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3)
2023(8100)
2022(6139)
2021(5435)
2020(4434)
2019(9963)
2018(9866)
2017(19013)
2016(10180)
2015(11534)
2014(11935)
2013(11373)
2012(10249)
2011(9314)
2010(9323)
2009(8821)
2008(8836)
2007(8063)
2006(7295)
2005(6967)
作者
(29511)
(24801)
(24680)
(23543)
(15449)
(11467)
(11218)
(9510)
(9395)
(8829)
(8475)
(8162)
(7941)
(7832)
(7746)
(7730)
(7239)
(7201)
(7073)
(6936)
(6439)
(6106)
(5904)
(5736)
(5653)
(5513)
(5402)
(5372)
(5095)
(4904)
学科
(49887)
经济(49809)
(29050)
管理(28682)
(23244)
企业(23244)
方法(17901)
中国(14504)
数学(14284)
业经(14152)
数学方法(14126)
(13822)
产业(11765)
地方(10931)
(10212)
(9834)
(9709)
农业(9529)
理论(8704)
(7952)
技术(7760)
(7508)
(7211)
银行(7197)
(7174)
金融(7172)
(6949)
(6890)
(6679)
贸易(6676)
机构
大学(155437)
学院(153952)
(68458)
经济(67224)
管理(58103)
研究(53068)
理学(50040)
理学院(49509)
管理学(48651)
管理学院(48371)
中国(39014)
(32639)
(31207)
科学(30314)
(25885)
财经(24744)
中心(23582)
研究所(23337)
(23258)
经济学(22609)
(22387)
(22181)
(20781)
师范(20614)
业大(20529)
北京(20492)
经济学院(20276)
(19159)
(18597)
财经大学(18194)
基金
项目(101237)
科学(80980)
研究(76058)
基金(74090)
(64000)
国家(63477)
科学基金(54818)
社会(51482)
社会科(48880)
社会科学(48874)
(39178)
基金项目(38502)
教育(33885)
自然(32426)
(32401)
自然科(31669)
自然科学(31663)
自然科学基金(31122)
编号(30400)
资助(29110)
成果(25081)
(23378)
重点(23070)
(22358)
国家社会(22264)
(21243)
课题(21153)
(20395)
创新(19884)
教育部(19569)
期刊
(79608)
经济(79608)
研究(47628)
中国(31165)
管理(23355)
(23317)
学报(22107)
(21957)
科学(21565)
大学(17656)
学学(16472)
教育(15948)
农业(14675)
业经(13587)
技术(13261)
财经(13188)
(13077)
金融(13077)
经济研究(12988)
(11631)
问题(11202)
技术经济(7945)
现代(7754)
统计(7584)
(7574)
商业(7521)
(7520)
(7285)
科技(7152)
世界(7116)
共检索到232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早  侯玉琳  
本文将工业智能化纳入新经济地理学经典分析框架,刻画与验证工业智能化、劳动力成本和人力资本影响中国区域间工业产业转移的机理和效应。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一方面改变了区域间产业单向梯度转移模式,南部沿海地区已出现工业产业回流现象,劳动力成本不再是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改变了地区产业结构梯度升级模式,沿海地区的高技术含量和常规性任务密集行业开始呈规模扩张之势,部分中等技术制造业发展成熟后不再按照"雁阵模式"向内陆地区转移。此外,工业智能化和人力资本的有效匹配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入不再是后发地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途径,高质量人力资本成为支撑国家或地区成功实现工业智能化转型和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赵德昭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治理的充分关注使其突破了传统的财政收支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税收分享机制的崭新视角来研究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并尝试提出就地城镇化推进的大国雁阵模式。本文研究发现,产业转移可以通过扩大税源税基、提高财政自给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有效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治理能力,进而对就地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产业转移粘性是大规模产业梯度转移没有在我国区域之间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区域间税收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消除或降低产业转移粘性。我国具有明显的大国经济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与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其可以在区域内部独立完成若干周期的雁阵式产业转移,进而形成就地城镇化推进的“大国雁阵模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雯轩  李晓华  
如何促进我国顺利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客观存在的经济发展差异,使得"雁阵模式"被认为可以用来指导中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实践。本文通过分析"雁阵模式"的理论实质、局限性以及中国目前产业转移和升级面临的困境,说明"雁阵模式"理论不适用于指导中国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原因。也指出在全球价值链深度变革之际,我国应该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由依赖全球价值链转向夯实国内价值链;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升级路径也应该与新技术、服务业升级、城市群发展、扩大内需相结合,建立差异化的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菁   赵娟   杨梦洁  
随着国际分工重构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利用工业智能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IFR机器人数据与WIOD投入产出表,考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如何影响产业雁阵效应。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显著加剧了产业转移,工业机器人则能够显著延缓产业转移;国家经济越强劲、人口红利越消退,工业机器人延缓产业转移效果越显著,并且高度自动化在后人口红利时期能够显著延缓产业转移。工业机器人通过劳动结构和劳动收入影响产业转移,人口老龄化则对“雁头”和“雁尾”产业影响差异较大。因此,要合理把握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深化人口红利,分类推进产业分工转移和转型升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菁   赵娟   杨梦洁  
随着国际分工重构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利用工业智能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IFR机器人数据与WIOD投入产出表,考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如何影响产业雁阵效应。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显著加剧了产业转移,工业机器人则能够显著延缓产业转移;国家经济越强劲、人口红利越消退,工业机器人延缓产业转移效果越显著,并且高度自动化在后人口红利时期能够显著延缓产业转移。工业机器人通过劳动结构和劳动收入影响产业转移,人口老龄化则对“雁头”和“雁尾”产业影响差异较大。因此,要合理把握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深化人口红利,分类推进产业分工转移和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唐根年  许紫岳  张杰  
尽管人们对异质性大国区间产业梯度转移并藉此实现东中西部地区间协调发展充满期待,然而在学术界对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基于2000—2012年中国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活动(从业劳动力、固定资产)和产业规模(总产值)数据,借鉴物理学重心测定方法,获取观察期内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重心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直观反映中国制造业产业重心变迁轨迹,研究结果表明观察期内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迹象;采用制造业总产值份额/劳动力份额比指标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检验观察期内异质性大国区间产业转移是否存在有利于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改进的动力支撑;进而从异质性大国区间工业化发展进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晓菊  刘祥东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中国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可靠途径,本文在总结目前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西部十省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再基于各省产业的基础情况和与东部地区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西部各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勇  袁晓玲  
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模与净集聚效应呈现倒U型关系,当城市规模过度扩张时,规模逆梯度现象就会出现。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规模逆梯度现象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构建静态一般均衡模型,求解出最优城市化率,从理论上论证了城市规模逆梯度现象的存在。其次,使用2006-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历史数据,引入环保型投入要素的DEA-Malmquist对中国31个省会级城市的综合发展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规模较小城市中,"规模效率"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综合发展效率"的提升,但规模较大城市则呈现出"综合发展效率"主要通过"纯技术效率"这一渠道来提升而非单纯依靠"规模效率"来提升的特点。与此同时,本文的实证研究更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规模逆梯度现象",未来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规模的扩大,还需提升内在效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富华  张平  
我国经济现阶段的发展特征,意味着在向发达阶段收敛的过程中,将会继续遇到有待克服的困难,即建构内生动力和摆脱国际分工中的外围地位。更加现实的任务是,把已经偏离了线性雁阵模型的增长方式,拉回可持续的理想路径上来。立足于服务业的知识要素创造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传统的工业雁阵理论进行了扩展,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内生动力缺失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向给出了诠释。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富华  张平  
我国经济现阶段的发展特征,意味着在向发达阶段收敛的过程中,将会继续遇到有待克服的困难,即建构内生动力和摆脱国际分工中的外围地位。更加现实的任务是,把已经偏离了线性雁阵模型的增长方式,拉回可持续的理想路径上来。立足于服务业的知识要素创造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传统的工业雁阵理论进行了扩展,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内生动力缺失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向给出了诠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军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等,实证检验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异质性影响方面,产业智能化对东部地区与环境规制强度较弱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智能化能够通过提升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赋能低碳经济发展。在空间效应方面,产业智能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在门槛效应方面,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蕊  熊必琳  
本文改进了现有的产业梯度系数方法,并利用其绘制了全国31个省市26个行业的产业区域梯度表,从阶段特征、地域特征和转移方式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泽   丁斋娟  
加快推进智能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以中国智能化发展与节能减排融合为契机,利用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智能化发展的节能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智能化发展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智能化发展的减排效应存在空间溢出特征,且在区域维度、时间维度和智能化水平维度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智能化发展能够引致节能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以及规模效应,其中,节能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智能化发展实现碳减排的主要作用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马长发  龚黎君  
●现实中,东西部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未发生●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东西部政策落差,促进梯度转移在2010年7月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然而,看似西部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实质上我国区域援助政策体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兴中  
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相辅相成,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相反的,劳动力流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国家内部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地带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存在劳动力流动规模大、趋势强,资本反向流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不畅等特点和问题。要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需要合理引导区际要素流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东、西部间的梯度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