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2)
- 2023(13428)
- 2022(11332)
- 2021(10352)
- 2020(8288)
- 2019(18764)
- 2018(18110)
- 2017(33923)
- 2016(18324)
- 2015(19942)
- 2014(19648)
- 2013(19186)
- 2012(17903)
- 2011(16315)
- 2010(16394)
- 2009(15142)
- 2008(14470)
- 2007(12628)
- 2006(11354)
- 2005(10247)
- 学科
- 济(80649)
- 经济(80575)
- 管理(48870)
- 业(44598)
- 企(33607)
- 企业(33607)
- 地方(28567)
- 中国(28178)
- 方法(25223)
- 农(23834)
- 数学(21320)
- 数学方法(21034)
- 业经(19538)
- 农业(16747)
- 财(15810)
- 地方经济(15011)
- 环境(14914)
- 学(14882)
- 发(13954)
- 制(13361)
- 融(12961)
- 金融(12960)
- 贸(12957)
- 贸易(12945)
- 易(12381)
- 银(12347)
- 银行(12334)
- 行(11995)
- 和(11901)
- 理论(11840)
- 机构
- 学院(251633)
- 大学(246809)
- 济(102363)
- 经济(99883)
- 管理(93960)
- 研究(91633)
- 理学(79871)
- 理学院(78815)
- 管理学(77425)
- 管理学院(76940)
- 中国(68402)
- 科学(56731)
- 京(53855)
- 所(45854)
- 财(45193)
- 中心(42352)
- 农(41731)
- 研究所(41460)
- 江(40072)
- 范(37950)
- 师范(37614)
- 业大(36233)
- 财经(35091)
- 院(34263)
- 北京(33732)
- 州(32496)
- 农业(32323)
- 经(31711)
- 经济学(30504)
- 师范大学(30305)
- 基金
- 项目(170614)
- 科学(135436)
- 研究(128107)
- 基金(120366)
- 家(104541)
- 国家(103623)
- 科学基金(89406)
- 社会(81778)
- 社会科(77512)
- 社会科学(77490)
- 省(71330)
- 基金项目(63971)
- 划(58096)
- 教育(57996)
- 自然(55688)
- 自然科(54377)
- 自然科学(54365)
- 自然科学基金(53282)
- 编号(52970)
- 资助(47238)
- 发(43374)
- 成果(41857)
- 重点(39243)
- 课题(38042)
- 部(36008)
- 创(35805)
- 发展(35086)
- 展(34508)
- 创新(33481)
- 国家社会(33414)
- 期刊
- 济(123935)
- 经济(123935)
- 研究(77448)
- 中国(57568)
- 农(39021)
- 管理(35280)
- 科学(35113)
- 学报(35064)
- 教育(33237)
- 财(32819)
- 农业(27235)
- 大学(26551)
- 学学(24726)
- 技术(24045)
- 融(23397)
- 金融(23397)
- 业经(22833)
- 经济研究(19007)
- 问题(16889)
- 财经(15944)
- 业(14410)
- 资源(14217)
- 经(13963)
- 发(13201)
- 技术经济(12441)
- 科技(12228)
- 商业(12176)
- 图书(12146)
- 现代(12144)
- 统计(11260)
共检索到391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兰晓萍 郭善钡 黄颖敏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路径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工业地理学视角开展了省域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与发展路径研究。通过从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和规模效益6个维度构建省域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8个重要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工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徐翊莎
河南省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2020年3月27日在洛阳市召开。会议明确了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要求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依法赋予洛阳部分省级权限,支持洛阳在部分领域先行先试,在新起点上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打造带动河南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A报业集团正值重塑产业结构、着力转型发展关键期,文章对A报业集团如何借势发力、逆势突围进行了分析探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屈小娥 马黄龙 王晓芳
文章从经济发展基本面和五大发展理念两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综合评价1997—2019年省域和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系统聚类算法和马尔科夫链矩阵对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全国及四大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和五大发展理念指数呈现阶梯状攀升态势,而经济发展基本面指数呈现波折中向上爬升的态势;聚类结果表明浙江等东部地区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宁夏等西部地区省份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各省份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雷 陆大道 陈汉欣 赵令勋
首先分析新中国工业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曲折成长时期(1950—1979);②全面成长时期(1979—1997);③兴旺发达时期(1998—2009)。三个时期各有特点,但都围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开展工作。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工业地理学研究内容呈多元化趋势。然后阐述工业地理学五个主要成就:①任务带学科,结出丰硕成果;②借鉴国外经验,编著国外工业地理及翻译方法论著作;③实践出真知,以创新精神进行理论总结和提高;④开拓新的领域,高新产业和公司地理开花结果;⑤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学者研究视野。而在结论部分对今后中国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作了轮廓性的展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敦平 叶蕾
文章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5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且存在上、中、下游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在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中,仅有19个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因子得分大于0,并且黄河上游地区各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因子得分相对较低,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相对较高,进一步的聚类分析将黄河流域各地区划分为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较高、一般、较低三类。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强 李秋哲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挥旅游业赋能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高质量发展特征为框架,把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包括旅游业质量追赶、创新驱动、结构升级、绿色发展、共同富裕5个维度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评价法对2012-2021年中国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时序动态测度,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差异测度以及集聚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经历了“提升-下降-恢复”三个阶段,新冠疫情冲击影响较大,但恢复势头良好。②10年间区域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012-2019年,由京津、长三角领先发展,逐步转变为东部沿海到内陆递减;2020年,疫情冲击下呈现抱团发展;2021年,形成南强北弱的发展格局。③整体差异呈现“下降-上升-回落”态势;地区内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差异是地区内差异主要来源,西部地区差异扩大趋势明显。④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且呈波动状态。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特征稳定性较强,东部地区呈现高值集聚,西部与东北地区呈现低值集聚,中部地区江西、安徽已完成“低-高”集聚向“高-高”聚集态势转变,西部地区云南完成了“低-低”集聚向“高-低”集聚态势转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编者按:本期发表的一组文章系2021年12月20日在河南南阳召开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记录及综述。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由范恒山、杨开忠、金碚、曹文炼、肖金成倡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发起,邀请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理论、政策研究的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组成。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使南阳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
省域副中心城市 中国区域经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雷 高菠阳 刘卫东 陆大道 陈汉欣 赵令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70年来,在工业地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贡献了大批科研成果,代表了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方向与水平。本文首先回顾了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工业地理学发展经历的3个阶段,包括:曲折成长时期(1940-1979),全面成长时期(1979-1997)和兴旺发达时期(1998-2009)。3个时期各有特点,但都围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开展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工业地理学研究内容呈多元化趋势。近年来地理资源所工业地理学研究取得了4个主要成就,包括:任务带学科,结出丰硕成果;借鉴国外经验,编著国外工业地理及翻译方法论著作;实践出真知,以创新精神进行理论总结和提高;开拓新的领域,高新产业和公司地理开花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地理资源所,乃至中国工业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志华 杨强 申玉铭
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提升城市与区域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运用熵值法、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对2003,2013年35个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可分为高水平、中等水平和一般水平3种类型。2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沿海、沿江及港口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3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正相关。4城市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
区域中心城市 服务业 发展水平 熵值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哲 洪再生
关于高铁等新型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的规划建设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此类项目的规划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进一步探讨与论证的问题,以天津西站副中心地区的规划为例,从地区发展模式、业态选择、动态组织以及形态设计等方面探讨枢纽地区的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以期为今后我国此类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中心区 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有为 刘花 高国力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期全国有10余个省份提出打造30多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计划。但社会各界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认识尚不统一,省域副中心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并不明确。省域副中心城市应具有经济优势突出、产业竞争力强、人口规模较大和交通区位优越等基本特征,分担部分中心城市功能、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等基本功能。根据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目标,结合国家批复的7座省域副中心城市及各省发文明确的14座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本情况,构建一套用于评价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看,这21座城市中有3座已经具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有9座城市具备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条件,另有9座城市尚未达到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条件。为充分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其选择要根据各省及备选城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尽可能选择处于培育期和发展期的城市重点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晓东
一、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在新形势、新发展格局下,把握与厘清改革的本质与内涵,回归改革常识,回归改革的基本面,加强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广度与深度,强化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各级政府机构是建设副中心城市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做大做强做优交投、
关键词:
省域副中心城市 消费中心 中心城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新立
南阳跃升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是南阳几千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也是河南几千年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做好这件事必须从战略上进行周密的、长远的谋划,并且选择好近期的突破口。一、南阳在设计理念、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一定要有全新面貌南阳市区的面积比上海还要大,通过制定好的总体规划,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建筑可以低密度,绿地、水面的覆盖率比较高,水运、铁路、公路、空运发达,建成泛在、
关键词:
省域副中心城市 企业家成长 战略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