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75)
- 2023(15211)
- 2022(12103)
- 2021(10911)
- 2020(9024)
- 2019(20044)
- 2018(19324)
- 2017(36849)
- 2016(19501)
- 2015(21394)
- 2014(21019)
- 2013(20170)
- 2012(17595)
- 2011(15197)
- 2010(14467)
- 2009(12989)
- 2008(12088)
- 2007(10000)
- 2006(8301)
- 2005(6763)
- 学科
- 济(79193)
- 经济(79110)
- 管理(55833)
- 业(55498)
- 企(43786)
- 企业(43786)
- 方法(37557)
- 数学(33805)
- 数学方法(33414)
- 农(26641)
- 财(22588)
- 中国(21792)
- 业经(20615)
- 农业(18583)
- 地方(14973)
- 贸(14394)
- 贸易(14389)
- 易(14049)
- 学(13511)
- 务(12892)
- 财务(12849)
- 财务管理(12825)
- 制(12601)
- 技术(12570)
- 企业财务(12188)
- 环境(11805)
- 发(11041)
- 产业(10951)
- 理论(10714)
- 划(10634)
- 机构
- 学院(265503)
- 大学(263639)
- 济(110777)
- 经济(108909)
- 管理(106755)
- 理学(94736)
- 理学院(93812)
- 管理学(92128)
- 管理学院(91665)
- 研究(83574)
- 中国(60827)
- 京(52417)
- 科学(51867)
- 财(47799)
- 农(46966)
- 业大(42954)
- 中心(39785)
- 财经(39703)
- 所(39440)
- 农业(36885)
- 江(36798)
- 经(36581)
- 研究所(36523)
- 经济学(35137)
- 范(33113)
- 师范(32669)
- 经济学院(32126)
- 北京(30974)
- 院(30780)
- 财经大学(29961)
- 基金
- 项目(197851)
- 科学(158057)
- 基金(147611)
- 研究(140295)
- 家(130543)
- 国家(129475)
- 科学基金(112638)
- 社会(94047)
- 社会科(89351)
- 社会科学(89332)
- 基金项目(78808)
- 省(76930)
- 自然(73502)
- 自然科(71950)
- 自然科学(71930)
- 自然科学基金(70644)
- 划(65020)
- 教育(64496)
- 资助(57693)
- 编号(54224)
- 重点(44691)
- 部(43489)
- 发(42506)
- 创(42447)
- 成果(40707)
- 国家社会(40689)
- 创新(39689)
- 科研(38790)
- 教育部(37815)
- 人文(37179)
- 期刊
- 济(109074)
- 经济(109074)
- 研究(67576)
- 学报(44395)
- 中国(44201)
- 农(43925)
- 科学(40347)
- 管理(37741)
- 财(36343)
- 大学(34398)
- 学学(33093)
- 农业(30007)
- 技术(22988)
- 教育(22346)
- 业经(20666)
- 融(19337)
- 金融(19337)
- 财经(18874)
- 经济研究(18421)
- 经(16265)
- 业(15317)
- 问题(15147)
- 版(13958)
- 科技(13162)
- 技术经济(12337)
- 统计(12283)
- 商业(12273)
- 策(11970)
- 业大(11897)
- 资源(11401)
共检索到358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冲 孙永驰
伴随新一轮智能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兴起,先进智能技术与工业部门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备受关注。基于技能偏向性视角,在理论诠释工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采用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工业智能化通过改变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和收入水平,引起就业技能结构的高级化和技能收入差距的扩大化,进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工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市场化水平和不同城乡收入差距水平下存在异质性。这一研究揭示了工业智能化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对制定相关公共政策、促进城乡共享智能技术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富裕,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欢
随着智能制造装备在各行业的不断普及,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逐渐加深。基于2001~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与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本研究从劳动力的就业行为与收入视角,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了工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人口大规模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一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进一步的检验与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智能化显著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工作稳定性,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稳定迁移,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异质性。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为政府持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与职业技能培训投入给予了实证支持,也为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方向提供了启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徐宇明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基于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从理论和实证探讨了产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产业智能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机制。基准分析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产业智能化都可以显著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产业智能化会通过劳动力转移效应、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扩散来影响城乡收入分配。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最大,产业扶贫是智能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有力的途径。
关键词:
产业智能化 城乡收入差距 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兀晶 卢海霞
伴随着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以劳动力流动理论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来具体论述城镇化、城市偏向对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同差距的作用机制,引入福利函数研究了城市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利用2000~2011年间中国28个省级面板数据对城镇化、城市偏向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进行检验与估计。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城镇化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西部地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加强对农村教育、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农产品出口、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建设等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艳秋 朱天康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越发显著,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从产业智能化的资本偏向性和技能偏向性角度论证了产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并从理论上探索了减小产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路径。在实证上,本文采用D-K标准误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产业智能化显著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机制分析验证了产业智能化主要通过功能性收入分配效应和规模性收入分配效应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调节效应分析证明了优化产业结构和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距能缓解产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迟诚
依据城乡居民不同收入来源所做的城乡基尼系数测算与分解表明,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影响因素;而基于灰色关联的实证检验表明,政府的城市偏向型经济政策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政策原因。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调整政府的城市偏向型经济政策,以及制定更加均衡和谐的发展战略。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昊芸 张扬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流通业智能化转型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难题的关键。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视角切入,依托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框架,梳理流通业智能化发展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影响城乡均衡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基于2002—2022年我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流通业智能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流通业智能化程度均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流通业智能化在面对负向宏观冲击时具有增长韧性,面对正向宏观冲击时表现出发展潜力;流通业智能化发展通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等渠道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因此,驱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弥合区域数字鸿沟、规范平台经济发展可为提振居民消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程开明 李金昌
本文以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根据1978~2004年的时序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城市化与城市偏向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对城乡差距扩大产生正向冲击;城乡收入差距是城市化水平上升的原因,对城市化产生负向冲击;城乡收入差距不构成城市偏向的原因。正确认识三者关系,对于理性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丽丽 彭代彦
本文基于200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城市偏向、滞后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从全国看,滞后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显著,财政支农比例增加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科教文卫事业财政支出比例、固定资产投资率、政府行为和金融发展程度与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分地区看,东中西部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仍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且扩大作用依次递增,财政支农等变量在东中西部有不同表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春山 刘长风 李何鹏
我国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背后成因与破解路径,学界已经给出了多元的经济解释。本文从资源聚集和偏向的视角,重新解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及原因,并指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资源聚集产生的存量效应、资源偏向和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失效。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政府必须着眼于长期性地改善资源分配和集聚模式,积极引导资源和财富由城市向农村的辐射,加大对农村资源政策的各项倾斜。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侯新烁 杨汝岱
中国省域城乡收入差距与地方政府在城市和农村间有偏向的政策导向以及人口跨省流动密不可分。本文基于31个省市2002—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构建政策偏向指标并匹配经济数据,利用动态变系数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实证检验,揭示了影响城乡差距变动的异质空间互动效应和机制渠道。结果表明:政策偏向能否发挥弥合差距的作用依赖于具体的"行动"以及人口配置条件;人口并非趋于流向城乡差距较小的省份,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相异;政策偏向和人口流动的异质空间互动过程是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重要机理,针对特定的人口流动模式配合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红旗 黄桂田 王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物质资本对劳动技能依赖性的增强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一个日益凸显的现象。本文基于资本—技能互补的角度揭示了物质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利用我国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一)经济转型中我国的资本布局模式越来越表现出较强的"资本—技能互补"性,由于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在我国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物质资本通过现有的城乡技能分布格局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二)在资本—技能互补作用下,物质资本的积累带来技能型劳动的流动性增强,而非技能型劳动的流动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红旗 黄桂田 王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物质资本对劳动技能依赖性的增强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一个日益凸显的现象。本文基于资本—技能互补的角度揭示了物质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利用我国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一)经济转型中我国的资本布局模式越来越表现出较强的"资本—技能互补"性,由于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在我国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物质资本通过现有的城乡技能分布格局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二)在资本—技能互补作用下,物质资本的积累带来技能型劳动的流动性增强,而非技能型劳动的流动性下降,这种技能流动差距强化了城乡之间现有的技能分布格局,进而间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三)物质资本的积累又对个体及公共部门产生了较强的"教育激励"效应,但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这一差距在长期内同样强化着城乡的技能分布格局,并最终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受初始财富水平的制约,物质资本的积累对个体教育投资的激励程度存在显著的城乡差距;在物质资本积累的教育激励下,公共部门的教育投资存在城镇倾向的错位,虽然物质资本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激励程度大于城镇地区,存在缩小城乡差距的潜能,但尚不足以扭转公共部门一贯的城市倾向的教育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吕炜 许宏伟
土地财政具有显著的城市偏向特征,这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快速拉大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2001-201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从总体和区域两个层面对土地财政规模增长和城市化加速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动态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出让面积的增长会在短期内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长期影响逐渐减弱;(2)土地财政规模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中部地区影响程度较高,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持续时间更长。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城市偏向 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开盛 杜跃平
本文从我国城乡居民投票参政权差异的视角分析城市偏向制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作者指出,由于我国城市居民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比例远远高于农民,使城市居民在政策和制度制定上的影响力比农民大很多,从而使制度倾向于城市居民的利益,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和谐发展,应提高农民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比例,改变城市偏向的政策和制度。
关键词:
投票参政权 城市偏向制度 城乡收入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