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23)
- 2023(9588)
- 2022(7302)
- 2021(6532)
- 2020(5346)
- 2019(11615)
- 2018(11518)
- 2017(22032)
- 2016(11777)
- 2015(13092)
- 2014(12977)
- 2013(12510)
- 2012(10972)
- 2011(9287)
- 2010(9420)
- 2009(9120)
- 2008(9376)
- 2007(8505)
- 2006(7661)
- 2005(7435)
- 学科
- 业(72099)
- 企(68470)
- 企业(68470)
- 济(57039)
- 经济(56961)
- 管理(53353)
- 业经(26824)
- 财(21637)
- 方法(21446)
- 农(20647)
- 务(18092)
- 财务(18077)
- 财务管理(18069)
- 企业财务(17128)
- 农业(15693)
- 技术(15287)
- 中国(15024)
- 数学(13842)
- 数学方法(13791)
- 策(12856)
- 划(12405)
- 制(12045)
- 企业经济(11951)
- 和(11425)
- 理论(11279)
- 经营(11064)
- 体(10823)
- 技术管理(10231)
- 体制(9341)
- 地方(9173)
- 机构
- 学院(173209)
- 大学(165511)
- 济(77569)
- 经济(76364)
- 管理(72578)
- 理学(61999)
- 理学院(61442)
- 管理学(60814)
- 管理学院(60503)
- 研究(52579)
- 中国(43670)
- 财(36683)
- 京(34385)
- 科学(29326)
- 财经(28971)
- 农(27774)
- 江(27656)
- 经(26355)
- 所(25590)
- 中心(23622)
- 经济学(22981)
- 业大(22896)
- 研究所(22649)
- 商学(22083)
- 商学院(21885)
- 农业(21589)
- 州(21336)
- 北京(21194)
- 财经大学(21118)
- 经济学院(20772)
- 基金
- 项目(109435)
- 科学(89472)
- 研究(83085)
- 基金(81529)
- 家(69233)
- 国家(68539)
- 科学基金(61993)
- 社会(56095)
- 社会科(53329)
- 社会科学(53316)
- 省(43901)
- 基金项目(43452)
- 自然(38701)
- 自然科(37919)
- 自然科学(37912)
- 自然科学基金(37336)
- 教育(36599)
- 划(34656)
- 编号(33027)
- 资助(31152)
- 业(30209)
- 创(26534)
- 成果(24801)
- 发(24488)
- 重点(24118)
- 部(23786)
- 创新(23775)
- 国家社会(23720)
- 制(23102)
- 课题(21985)
共检索到265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林辉 姜昊 董直庆
已有文献多数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却普遍忽视了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改变企业空间分布,即智能化情境中企业地理格局的演变问题。本文运用天眼查微观企业数据,结合网络爬虫技术和文本抓取等方法获取的数据,考察了工业智能化情境中制造业企业分布的空间演变特征,检验了工业智能化的企业地理格局重塑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分布存在选择性偏向,能激励人工智能企业集聚而使传统企业分散,在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智能化主要通过调整要素配置结构和提升生产率方式重塑企业的地理格局;在智能化环境中,企业的地理格局往往由大规模企业主导,工业智能化可能会使企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即形成规模效应;智能企业空间分布演变有别于传统梯度转移或雁阵模式,呈现向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迁移的特征;在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市场化程度环境中,工业智能化的经济地理格局重塑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邵婧婷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处于由导入期转入拓展期的关键阶段。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互联网+"的后续延伸,在技术层面上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过程,并进一步渗透到生产管理、研发设计、组装流程、售后服务等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由此从整个价值链体系及所带来的商业模式变革等角度出发,系统阐述数字化、智能化对企业价值链的重塑机制。数字化、智能化能够有效提升生产管理效率、为生产研发提供综合服务、为生产组装提供技术支持、使销售及售后协同发展、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企业价值链的重塑,能够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优化制度环境提供助力。
关键词:
数字化 智能化 价值链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马为彪 吴玉鸣
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数量和投资距离,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条件下依然成立。(2)数字化转型对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和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异地投资促进作用更明显。(3)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和提高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促进企业异地投资。(4)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与空间距离存在先增后减的倒“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异省的异地投资促进作用大于同省的异地投资;中心城市相较于外围城市更易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获得投资机会。本研究在微观层面为数字经济发展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聂飞 胡华璐 李磊
本文采用2000—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选取中国—东盟自贸协定(CAFTA)作为准自然实验,结合双重差分因果识别策略,研究了FTA战略影响中国企业工序智能化的价值链重塑传导路径。实证结果表明,FTA战略总体上延长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前向价值链长度,对其价值链重塑具有促进作用,且通过了双重差分估计的有效性要求及其他稳健性检验。FTA战略主要推动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本土中间品部门对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要素的使用,在价值链重塑传导作用下,企业国内工序智能化水平随之上升,而国际工序智能化水平随之下降;同时,价值链重塑发挥了人与工业机器人在任务分配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人机和谐”。并非所有企业工序智能化都会受到FTA战略的影响,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对高贸易壁垒伙伴国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中间品的自主创新从而避免遭遇“卡脖子”风险,其通过价值链重塑对国内工序智能化转型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亚峰 王全良 赵叶
基于IRF机器人数据、WIOD投入产出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及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考察工序智能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进行拓展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工序智能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提升效应,国际工序智能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则在2008年价值链重塑前后由“促进效应”转为“锁定效应”。在考虑不同指标测算方法和估计方法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加工贸易企业,工序智能化对一般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更大,且工序智能化对多样化产品出口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也更为显著。拓展性分析发现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低端锁定”效应在基础工业部门中表现更为明显,并验证了劳动雇佣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对于国内、国际工序智能化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差异性表现。研究结论对于价值链重塑背景下提升国内工序智能化水平以及促进出口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聂飞
对外直接投资能否帮助中国企业突破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分工束缚和增加其对智能要素的使用,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经过匹配的2000—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结合双重差分因果识别策略,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智能化的影响及其价值链重塑的传导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智能化总体上存在显著促进效应,该效应体现于企业以市场寻求、技术寻求和效率寻求为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上,且通过了双重差分估计的有效性要求及其他稳健性检验。并非所有的企业智能化都会受到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非劳动密集型行业内规模越大、越成熟的国有企业智能化转型越受益于其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影响机制上,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推动了企业在生产部门和中间品研发部门的智能化转型,发挥了人与工业机器人在任务分配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人机和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早 侯玉琳
随着科技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内含前沿技术的先进设备投资大规模增长,"机器换人"成为许多地区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式。本文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出发,构建了智能物质资本投入和区域生活成本差异下三种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分析框架,刻画了工业智能化对新时期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证明:工业智能化将促使先进设备替代初中和高中学历劳动力,并增加对高、低教育程度劳动力的需求,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整体上呈现出"两极化"特征。东南沿海地区因过高生活成本挤出小学及以下学历劳动力,工业智能化进一步加剧了先进设备对低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替代,就业结构反而呈现出"单极极化"趋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一替代效应。在所有地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就业受到生活成本因素的负向影响就越小。本文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政府应持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学科体系;支持劳动力在岗、转岗培训活动,加快建立与智能化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抑制生活成本过快上升,避免过早出现大规模"机器换人"现象,确保实现稳就业目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倪一宁 马野青 王自锋
企业智能化发展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选取中国上市公司样本测度企业智能化发展程度,实证检验企业智能化发展对高管薪酬影响的结果表明:企业智能化发展与高管薪酬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技术密集型企业、高研发强度企业、民营企业、较大智能化规模企业、高人力资本水平企业以及存在非核心成员高管的情况下,企业智能化发展对高管薪酬的影响更显著;企业智能化发展通过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和生产率效应两条渠道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高管薪酬;企业智能化发展缩小了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但拉大了不同学历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上述结论为新时代中国更好地利用智能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何邓娇
文章研究了企业智能化转型与费用粘性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智能化转型能够降低费用粘性。同时,相对于低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组,高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组中的企业智能化转型更能降低费用粘性。相对于高代理成本组,低代理成本组中的企业智能化转型更能降低费用粘性。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融资约束组的企业、民营企业、高行业竞争水平行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对费用粘性降低程度有所减弱;高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组和低代理成本组中、民营企业、高行业竞争水平行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费用粘性降低程度有所减弱。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华
文章从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层次性出发,结合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特征,论证了智能化企业监事会的选举构成及功能定位,认为智能化企业的监事会应该由除去大、中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大会选举诞生,对核心治理层的经营监督是监事会的首要功能,对于风险危害预警和经营信息披露则是监事会的其他两个重要功能。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孙悦琦 陈省宏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能否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活力成为了值得探究的问题。选取2011—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进行研究,聚焦制造业行业的工业机器人与绿色转型的关系,通过面板泊松分布固定效应和负二项分布固定效应模型发现制造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对绿色创新具有显著且积极的作用,在考虑检验内生性、更换关键变量和处理极端值后该结论依然稳健成立。进一步地,在零膨胀模型中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和ESG两个零膨胀因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和ESG的提高均能在工业智能化对绿色转型的正向促进作用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对企业绿色转型的质量与数量均有积极影响,但目前还没有对绿色转型效率起促进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慧 杨永聪 彭璧玉
工业机器人在企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能否重塑企业生存优势值得探讨。基于IFR机器人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影响企业生存的效应与机制。结果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可以重塑企业生存优势,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企业生存概率会上升35.60%;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生存促进效应在非出口企业、民营企业效果更显著,政府补贴并未增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生存促进效应。同时,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生存促进效应在不同工业部门及制造业细分行业存在明显不同,该促进效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为显著。此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东部区域、高科技创新区域企业生存的促进效应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出规模扩大均是工业机器人应用重塑企业生存优势的重要渠道。在数字经济时代,上述发现为下一阶段工业机器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生存优势 生存分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蔡文著 余晓花
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探究AI助手智能化对员工工作重塑的双重影响机制。通过两个实验研究发现:AI助手智能化既通过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影响促进型工作重塑,也通过自尊威胁影响防御型工作重塑。此外,成长心态调节了AI助手智能化对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的直接作用,以及通过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对促进型工作重塑的间接作用;固定心态调节AI助手智能化对自尊威胁的直接作用,以及通过自尊威胁对防御型工作重塑的间接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蕊 陈安平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数字政府对资本区际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政府显著改善数字治理环境,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政府通过增强社会信任、降低不确定性和削弱区域信息壁垒以促进资本流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信息获取成本较高、要素市场成熟的地区,数字政府对资本跨区域流动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政府突破了“卢卡斯悖论”,推动资本向欠发达地区再分配。此外,高质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强化资本流动效应,增加外围投资,从而发挥“辐射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董明放 王郭
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意愿、发挥企业研发主体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主要探讨工业智能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较少关注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企业创新意愿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供应链溢出效应。从资源依赖理论和创新风险理论出发,研究工业智能化与制造企业创新意愿关系,基于2014-2021年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样本数据,构建制造企业创新意愿与工业智能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考察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企业创新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工业智能化能够显著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意愿,在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与高研发人员占比企业表现尤为明显,使用工具变量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通过降低供应链集中度和成本弹性提升制造企业创新意愿;(3)供应链溢出效应表明,制造业企业—客户端匹配效应不显著,而供应端—制造企业溢出效应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可为制造企业借助工业智能化转型带来创新“红利”、提高企业创新意愿、关注长期利益与长期竞争优势提供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