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58)
- 2023(14031)
- 2022(12324)
- 2021(11266)
- 2020(9511)
- 2019(21836)
- 2018(21618)
- 2017(42083)
- 2016(22588)
- 2015(25360)
- 2014(25232)
- 2013(25169)
- 2012(23202)
- 2011(21066)
- 2010(21179)
- 2009(19476)
- 2008(18693)
- 2007(16405)
- 2006(14609)
- 2005(13045)
- 学科
- 济(111731)
- 经济(111630)
- 管理(66489)
- 业(59938)
- 企(49648)
- 企业(49648)
- 方法(46836)
- 数学(41005)
- 数学方法(40639)
- 中国(24715)
- 农(24506)
- 地方(24500)
- 财(23021)
- 学(22804)
- 业经(21908)
- 贸(20833)
- 贸易(20826)
- 易(20195)
- 环境(19065)
- 农业(16539)
- 制(15724)
- 和(15580)
- 理论(15437)
- 地方经济(15037)
- 划(14760)
- 技术(14272)
- 务(13615)
- 财务(13554)
- 财务管理(13531)
- 出(13202)
- 机构
- 大学(332637)
- 学院(329346)
- 济(143183)
- 经济(140366)
- 管理(131425)
- 理学(114519)
- 理学院(113240)
- 研究(112787)
- 管理学(111418)
- 管理学院(110846)
- 中国(81697)
- 京(70168)
- 科学(68820)
- 财(60964)
- 所(56508)
- 研究所(51690)
- 农(51538)
- 财经(49873)
- 中心(49511)
- 业大(49380)
- 江(46760)
- 经(45388)
- 经济学(44371)
- 北京(44077)
- 范(42900)
- 师范(42552)
- 院(40578)
- 农业(40367)
- 经济学院(39857)
- 州(37734)
- 基金
- 项目(226696)
- 科学(178918)
- 基金(166084)
- 研究(164672)
- 家(144381)
- 国家(143219)
- 科学基金(123300)
- 社会(106561)
- 社会科(101135)
- 社会科学(101105)
- 基金项目(88718)
- 省(87465)
- 自然(79412)
- 自然科(77524)
- 自然科学(77508)
- 自然科学基金(76140)
- 教育(74567)
- 划(73068)
- 资助(68517)
- 编号(65501)
- 成果(52410)
- 部(50346)
- 重点(50332)
- 发(48720)
- 创(46621)
- 课题(44674)
- 国家社会(44245)
- 创新(43492)
- 教育部(43412)
- 科研(43045)
- 期刊
- 济(157670)
- 经济(157670)
- 研究(99371)
- 中国(58269)
- 学报(51950)
- 管理(48039)
- 科学(48012)
- 农(45950)
- 财(44790)
- 大学(39465)
- 学学(37296)
- 农业(32138)
- 教育(31852)
- 技术(28272)
- 经济研究(26357)
- 财经(25096)
- 融(25033)
- 金融(25033)
- 业经(23673)
- 经(21544)
- 问题(20601)
- 技术经济(18156)
- 图书(16885)
- 贸(16465)
- 业(15982)
- 理论(15746)
- 科技(15535)
- 统计(14917)
- 现代(14777)
- 资源(14656)
共检索到479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蔡婉华 叶阿忠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与虚拟前沿面思想,构造虚拟前沿面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中国工业大气环境效率进行科学测度,并通过SPVAR模型探讨中国工业大气环境效率、工业要素流动与工业经济产出的时空动态关系。结果显示:第一,中国工业大气环境效率发展态势良好,但效率值总体偏低;工业大气环境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优西劣格局明显;第二,在工业劳动力总量下降约束下,工业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能够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吸引劳动力流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环境优势可带来经济发展竞争优势。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各省市应当立足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采取差异化大气环境保护策略,加强高素质人才和绿色资本引入,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希
文章研究了劳动力、资本、能源三种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与经济失衡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实现研究目标,建立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资本、能源三种生产要素价格的绝对和相对扭曲程度。继而建立VAR模型,考察各内生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关系。研究表明:要素价格扭曲和宏观经济失衡之间存在相互强化的互动关系。应从调整供给结构、增加政府民生支出、改革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提高生产效率等多方面着手,实现宏观经济再平衡。
关键词:
扭曲 失衡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VAR模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晓琳 李崇光
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析了我国1993-2011年间农业科研财政投入、科研成果产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及相互的脉冲响应规律,探讨了农业科研对农业经济贡献力不高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结果表明,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研财政投入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农业科研财政投入与科研成果产出之间无明显因果关系;农业科研成果在滞后2-3期开始对农业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而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在滞后3-4期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最大;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经济发展波动的方差贡献率约为50%,科研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波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婷婷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先发地区,在经济上的成果有目共睹。但近年来,在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上饱受诟病。合理分析导致现阶段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为何如此严重的原因,对进一步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改革,保障京津冀地区切身实际的人民利益,带动京津冀地区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利用计量的方法对2004~2013年京津冀三地环境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对大气污染的减少有不显著的正向作用,煤炭使用的减少对大气污染的减少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天津地区的环境规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北京河北两地的环境规制力度有待加强。最后,基于一系列研究结果,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大气污染 经济增长 实证研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汪克亮 孟祥瑞 杨宝臣 程云鹤
基于非径向距离函数与DEA方法,本文分别从效率与生产率两个维度建立区域经济增长的大气环境绩效模型,实证考察2006~2013年中国30个省份以及八大区域大气环境绩效的空间分布、动态演进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而判断各省份大气污染防治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大气环境效率普遍较低,区域差异显著,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大气环境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技术效率变化起到阻碍作用。通过构建静态绩效—动态绩效的"四分图"模型,发现各省份大气环境绩效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先进省份与落后省份的绩效差距在扩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佟仁城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编制了北京市大气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北京市大气环境的有关治理措施从治理效果和经济两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
大气环境投入产出模型 边际系数 污染乘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世前
可持续发展系统由环境、经济与社会构成,且三者间长期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与互动关系。本文基于EKC理论研究框架分析中国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间的均衡关系,为了提高传统灰色预测模型的精度,借助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布谷鸟搜索算法对未来几年内中国工业污染水平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近期中国工业污染水平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污染总量和污染水平处于相对高位,这种传统的以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将在未来对中国的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完善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文博 孔凡文 王英华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城乡土地要素流动的主要特征,探究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与产业聚集的互动关系,提出应明确并有效利用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政策以影响城乡产业发展;基于城乡产业聚集特征有针对性的调整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政策;科学“搭配”入市、征地、增减挂钩三种土地要素流转方式等促进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
城乡土地要素 土地要素流动 产业聚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钰 徐成龙 任建兰 刘雷
本文以LMDI分解方法研究山东省1991-2011年工业经济增长的环境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的变化特征,测度污染密集型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发现:①山东省SO2、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总体趋势改善,但污染物排放的产业集聚性特征明显,其中污染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25-45%,而其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90%以上;②规模效应是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对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调整工业结构特别是减少污染密集型产业比重是污染物减排的重要途径;③1991-2011年山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薇
我国在资源与环境强约束下,构建具有生态化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迫在眉睫。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每一层次的产业生态系统都构成循环经济的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产业集聚系统则更具载体优势。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资源节约等技术的开发和共享,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性吸引"分解者"进入,一个产业的废料完全可以变成另一个产业的"食粮"。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针对产业集聚系统不可持续的症结,循环经济"3R"原则的实施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负熵流输入,循环经济触发产业集聚系统的自主技术创新"涨落"因素,推动系统跃升使之进化成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呈互...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维奇 韩媛媛
城乡资源流动决定城乡互动关系,在原生工业化国家,商业部门起到了聚集农村资本促进城市工业发展的作用,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为农村提供资本和技术,城乡之间没有形成巨大差距。该文从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逻辑出发,比较了中国与原生工业化国家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关系发展态势,强调了商业部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依靠政府替代市场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形成了城乡隔绝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并没有好转,商业部门的迅速崛起使问题进一步深化。要缓解中国城乡关系的困境,必须综合治理、统筹兼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会会 丁镭 曾克峰 刘超
大气污染物排放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区域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利用Tapio脱钩模型测度了1996~2013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区工业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3个指标之间的脱钩程度,并利用LMDI分解模型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特征进行了影响因素分解。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工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两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状况有所改善。(2)长江经济带工业废气排放整体经历了从扩张性负脱钩到相对脱钩发展的趋势,表明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工业废气排放的污染同步增长。经济发展效应和能源效率效应是促使工业废气排放的主要因素。(3)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整体上经历了从相对脱钩向绝对脱钩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均是造成各地区两种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和能源效率是各地区两种污染物减排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在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控制过程中,需加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也需坚定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且注重各省市间的减排差异和防范污染产业的区域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克亮 刘蕾 孟祥瑞 杨宝臣
基于区域技术异质性假定与共同边界理论,文章将大气污染排放物视为非期望产出,利用考虑投入产出松弛变量的SBM-Undesirable方法系统考察2006—2013年中国省域大气环境效率与大气环境治理技术的差异性,运用面板计量Tobit回归模型定量考察省域大气环境效率水平及其治理技术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大气环境效率较低且区域差异明显,三大区域之间大气环境治理技术落差较大,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提升贸易开放度有利于促进大气环境效率及其治理技术的改善,相比之下,煤炭消费比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恪渝 廖明球
基于结构突变的VEC模型,选取1978-2014年的数据,着重分析了政府直接投资与能源政策对我国经济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并使用非参数bootstrap方法对参数的置信区间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我国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显著的,且"挤出效应"并不明显;政府投资是碳排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且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能源政策在限制碳排量增加时会阻碍经济的一定增长。本文认为,某些管理部门对市场的一些过度投资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环境也随之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弱化政府行政职能,坚持低碳发展"的政策思路不相符,发展不具可持续性。因此,改善投资效率,完善投资体制,实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红 王绪龙
目前大气污染已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文章在测算出的大气环境容量的前提下,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测算出山东省的最优经济规模。测算结果表明,1996~2005年山东经济规模已趋近合理,理论值与实际值之比趋近于1,这说明山东目前经济发展规模已接近环境容量条件下的最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