的基础上,对企业、跨企业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各大办学主体分别给予扶持;参照工业4.0带来的全新任务领域对各个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进行修订等。劳动者数字能力培养体现了在"人与机器"关系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代表了工业4.0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凸显了德国政府顶层设计的作用。
关键词:
工业4.0 数字能力 职业教育 德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怡乐 孟捷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取决于资本积累体制中与雇佣关系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各类制度安排,去商品化的制度赋予了工人抵御市场风险和展开议价行为的能力,可以预期,此类制度安排是有利于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代表性影响指标,构造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综合变动指数,并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化进行比照,考察了二者在大约三十年间的变动趋势和对应关系。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与劳动者报酬间(GDP中的劳动份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资份额)的负相关性。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林鸿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蒋帆 张学志
文章基于2006~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与国家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与断点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高等教育扩张对劳动者技能失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高学历劳动力供求失衡,这不仅降低了高等教育人口从事高技能工作的概率,也通过挤出效应对非高等教育人口的就业质量造成了消极影响。在高等教育人口内部,大专与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会相互挤占对方的就业资源,且前者对后者造成的冲击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高等教育扩张不是决定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唯一因素,上述影响会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和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扩张对劳动者技能失配的影响相对较小。这意味着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应努力实现劳动力供求两端的良性互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升级为推手解决技能失配问题,释放高等教育扩张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汤二子
随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高学历人才培养规模呈现膨胀趋势,从而学历对于劳动者工资是否具有影响成为民众越来越关注的议题。本文首先从利润最大化角度分析企业支付给不同学历劳动者工资意愿的差异,这将作为实证检验学历影响劳动者工资的理论支撑,接着运用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普查数据分行业检验不同学历劳动者平均工资的差异,并且关注劳动者性别对工资可能存在的影响,其中学历共分为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与研究生五种。检验结论认为:①高中学历、大专学历与本科学历对于劳动者工资具有积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较为稳定并逐渐增强,而研究生学历对于劳动者工资的影响难以确定;②在运用教育赋分法衡量企业平均学历后,检验认为在平均学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女性员工所占比率对企业所支付的人均工资可能存在负向影响,并且员工平均学历对人均工资的正向影响可能会随着女性员工比率提高而减弱。
关键词:
学历 工资 性别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田喜洲 张屿 董强
通过同质样本和异质样本的数据调查,研究了中国文化情境下劳动者工作价值取向(WO)的结构及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劳动者整体工作满意度(OJS)及主观幸福感(SWB)为结果变量分析WO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情境下劳动者WO结构包括呼唤取向、职业取向与谋生取向三个维度,其中呼唤取向内涵与西方差异较大;对于同质样本,WO三维度对OJS和SWB的影响均为正,且呼唤取向的影响程度依次大于职业取向与谋生取向;对于异质样本,谋生取向对OJS和SWB的负向影响不显著,而呼唤取向与职业取向对它们的影响均为正,且前者的影响程度大于后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