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48)
- 2023(18061)
- 2022(15638)
- 2021(14501)
- 2020(12210)
- 2019(28425)
- 2018(27692)
- 2017(53277)
- 2016(28705)
- 2015(32236)
- 2014(31811)
- 2013(31418)
- 2012(28837)
- 2011(25923)
- 2010(25565)
- 2009(23662)
- 2008(22925)
- 2007(19714)
- 2006(17270)
- 2005(15414)
- 学科
- 济(120793)
- 经济(120656)
- 管理(80887)
- 业(76365)
- 企(63016)
- 企业(63016)
- 方法(58876)
- 数学(51470)
- 数学方法(50862)
- 中国(32272)
- 农(30481)
- 财(30044)
- 学(26371)
- 业经(25658)
- 贸(22935)
- 贸易(22925)
- 易(22250)
- 地方(21662)
- 农业(20581)
- 制(20228)
- 理论(19550)
- 务(18480)
- 财务(18409)
- 财务管理(18370)
- 和(18158)
- 环境(17767)
- 企业财务(17442)
- 技术(17377)
- 融(17337)
- 金融(17335)
- 机构
- 大学(412782)
- 学院(406489)
- 济(169761)
- 经济(166524)
- 管理(159950)
- 研究(140425)
- 理学(139720)
- 理学院(138177)
- 管理学(135570)
- 管理学院(134873)
- 中国(104733)
- 京(88032)
- 科学(86556)
- 财(76027)
- 所(70129)
- 农(67042)
- 研究所(64358)
- 中心(62827)
- 财经(61986)
- 业大(61786)
- 经(56727)
- 江(56681)
- 北京(55643)
- 农业(52918)
- 经济学(52893)
- 范(52765)
- 师范(52181)
- 院(51212)
- 经济学院(47728)
- 财经大学(46542)
- 基金
- 项目(284087)
- 科学(224096)
- 基金(209477)
- 研究(203505)
- 家(184368)
- 国家(182929)
- 科学基金(156828)
- 社会(130572)
- 社会科(123880)
- 社会科学(123848)
- 基金项目(109878)
- 省(107533)
- 自然(102696)
- 自然科(100385)
- 自然科学(100355)
- 自然科学基金(98593)
- 教育(93380)
- 划(91922)
- 资助(87706)
- 编号(80555)
- 成果(64924)
- 重点(63943)
- 部(63562)
- 发(59838)
- 创(58615)
- 课题(55243)
- 国家社会(55111)
- 科研(54852)
- 创新(54792)
- 教育部(54586)
- 期刊
- 济(175622)
- 经济(175622)
- 研究(119592)
- 中国(73874)
- 学报(68324)
- 科学(62097)
- 农(59118)
- 管理(58340)
- 财(56984)
- 大学(51949)
- 学学(48803)
- 教育(41585)
- 农业(41321)
- 技术(34431)
- 融(32133)
- 金融(32133)
- 财经(30614)
- 经济研究(30195)
- 业经(26654)
- 经(26291)
- 问题(22814)
- 业(22107)
- 图书(20951)
- 统计(20115)
- 技术经济(19691)
- 贸(19446)
- 版(19003)
- 理论(18949)
- 科技(18824)
- 世界(18018)
共检索到586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徐佳宾 孙晓谛
本文阐述了工业效率的提升对增长极形成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选用了城市区域贡献率水平、城市区域增长率水平和城市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判定条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对2001—2018年中国200个地级市,是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进行了筛选和识别。本文实证检验了工业效率提升对增长极形成的作用机制,发现工业效率的提升能够显著推动增长极形成,其作用的过程机理是工业效率的提升一方面直接推动增长极形成,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间接地推动增长极的形成。同时发现,道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是通过促进工业效率提升,间接影响增长极的形成。人口规模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增长极的形成也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
增长极 工业效率 核密度估计 基础设施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修岩 邵军 薛玉立
本文基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集聚对于人均GDP的增长和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当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集聚的增长效应则转变为负方向。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活动的集聚的确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当经济发展水平突破一定的门槛后,集聚的负面效应将逐步显现。这一结论对于当前集聚趋势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铠豪
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扩大内需,但内需仍然不足,其原因何在?本文通过扩展戴蒙德世代交叠模型构建了总体内需模型,考察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内需的影响,并利用1991年—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系统广义矩估计和门槛回归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我国内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正向影响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增加而略微减弱;而老年抚养比对我国内需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其负向影响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增加而增强。并发现:适度的人口增长有助于扩大内需,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内需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与内需呈现"倒U型"关系,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地区经济增长对扩大内需均具有积极影响。最终结论表明:我国少儿抚养比的不断下降和老年抚养比的持续上升对内需产生了双重抑制,"少子化"和"老龄化"并存的人口结构新特征是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助于实现扩大内需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扩大内需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铠豪
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扩大内需,但内需仍然不足,其原因何在?本文通过扩展戴蒙德世代交叠模型构建了总体内需模型,考察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内需的影响,并利用1991年—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系统广义矩估计和门槛回归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我国内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正向影响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增加而略微减弱;而老年抚养比对我国内需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其负向影响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增加而增强。并发现:适度的人口增长有助于扩大内需,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内需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与内需呈现"倒
关键词: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扩大内需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周凡
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探究竞争性的银行业结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结果表明,竞争性银行业结构通过信贷供给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U型"曲线效应:当竞争性的银行业结构未超过临界值时,银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促进银行竞争,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区域信贷供给,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当竞争性银行业结构超过临界值后,银行业集中度的降低、银行竞争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区域信贷供给,对区域经济增长造成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落实需要平衡性银行业结构的支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晓兰 鄢伟波
将要素收入份额分解为要素价格扭曲、资本深化和要素偏向型技术,利用中国2002—201 4年243个地级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两种分化力量及其传导路径:在中国式分权情景下,地方政府利用强大的权力和工具对资本要素展开竞争,提高了资本价格与资本边际产出的比值,从而提升了资本收入份额;而金融化则通过要素价格扭曲和要素偏向型技术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财政金融体制视角为中国要素收入分配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并为劳动收入份额可能的上升通道提供了制度启示。
关键词:
中国式分权 金融化 要素收入分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毛捷 黄春元
基于典型事实和理论分析,并利用2004-2015年中国地级市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债务水平未突破债务平衡点时,地方政府举债的正面作用(弥补财力不足、完善基础设施等)占优,将促进经济增长;一旦债务水平超过债务平衡点,地方债务将抑制经济增长。上述发现与利用跨国数据的既有文献所得结论一致。(2)有别于已有研究,我们还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相比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债务平衡点较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持续膨胀在这些地区更易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产业结构、房地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是否属于城市群等可以解释东部地区较高的债务耐受性。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深刻认识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馨 康志勇 左欠 孙欣奇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金融活动普查数据库,构建了银行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研究了银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创新的影响效果,并对其中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改善企业融资约束的水平和长期债务融资的获得,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协同集聚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作用会因企业规模、所有制以及所在地区等因素存在差异。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及样本的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论为优化产业集聚演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依据。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馨 康志勇 左欠 孙欣奇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金融活动普查数据库,构建了银行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研究了银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创新的影响效果,并对其中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改善企业融资约束的水平和长期债务融资的获得,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协同集聚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作用会因企业规模、所有制以及所在地区等因素存在差异。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及样本的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论为优化产业集聚演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茜 罗连化 杨永福
一带一路战略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但海洋污染正逐渐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多数海洋污染来自陆源污染的背景下,如何明确海洋污染防治的权责问题值得深究。基于"搭便车"现象和政府污染治理效果的观察,通过分析2003-2013年中国地级市数据,运用OLS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实证辨析中国的废水排放是否存在"海洋边界效应",即沿海地区的废水排放量是否显著低于非沿海地区。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的污水排放量显著少于非沿海城市,污水排放量存在至少-
关键词:
水污染 海洋边界效应 海洋经济 陆源污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茜 罗连化 杨永福
"一带一路"战略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但海洋污染正逐渐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多数海洋污染来自陆源污染的背景下,如何明确海洋污染防治的权责问题值得深究。基于"搭便车"现象和政府污染治理效果的观察,通过分析2003-2013年中国地级市数据,运用OLS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实证辨析中国的废水排放是否存在"海洋边界效应",即沿海地区的废水排放量是否显著低于非沿海地区。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的污水排放量显著少于非沿海城市,污水排放量存在至少-10%的"海洋边界效应"。研究对于鼓励环境治理区域合作、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推进"五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
水污染 海洋边界效应 海洋经济 陆源污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火根 沈利生
通过将能源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三要素生产函数模型,利用最新发展的面板单位根,面板因果检验和面板协整方法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重新进行了经验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表明能源、GDP等都为一阶差分平稳变量;Granger面板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因,而经济增长并不是能源消费的因,如果能源供应减少1%,经济增长将下降0.498%。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谢荣辉 原毅军
本文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利用2003-2012年中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区分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线性计量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进一步从产业集聚动态演化的视角考察了集聚发展阶段变迁对污染减排的差异化影响。线性模型的结果表明,基于环境保护的角度,多样化集聚的发展模式优于专业化集聚。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专业化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了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两者之间呈现一种"U"型关系;多样化集聚的面板门限模型具有3个门限值,表明技术创新、专业的环保产业、闭合的物质循环系统,以及"拥塞效应"、路径依赖和结构僵化等因素的交替作用,使多样化集聚与污染减排的关系更为复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世刚 尹恒
理论上,企业和政府部门通过直接参与生产或提供公共服务都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在全社会总人力资本水平给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在政府和企业部门间存在一个最优的配置比例。偏离这一最优比例,配置到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本越多,经济增长率将越低。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政府与企业雇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之比,度量一个地区的人才配置状况,对中国地级市2001—2010年间长期经济增长率的经验研究显示:政府-企业间人力资本差异越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低。各种敏感性分析表明,这一结果十分稳健。这表明大量优秀的
关键词:
政府与企业 人才配置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世刚 尹恒
理论上,企业和政府部门通过直接参与生产或提供公共服务都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在全社会总人力资本水平给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在政府和企业部门间存在一个最优的配置比例。偏离这一最优比例,配置到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本越多,经济增长率将越低。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政府与企业雇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之比,度量一个地区的人才配置状况,对中国地级市2001—2010年间长期经济增长率的经验研究显示:政府-企业间人力资本差异越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低。各种敏感性分析表明,这一结果十分稳健。这表明大量优秀的人才配置到政府部门,确实有损经济增长。本文的政策含义十分明显,即政府应该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而非政府部门就业。
关键词:
政府与企业 人才配置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解释与实证检验
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与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基于2011—2018年地级市数据的实证检验
高经济增长目标导致产能过剩了吗——基于地级市四位数行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官员来源、本地信息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级市数据的新证据
经济增长业绩与地方官员晋升的关联性再审视——新理论和基于地级市数据的新证据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
语言特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解释与经验检验
土地财政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基于中国273个地级市数据的空间Tobit与分位数检验
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基于中国1998年-2007年数据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