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64)
2023(6223)
2022(5416)
2021(5033)
2020(4467)
2019(10662)
2018(10598)
2017(20376)
2016(10817)
2015(12274)
2014(12147)
2013(11850)
2012(10599)
2011(9527)
2010(9917)
2009(9142)
2008(8934)
2007(7970)
2006(7033)
2005(6294)
作者
(32474)
(26968)
(26884)
(25587)
(17296)
(13064)
(12170)
(10737)
(10202)
(9874)
(9352)
(9249)
(8808)
(8787)
(8362)
(8350)
(8097)
(7947)
(7840)
(7835)
(6916)
(6834)
(6689)
(6203)
(6130)
(6104)
(6058)
(5961)
(5707)
(5426)
学科
(48433)
经济(48403)
管理(31941)
(31259)
(27061)
企业(27061)
方法(24822)
数学(22415)
数学方法(21855)
技术(13851)
(10651)
中国(10616)
(9615)
业经(9236)
理论(9009)
地方(8258)
(7973)
(7560)
贸易(7553)
技术管理(7347)
(7338)
农业(7149)
环境(6879)
(6603)
(6291)
教学(6286)
(6059)
(5651)
(4890)
(4882)
机构
学院(153575)
大学(153100)
(61028)
管理(60908)
经济(59732)
研究(52618)
理学(52599)
理学院(52057)
管理学(50625)
管理学院(50358)
中国(37907)
科学(34731)
(33543)
(27591)
(26784)
业大(25702)
研究所(25313)
(24474)
(23789)
中心(23486)
北京(21293)
农业(21022)
技术(20178)
(19692)
财经(19644)
(19642)
师范(19428)
(18554)
(17815)
经济学(17627)
基金
项目(107351)
科学(83773)
基金(75754)
研究(75521)
(67635)
国家(67173)
科学基金(57122)
社会(46039)
(44290)
社会科(43833)
社会科学(43816)
基金项目(39237)
自然(38412)
自然科(37633)
自然科学(37624)
自然科学基金(36882)
(36828)
教育(36182)
资助(32812)
编号(30094)
重点(24914)
成果(23253)
(23201)
(23103)
(22990)
课题(22088)
创新(21756)
计划(20998)
科研(20523)
教育部(19196)
期刊
(63706)
经济(63706)
研究(41870)
中国(33878)
学报(25624)
科学(24387)
管理(24244)
(23139)
技术(20428)
教育(20383)
大学(19483)
(18906)
学学(18224)
农业(16252)
统计(11256)
技术经济(11096)
(10598)
经济研究(10563)
(10212)
业经(10081)
科技(10065)
决策(9304)
财经(9268)
(9177)
金融(9177)
(8078)
问题(7615)
(7373)
论坛(7373)
业大(7143)
共检索到2268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贾建民  吴敬业  
一、问题的提出国内近年来对技术进步评价问题的讨论颇为热烈。特别是对C—D生产函数的应用,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我们这里主要感兴趣的是,技术进步的评价因素及综合评价模型的问题。 C—D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A·K~α·L~β (1) 其中,Y为总产值,K为生产资金,L为劳动投入量,α和β为弹性系数,且α+β=1,A则表示为技术进步因子,对于(1)式移项、整理可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冯宗宪  柯大钢  傅冬  
技术进步的作用,以生产函数形式体现,就是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生产力水平。我国目前对技术进步的计算大多是建立在产出增长型技术进步的Cobb-Douglas(简称C-D)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即假定技术进步是中性的,其特点是假定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不变,即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β和资本的产出弹性α为常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许志晋  李斌  
一种新的技术进步分析模型许志晋,李斌技术进步分析模型种种,如技术进步率法、索洛余值法、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等等,各具特色,但也各有其局限性。基于静态投入产出理论建立的技术进步分析模型,是一种计算上简单易行、经济上意义明确的新的技术进步分析模型。投入产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宏  
在文献[1]中,提到一种技术进步分析模型。它是基于静态投入产出理论建立的模型,具有计算简单易行、经济意义明确的特点。它的基本思路是把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A的变化,认为是技术进步的结果,通过测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的变化所引起的最终产品变化来衡量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其具体做法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景文  陈学忠  潘杰义  
为制定科学的考核企业技术进步的指标体系,需首先明确技术进步的含义。目前,人们对技术进步大体上有三种理解,最狭义的理解是把技术进步作为纯工程学概念,仅指劳动者的技能提高,技术装备的改善,工业方法的改进等,最广义的理解是把技术进步作为工程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诸学科的综合概念,认为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新的方针政策的采取等等,都属技术进步。前者过于狭窄,后者又显得过宽,不利于科学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世川  刘岳平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模型,并用1978~2011年的中国工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技术进步增长率小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1987年前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劳动,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也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不同阶段的行业技术偏向性不一致;技术研发能力、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资本深化是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万广华  
利用矢量代数原理导出了测算技术进步的一种新方法。这一方法的最大优势是把规模经济的效应从技术进步中分离出来。文章后一部分采用澳大利亚的数据证实了所提方法论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同时表明了Solow余值法带来的误差不可忽视。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白雪洁  李爽  
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偏向是资源要素配置特征的一种表现,考察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及其成因,对于优化技术创新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要素价格扭曲和技术创新模式这两类指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了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因素体系。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这将对收入分配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工业的要素价格存在负向扭曲,且扭曲程度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均受到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影响;要素价格扭曲通过直接效应和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白雪洁  李爽  
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偏向是资源要素配置特征的一种表现,考察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及其成因,对于优化技术创新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要素价格扭曲和技术创新模式这两类指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了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因素体系。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这将对收入分配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工业的要素价格存在负向扭曲,且扭曲程度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均受到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影响;要素价格扭曲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其中技术创新模式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3%,可见引进型技术创新模式会加重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因而,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必由之举。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民春  韩青江  冯钟  
对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进行建模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使用第二代工业机器人一方面会产生就业破坏效应,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使用智能机器人替代第二代工业机器人,将会在前两种就业效应的基础上再新增智能机器人的就业挤出效应,即这一替代过程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我国政府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分阶段稳步推进制造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要做好被替代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制造业的人力资本。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长文  黄天佑  张晓萍  
入世后,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促进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本文分析了世界汽车工业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了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应采取的模式,并讨论了汽车工业技术进步与基础工业技术水平的相互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闻雯  胡登峰  胡成宝  
针对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关系结论的不一致,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选取1999—2008年工业统计数据从定量角度检验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引进不是技术进步的直接原因,技术进步对技术引进有促进作用;运用Engle-Granger协整关系检验法实证检验,得出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之间没有长期共同发展趋势的结论。技术进步刺激国家引进技术,就长期发展而言,应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江淮  荆晶  
本文通过对中国工业行业1998—2016年技术进步的方向进行测度,发现2011年以前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相对提高了资本的技术效率以及边际产出,而在2011年以后技术进步由资本偏向转变为劳动偏向,这也是导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U型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理论研究表明: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差距的缩小是导致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方向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当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差距较大时,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以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主,更加偏向资本。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中国逐步走向自主创新道路,技术进步会更偏向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更为丰裕的劳动要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当技术差距较大时,经济开放程度是决定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关键因素,会通过促进资本增强型技术并抑制劳动增强型技术的方式,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而当技术差距缩小后,研发投入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并且会使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工业行业劳动收入份额,需要更加鼓励自主创新,注重引进人才和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劳动偏向性和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彭伟辉  
本文从技术进步路径"要素禀赋说"与"技术赶超说"争论出发,基于当前我国技术进步典型事实,构建包含技术模仿、自主创新两种技术演化路径和技术"模仿陷阱"、技术进步路径"转型陷阱"、"自主创新"三种稳态的技术进步模型,探索技术进步路径由模仿向自主创新转换的理论机制。发现:发展中国家采用技术模仿实现产业升级时,在没有国家干预情况下,很难跳出技术"模仿陷阱";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健全市场制度、促进资本积累、加强产权保护、加大研发补贴等政策推动国家技术进步路径由技术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但这个转变要跨过技术进步路径"转型陷阱"才能成功;我国应该采取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战略,积极采用功能性与选择性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国家干预措施,抓住技术变革机会,选取新兴产业作为"技术赶超"的重点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