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974)
2023(24058)
2022(20495)
2021(19020)
2020(16143)
2019(36823)
2018(36188)
2017(68115)
2016(37811)
2015(42359)
2014(42040)
2013(41527)
2012(38174)
2011(34251)
2010(34249)
2009(32122)
2008(31945)
2007(28261)
2006(24707)
2005(22242)
作者
(112049)
(93463)
(93086)
(88690)
(59362)
(45083)
(42467)
(36621)
(35392)
(33680)
(31788)
(31573)
(29807)
(29654)
(29185)
(28799)
(28629)
(27773)
(27016)
(26975)
(23516)
(23027)
(22952)
(21336)
(21062)
(20974)
(20944)
(20801)
(19050)
(18772)
学科
(148614)
经济(148444)
(116428)
管理(112934)
(100005)
企业(100005)
方法(67692)
数学(56415)
数学方法(55640)
(44079)
(42864)
中国(40995)
业经(39041)
(33457)
农业(29921)
(29549)
(28776)
财务(28682)
财务管理(28626)
地方(28620)
(28459)
贸易(28445)
(27644)
企业财务(27147)
理论(26912)
技术(25006)
(24706)
(23402)
银行(23305)
(22170)
机构
学院(535549)
大学(534799)
(209472)
经济(204850)
管理(204478)
研究(182525)
理学(175913)
理学院(173871)
管理学(170391)
管理学院(169428)
中国(138066)
科学(117895)
(114681)
(101760)
(97648)
(94625)
业大(86546)
研究所(86282)
中心(83343)
(81413)
农业(80397)
财经(77385)
北京(71824)
(70314)
(69754)
师范(68907)
(65856)
(65273)
经济学(62633)
技术(59017)
基金
项目(362241)
科学(282031)
基金(260833)
研究(256359)
(231455)
国家(229498)
科学基金(194673)
社会(159713)
社会科(151151)
社会科学(151108)
(142966)
基金项目(137252)
自然(129725)
自然科(126760)
自然科学(126720)
自然科学基金(124440)
(120909)
教育(118481)
资助(108068)
编号(103925)
成果(84376)
重点(82191)
(78076)
(77009)
(75519)
课题(72093)
创新(70332)
科研(70306)
计划(68293)
大学(66540)
期刊
(231709)
经济(231709)
研究(152395)
中国(106233)
学报(96315)
(93162)
科学(83838)
(78390)
管理(77524)
大学(71371)
学学(67163)
农业(63426)
教育(58312)
技术(47376)
(46727)
金融(46727)
业经(39302)
财经(37993)
经济研究(36921)
(35796)
(32725)
问题(30216)
图书(30124)
(28228)
技术经济(26684)
科技(25984)
统计(24801)
业大(24763)
(24459)
理论(23882)
共检索到798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德瑞  王喆  杨李娟  
近十余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下一阶段各方关注的要点。本文结合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综合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理论研究推导出: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负相关,这种负相关直到工业化后期才能被消除。本文采用2002年至2011年的全国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研究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较大区别。四大经济区应该实行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德瑞  王喆  杨李娟  
近十余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下一阶段各方关注的要点。本文结合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综合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理论研究推导出: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负相关,这种负相关直到工业化后期才能被消除。本文采用2002年至2011年的全国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研究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较大区别。四大经济区应该实行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尹朝静  吴贤荣  
研究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与趋势演进规律对于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合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科学测算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以农业碳强度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系统考察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结论揭示:①中国农业碳排放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波动下降型"、"持续上升型"与"波动上升型"等四种类型;农业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差异较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正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处于高度平均;中部地区扩大趋势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邓桂枝  
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是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选取国内22个省、市2005~2009年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法和Theil指数模型计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度及差异度,然后运用生态位评估模型进一步测算出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具有地域不均衡性;(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差异在2005~2009年间呈波动型变化,集聚差异总体较大;(3)除北京市外,其余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适宜性较低。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寇冬雪  黄娟  
绿色化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考量,识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减排的调节机制,对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污染排放强度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制造业集聚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且该作用呈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区域异质性特征。进一步地,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五种行业类别,各生产性服务业的调节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此外,将物流业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减排过程存在积极的调节效应。因此,为探索产业多元化融合模式,助力"两业"深度融合,应根据区域禀赋和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两业"深度融合。具体地,应根据行业特征及其关联性,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润滑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性优势,打造绿色物流体系;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加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肖国安  张志彬  
运用城市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我国工业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报酬激励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并没有导致利润水平的同步上升。而生产性服务业在市场化程度高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特大城市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实现价值链地位跃升,从而在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形成有机的专业化分工。因此,加快行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为东  陈丽珍  陈健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生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与多样性则均对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利影响;对部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作用相对减弱,而竞争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增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向宁  孙秋碧  
以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6~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根据诺兰阶段模型、生产率悖论,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具有界限的假设。运用单位根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信息化对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两化融合存在界限的结论。最后提出不同滞后期信息化与工业化平均水平比值的方法来测度界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纯彬  杨仁发  
基于2004~2010年我国2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专业化分工、工业化程度、服务效率、产业融合程度、政府规模、制造业集中度、对外开放程度等指标,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实证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工业化程度对我国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最大,且在五个细分行业中,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外,工业化也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西部以及五个细分行业,服务效率均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服务效率的提升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业融合程度对全国及东部、中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弱,在五个细分行业中,产业融合程度的促进作用也较弱或不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家羚  姜安印  
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区位商法测算了我国35个大中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并根据其高低分组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城镇化,但当集聚度达到高程度时,其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减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据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不同的地区提出了相应的城镇化发展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耀中  欧阳彪  李越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现象,并已形成东部沿海城市的高值集聚区和西部城市的低值集聚区;我国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民收入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作用显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由显著变得不显著;政府政策支持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影响日益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光  张超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2004—2011年全国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整体制造业及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通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能显著提高整体制造业的效率,其中金融服务的提升效果最明显,但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的提升效果不显著;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最显著,金融服务对三种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总体影响最大,而科技服务对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要么具有负效应,要么不显著。流通服务最能提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效率,金融服务则最能提升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效率。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筱乐  
政府规模存在差异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本文将政府规模作为门限变量,结合我国2004-2011年20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回归和门限回归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呈非线性关系。政府规模较低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当政府规模跨越较高门限值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建议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市场化改革、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转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宝义  张卫国  
关键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廷锦  茶洪旺  
由于人们共享信息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形成"数字鸿沟",不仅拉大贫富差距,还影响人们的财富创造能力,导致越是贫困的地区,"数字鸿沟"越大;区域间"数字鸿沟"越大的地区,贫困程度越深。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十二五"期间全国31个省市的"数字鸿沟"和贫困指数,通过皮尔逊检验、OLS回归实证分析"数字鸿沟"与贫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且有61.6%的贫困指数变化可以通过"数字鸿沟"指数的变化来解释。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缩小"数字鸿沟"可以破除"数字鸿沟"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从而减少贫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