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91)
- 2023(11212)
- 2022(9651)
- 2021(8631)
- 2020(7449)
- 2019(16922)
- 2018(16345)
- 2017(31525)
- 2016(17425)
- 2015(19142)
- 2014(18920)
- 2013(18700)
- 2012(17305)
- 2011(15599)
- 2010(15435)
- 2009(14465)
- 2008(14470)
- 2007(13022)
- 2006(11171)
- 2005(9762)
- 学科
- 济(72584)
- 经济(72497)
- 管理(51396)
- 业(48194)
- 企(38611)
- 企业(38611)
- 方法(36503)
- 数学(32716)
- 数学方法(32461)
- 财(19789)
- 农(19545)
- 中国(16927)
- 学(16908)
- 环境(15818)
- 贸(15228)
- 贸易(15227)
- 易(14777)
- 业经(14663)
- 地方(13842)
- 农业(12933)
- 务(12801)
- 财务(12784)
- 财务管理(12755)
- 企业财务(12144)
- 制(11873)
- 划(11487)
- 技术(10633)
- 和(10592)
- 银(10077)
- 银行(10022)
- 机构
- 大学(257628)
- 学院(256144)
- 济(106535)
- 经济(104493)
- 管理(97741)
- 研究(87248)
- 理学(86019)
- 理学院(84994)
- 管理学(83506)
- 管理学院(83057)
- 中国(63292)
- 科学(57749)
- 京(53374)
- 农(53370)
- 财(46200)
- 所(45733)
- 业大(45397)
- 农业(42867)
- 研究所(42291)
- 中心(40226)
- 财经(38244)
- 江(37339)
- 经(34870)
- 经济学(33603)
- 北京(32421)
- 范(31853)
- 师范(31382)
- 院(31307)
- 经济学院(30959)
- 州(28990)
- 基金
- 项目(181714)
- 科学(142700)
- 基金(134897)
- 研究(121849)
- 家(121466)
- 国家(120543)
- 科学基金(102205)
- 社会(80107)
- 社会科(76155)
- 社会科学(76129)
- 基金项目(72875)
- 省(70781)
- 自然(69464)
- 自然科(67893)
- 自然科学(67865)
- 自然科学基金(66684)
- 划(60565)
- 教育(55082)
- 资助(54208)
- 编号(45975)
- 重点(41247)
- 部(40023)
- 发(38526)
- 创(37745)
- 科研(36335)
- 计划(36303)
- 创新(35468)
- 成果(35144)
- 国家社会(34202)
- 教育部(33575)
- 期刊
- 济(107285)
- 经济(107285)
- 研究(66498)
- 学报(49911)
- 农(46305)
- 科学(42836)
- 中国(42284)
- 财(36205)
- 大学(35780)
- 学学(34479)
- 管理(31571)
- 农业(30958)
- 技术(19027)
- 融(18979)
- 金融(18979)
- 财经(18875)
- 经济研究(18103)
- 业经(17835)
- 业(17151)
- 教育(16671)
- 经(16178)
- 问题(15187)
- 版(14089)
- 技术经济(13350)
- 业大(12974)
- 科技(12684)
- 资源(12684)
- 统计(12479)
- 商业(12304)
- 贸(12098)
共检索到3526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原伟鹏 孙慧 赵景瑞 王晶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立足效率视角并运用DEA模型将工业经济收益和环境成本纳入同一框架,测度了工业发展损益偏离指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工业发展损益偏离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异质性空间效应。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工业损益偏离越大,越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且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按照地理区位、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维度分类,工业发展损益偏离对环境污染也呈现差异化影响。
关键词:
工业损益偏离 环境污染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泽东 孙慧 原伟鹏 夏学超
文章采用2010—2020年的市级面板数据,在对碳排放损益偏离定量测度的基础上,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市域碳排放在时间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碳排放的重心一直位于经济发展水平重心的北部,两者的错位距离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碳排放损益偏离、市域单元的贡献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格局,由东到西不断递减。市场化水平、消费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绿色技术创新是碳排放损益偏离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碳减排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泽东 孙慧 原伟鹏 夏学超
文章采用2010—2020年的市级面板数据,在对碳排放损益偏离定量测度的基础上,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市域碳排放在时间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碳排放的重心一直位于经济发展水平重心的北部,两者的错位距离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碳排放损益偏离、市域单元的贡献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格局,由东到西不断递减。市场化水平、消费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绿色技术创新是碳排放损益偏离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碳减排对策。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孙慧 刘媛媛
依据产业发展,将中国划分为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运用公平性测度方法探讨区际碳排放的动态差异,发现碳排放与经济收益之间存在"收益在外,损害留存"损益偏离现象,揭示了损益偏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开发损益偏离系数测算工具,测度了资源型地区碳排放经济收益与生态损害间的偏离程度。结果表明:(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资源型地区人均CO_2排放、碳排放强度较高,且远高于非资源型地区,而在同一个研究期内,资源型地区人均GDP较低,此结论揭示了碳排放与经济收益存在区际间偏离现象。(2)形成损益偏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均GDP分布差异的基础上叠加人均CO_2排放分布的差异性导致了碳排放引起的损益偏离现象;...
关键词:
碳排放 差异性 损益偏离 资源型产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齐亚伟
文章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空间集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开放性的影响,随着贸易开放度的逐步加深,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不断凸显。同时,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使得环境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倒U或倒N型关系,表明适度集聚规模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双赢的关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是否成立取决于集聚程度。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金春
在现有文献对财政分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2007—2017年国内31个省份数据分析,就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与地区环境污染呈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排污费的收取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财政补贴能够对影响效应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引入直辖市变量分析治理环境污染的财政补贴,发现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同时在环境治理方面优于其他省份。基于此,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地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理顺地方政府财政分配方式、强化地方环境治理责任机制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环境治理 门槛效应 区位差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红军 谢超平
猪肉贸易对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首先估算了2001-2012年期间我国31个省级空间单元生猪养殖业主要污染物产量及其主成份综合值。其次,估计了我国生猪养殖业污染产量的规模、结构、技术和贸易弹性。估计结果表明,猪肉生产规模强度是决定生猪养殖业污染的最重要因素。资本禀赋增加降低了生猪养殖业污染,可支配收入提高则增加了生猪养殖业污染,生猪养殖业不存在"污染避风港"现象。猪肉贸易不能通过改变资本禀赋和消费者收入的方式间接影响生猪养殖业污染。在确保国内猪肉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猪肉进口,既可以提高消费者福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帅 张建清
本文构造了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首先通过ESDA分析了废气、废水、废物污染的空间效应,利用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显示:(1)在地理空间权重矩阵下,废气、废水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而局部性的废物污染空间效应不强,三种污染在经济空间矩阵下,空间效应显著;(2)环境污染的时间滞后效应显著,且污染排放具有竞相减排的时空滞后效应;(3)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还检验了EKC假说,否定了"污染天堂"假说;(4)我们还通过分解空间效应识别了影响环境污染的长短效应、直间接效应,得出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长期显著。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空间杜宾模型 溢出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成龙 巩灿娟
以工业SO_2为研究对象,借鉴偏离份额法探究中国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运用EVIEWS8.0定量分析污染产业转移对污染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净变化量最大的省份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且最大值不断降低,2005年以后结构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反方向说明中国污染产业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竞争力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同方向的省份变动意味着中国污染产业呈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转移的演变趋势;相对净变化量、结构转移增量均与污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而竞争力转移增量与污染转移呈负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成龙 巩灿娟
以工业SO_2为研究对象,借鉴偏离份额法探究中国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运用EVIEWS8.0定量分析污染产业转移对污染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净变化量最大的省份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且最大值不断降低,2005年以后结构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反方向说明中国污染产业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竞争力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同方向的省份变动意味着中国污染产业呈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转移的演变趋势;相对净变化量、结构转移增量均与污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而竞争力转移增量与污染转移呈负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环境规制增强均有利于中国污染转移的控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培 刘叶
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FDI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FDI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中国的环境污染成为学界激烈论争的问题。笔者通过构建城市距其最近港口地理距离作为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工具变量,并利用2003—2013年中国28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就FDI对中国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指出,采用地级以上城市距其最近港口的地理距离作为工具变量,能够有效地解决实证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FDI对中国的污染排放水平,特别是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产生了抑制作用,即FDI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并且,相比于中部地区,东部和西部地区的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更强。基...
关键词:
FDI 环境污染 影响效应 地理距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晓兰 车明好 陈宝东
理论分析表明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应该呈现倒U型曲线。在分析城镇化影响环境污染内在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2—201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省级层面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城镇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倒U型关系并不明显,而是呈现明显的正向效应。在影响因素中,工业占比和能源使用效率对城镇化对污染排放的正向作用分别起到了增强和削弱的传导效应,消费水平提升显著增加了环境污染水平,环境治理投入未发挥理想的治污效果,开放程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不明显。实现城镇化过
关键词:
城镇化 环境污染 传导机制 环境治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晓兰 车明好 陈宝东
理论分析表明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应该呈现倒U型曲线。在分析城镇化影响环境污染内在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2—201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省级层面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城镇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倒U型关系并不明显,而是呈现明显的正向效应。在影响因素中,工业占比和能源使用效率对城镇化对污染排放的正向作用分别起到了增强和削弱的传导效应,消费水平提升显著增加了环境污染水平,环境治理投入未发挥理想的治污效果,开放程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不明显。实现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推进环境保护的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清洁技术水平和科学规划城市布局等。
关键词:
城镇化 环境污染 传导机制 环境治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卫香 孙慧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损益偏离视角展开机制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可靠。缓解"收益在外,污染在内"的损益偏离现象,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随后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卫香 孙慧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损益偏离视角展开机制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可靠。缓解"收益在外,污染在内"的损益偏离现象,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随后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