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18)
- 2023(14795)
- 2022(12474)
- 2021(11351)
- 2020(9550)
- 2019(21484)
- 2018(20960)
- 2017(40308)
- 2016(21479)
- 2015(23116)
- 2014(22454)
- 2013(22094)
- 2012(20012)
- 2011(17902)
- 2010(17341)
- 2009(15661)
- 2008(14737)
- 2007(12482)
- 2006(10505)
- 2005(8484)
- 学科
- 济(90043)
- 经济(89950)
- 管理(65393)
- 业(63627)
- 企(52995)
- 企业(52995)
- 方法(47346)
- 数学(43064)
- 数学方法(42652)
- 中国(24189)
- 财(23316)
- 农(21278)
- 技术(18991)
- 业经(18596)
- 地方(17495)
- 贸(16387)
- 贸易(16378)
- 易(15905)
- 务(14734)
- 财务(14701)
- 学(14690)
- 财务管理(14672)
- 农业(14634)
- 企业财务(14045)
- 环境(13710)
- 制(13621)
- 技术管理(13342)
- 划(12388)
- 理论(12244)
- 融(12031)
- 机构
- 大学(294542)
- 学院(293952)
- 济(125648)
- 经济(123504)
- 管理(121915)
- 理学(108309)
- 理学院(107198)
- 管理学(105494)
- 管理学院(104950)
- 研究(91776)
- 中国(67027)
- 京(58432)
- 科学(56179)
- 财(54217)
- 农(48071)
- 业大(46298)
- 财经(45439)
- 中心(43782)
- 所(42840)
- 经(41847)
- 江(40912)
- 经济学(39884)
- 研究所(39555)
- 农业(38300)
- 经济学院(36520)
- 北京(34779)
- 范(34688)
- 财经大学(34491)
- 师范(34210)
- 院(34049)
- 基金
- 项目(217912)
- 科学(175131)
- 基金(163681)
- 研究(151956)
- 家(144290)
- 国家(143193)
- 科学基金(125649)
- 社会(102291)
- 社会科(97529)
- 社会科学(97510)
- 基金项目(87857)
- 省(84876)
- 自然(83506)
- 自然科(81821)
- 自然科学(81799)
- 自然科学基金(80405)
- 划(71725)
- 教育(70565)
- 资助(65524)
- 编号(56974)
- 创(50438)
- 重点(48880)
- 部(48538)
- 创新(46500)
- 发(45888)
- 国家社会(44041)
- 科研(42565)
- 教育部(42349)
- 成果(42225)
- 人文(41212)
- 期刊
- 济(118140)
- 经济(118140)
- 研究(77934)
- 中国(49043)
- 学报(46757)
- 管理(44469)
- 科学(43626)
- 财(40829)
- 农(40186)
- 大学(35903)
- 学学(34448)
- 农业(27386)
- 技术(25637)
- 教育(23352)
- 融(22627)
- 金融(22627)
- 财经(21995)
- 经济研究(20844)
- 业经(19784)
- 经(18904)
- 问题(17500)
- 统计(15815)
- 业(15755)
- 科技(15712)
- 策(15679)
- 技术经济(15109)
- 商业(14208)
- 版(13395)
- 决策(13122)
- 理论(12610)
共检索到398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崔新蕾 白莹莹
经济转型期间“以地谋发展”模式得以延续并驱动城市创新发展对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7—2019年数据,利用面板双固定模型评估工业地价补贴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研究其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研究表明:(1)工业地价补贴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既促进创新数量的增长也促进创新质量的提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成立;投资效应会降低工业地价补贴对创新水平提升的促进效应,工资激励效应则会提升工业地价补贴对创新的促进作用。(2)工业地价补贴显著促进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2012年及以后显著促进创新质量提升;在创新环境较差城市对创新的正向效应显著;显著提高南方城市的创新质量。(3)拓展分析发现,工业地价补贴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相邻地区创新水平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工业地价补贴对创新数量、可持续创新均存在双门槛效应。因此,实行“以地引资”式的工业用地补贴关键是“因城施策”,政府应重视投资和激励政策对创新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实现经济长足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磊 张雪薇
文章以2011—2020年中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变异系数法测度了科技金融生态水平,运用Arc GIS探究了科技金融生态和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实证检验了科技金融生态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和非均衡性。(2)科技金融生态对本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在高铁时间距离权重下对其邻近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了最大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存在“U”形关系;科技金融生态与环境规制形成协同效应,进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伟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率的快速攀升,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的影响日益凸显。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讨论了2007—2016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城市的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与人口集聚的关系。结果表明: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并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一方面,住房负担与人口集聚正相关,但在一二线城市为边际效应递减,而在三四线城市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形特征;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同样与人口集聚正相关,在一二线城市表现为边际效应递减,而在三四线城市表现为边际效应递增。因此,为促进人口集聚,在不同城市应该采取差异化的人口吸引政策。一二线城市应该关注于降低住房负担,同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三四线城市则应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
关键词:
住房负担 公共服务 人口集聚 门槛效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延春 谷浩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选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中游和成渝五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群中的城市中心性指数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在职能上呈现等级分布;每个城市群都拥有核心城市作为支柱带动城市群发展,核心城市具有显著的服务业中心性指数,制造业中心性突出的城市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基础。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处于城市群发展完善阶段,拥有多个核心城市联动发展;京津冀和成渝处于城市群的发展不均衡阶段,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分化明显;长中游仍处于城市群初级阶段,城市的中心性指数低,城市间联系强度低。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中心性 制造业 服务业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新智 张鹏飞 史晓宇
产业是城市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其集聚程度和类型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08—2019年五大城市群107个城市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均能显著推进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产业集聚能通过技术创新产生中介效应;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差异;对于不同城市群,不同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也不尽相同;另外,利用门槛模型检验发现第三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为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投入力度的强化,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集聚 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张晓萌 刘玉鑫 仲崇阳
随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日益增大,提升绿色TFP已经成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03—2016年城市数据采用DEA的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五大城市群的绿色TFP指数,并使用Kernel密度估计、传统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城市群绿色TFP增长的分布动态演进和趋势预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显示:(1)五大城市群整体及各城市群绿色TFP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大部分城市群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也呈现上升趋势。城市群绿色TFP差异均呈整体扩大趋势,技术效率差异的扩大是其主要原因。五大城市群整体及各城市群分布都呈现出右拖尾和极化趋势。(2)除成渝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绿色TFP增长均存在俱乐部趋同效应。金融发展、要素禀赋、技术进步均没有显著拉动低水平城市绿色TFP提升,导致低水平趋同现象显著。随着绿色TFP指数的提高,各影响因素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大。(3)城市群绿色TFP指数转移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低水平的邻域会阻碍本地区绿色TFP增长,而高水平的邻域对本地区绿色TFP具有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鹏飞 黎佩雨 刘新智
文章以2008—202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1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广义矩估计与门槛模型考察了产业的空间集聚、城市劳动力流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劳动力流入均能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且两者的相互作用能扩大这种促进作用;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通过门槛检验发现,五大城市群产业的空间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其门槛值为1.2289。对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城市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劳动力流入规模的扩大,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人才引进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丽莉 杨予越 李长风 赵婷婷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构建消费中心城市,不仅可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还能起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城市竞争力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采用全局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13—2019年中国五大城市群涵盖的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划分消费中心城市层级,考察各城市群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各大城市群内部存在双核或三核消费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消费中心城市指数提升;(2)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在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演变趋势上均存在一定差异,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都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现象,且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程度最大;(3)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异呈现抑制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沛
加快推进我国城市群建设是促进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我国五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城市群竞争力基础上,实证考察我国城市群竞争力与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群竞争力的提升能够通过扩大商贸流通业市场规模、提供丰厚的要素资源支撑、加剧商贸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城市群品牌效应,促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从客观测度结果来看,我国五大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力指数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竞争力最强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其次是珠三角城市群,然后是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进一步地,城市群竞争力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会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城市群竞争力越强,其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就越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凌翔 韩杰 黄征学 刘光成
探讨城市群间土地供给经济绩效的时空效应特征,特别是研究土地供给空间效应的城市群差异,不仅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也可为土地供给政策的创新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在城市群经济空间相关性检验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比分析城市群土地供给的直接效应及城市间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表现出显著的经济空间相关性;五大城市群中土地供给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土地供给量更为显著;传统"一刀切式"的土地供给政策需要结合不同城市群间土地供给经济绩效的差异进行改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珊 温榕冰 李建军 杨豪 陈婷婷 朱宁
文章以中国五大城市群为案例,基于精细化的碳排放与用地景观栅格数据,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5—2018年城市碳排放绩效,利用景观指数量化城市用地景观格局,再结合核密度估计和泰尔指数揭示城市群碳排放绩效与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化规律,最后结合线性拟回归与Pearson相关性对城市群用地景观格局与碳排放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五大城市群碳排放绩效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城市群内碳排放绩效比城市群间差异更大。(2)研究期间五大城市群间及内部景观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其中城市扩张指标“景观总面积”呈上升趋势,表现为东部城市群高于中西部;形状复杂性指标“景观形状指数”与紧凑型指标“分离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两者均表现为京津冀最高、珠三角最低。(3)城市群用地景观格局与碳排放绩效紧密相关且具有区域异质性。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在京津冀、长江中游、珠三角促进碳排放绩效提升;除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用地形状复杂度指数与紧凑度指数均抑制碳排放绩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肖松 邹小伟 张永薇 姚栋夫
城市群作为创新要素集聚地,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发挥战略性支撑作用,县域是城市群协同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中国未来城市发展中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采用DEA-BCC效率模型、核密度、空间探索性等研究方法,测算2018—2021年长三角、珠三角、中原、成渝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所辖县域科技创新效率,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五大城市群县域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五大城市群县域科技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距,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创新投入和科技人力资源禀赋等是阻碍县域科技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城市群县域科技创新效率优化路径。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刚 王光辉 刘勇 吴清
立足区域多维联系的网络视角,建立了多维网络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空间结构、关联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网络空间结构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具有明显的极核特征,层级结构比较显著,网络联系强度呈现明显的地理衰减规律;2)在网络整体结构方面,城市多维网络呈现出多线程、多城市、跨区域的网络分布态势,具有显著的“局域网”和小世界特征,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和叠加效应还需加强;3)在网络中心性方面,五大城市群信息联系网络的外向程度中心性>高铁联系>科技联系>资金联系,高铁联系的内向程度>科技联系>资金联系>信息联系;4)在网络相似性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整体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不同城市群与不同维度网络间的关联强度具有一定的差异;5)在影响因素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均不同程度受地理空间、经济差异、制度差异、认知差异的影响,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和作用大小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何雄浪 陈贤青
人口流动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则导致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采用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流入会促进本地创新,而人口流出会抑制本地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净流入均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净流入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会抑制人口净流出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人口流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老年人口流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不显著,但老年人口流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不同的城市群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采取差别化的人口流动引导政策,充分挖掘各年龄段流动人口的潜力,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创新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齐欣 杨膨宇 王尧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提升产业效率中的作用。通过构建创新行为的出现对产业效率影响的微观机制,开展创新水平同生产活动的适应性与匹配性分析,揭示了创新行为的出现对产业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城市产业竞争的空间互动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创新水平对城市产业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创新水平对产业效率的影响有强化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市场化水平下,这种影响呈现出“倒U形”的阶段性特征,市场化水平须同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创新水平与生产活动存在适应性与匹配性关系,创新程度较低的城市与非核心城市在传统地理联系与经济联系的背景下呈现出“向上竞争”的空间互动形态,而创新程度较高的城市与核心城市逐渐打破地理界限,呈现以“逐优竞争”为主的跨区域空间竞争态势。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自主创新、完善基础设施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市场化水平、规范城市竞争是激发创新、提升城市产业效率的重要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