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98)
- 2023(13851)
- 2022(11119)
- 2021(9975)
- 2020(8051)
- 2019(17816)
- 2018(17262)
- 2017(32641)
- 2016(17416)
- 2015(19391)
- 2014(19113)
- 2013(18934)
- 2012(17433)
- 2011(15976)
- 2010(15644)
- 2009(14578)
- 2008(14015)
- 2007(12271)
- 2006(11235)
- 2005(10387)
- 学科
- 济(97955)
- 经济(97874)
- 管理(46390)
- 业(42600)
- 方法(33798)
- 企(30604)
- 企业(30604)
- 数学(30603)
- 数学方法(30464)
- 中国(26745)
- 农(23540)
- 地方(23193)
- 业经(18870)
- 学(17866)
- 贸(17201)
- 贸易(17191)
- 财(16875)
- 易(16735)
- 农业(16409)
- 地方经济(14887)
- 环境(14654)
- 制(14509)
- 融(12959)
- 金融(12958)
- 发(12863)
- 银(12541)
- 银行(12501)
- 行(12073)
- 产业(11891)
- 体(11433)
- 机构
- 大学(260617)
- 学院(258747)
- 济(126249)
- 经济(124362)
- 研究(100541)
- 管理(94372)
- 理学(81605)
- 理学院(80602)
- 管理学(79439)
- 管理学院(78965)
- 中国(75888)
- 科学(59359)
- 京(55110)
- 财(52046)
- 所(51207)
- 农(47427)
- 研究所(46908)
- 中心(43213)
- 财经(42300)
- 经济学(41758)
- 业大(38939)
- 经(38817)
- 经济学院(37568)
- 农业(37262)
- 江(36713)
- 院(35821)
- 北京(34934)
- 范(32702)
- 师范(32309)
- 科学院(31916)
- 基金
- 项目(175698)
- 科学(139775)
- 基金(131830)
- 研究(123616)
- 家(117871)
- 国家(116982)
- 科学基金(98879)
- 社会(85628)
- 社会科(81410)
- 社会科学(81391)
- 基金项目(69114)
- 省(65157)
- 自然(61784)
- 自然科(60385)
- 自然科学(60364)
- 自然科学基金(59335)
- 划(56017)
- 教育(54221)
- 资助(52513)
- 编号(45285)
- 重点(40616)
- 发(40506)
- 部(39734)
- 国家社会(38219)
- 创(36152)
- 成果(35756)
- 中国(34304)
- 创新(34187)
- 教育部(33831)
- 科研(33333)
- 期刊
- 济(140710)
- 经济(140710)
- 研究(81119)
- 中国(49491)
- 学报(44480)
- 农(43537)
- 科学(41073)
- 财(37758)
- 管理(35418)
- 大学(33220)
- 学学(31856)
- 农业(29603)
- 经济研究(25427)
- 融(23980)
- 金融(23980)
- 财经(22313)
- 业经(20067)
- 技术(19844)
- 经(19527)
- 问题(19037)
- 教育(18415)
- 贸(16891)
- 业(16541)
- 世界(15703)
- 国际(15480)
- 技术经济(14451)
- 统计(12715)
- 资源(12508)
- 版(11990)
- 商业(11783)
共检索到391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萍 孙群力
本文采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78-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表示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空间结构变化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潘越 杜小敏
本文利用非参数可加模型,实证研究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我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力流动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与影响强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大量从中西部流入到东部的劳动力显著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关系。劳动力在区域间的不均衡流动在客观上扩大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 车治辂
该文运用SBM-DDF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6年的绿色生产效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绿色化水平衡量指标,定量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绿色化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使用对中国的效率造成了较大损失,效率水平呈现"东-中-西"递减结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低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环境规制的加强使得两者在2009-2016年变动趋势趋同,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后省份排名变化较大,不同省份对环境因素的反应存在异质性;在考察期内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绿色化水平较低,分区域来看,64%的东部和63%的中部省份经济增长绿色化水平呈现改善,西部仅有18%的省份呈现较低程度的改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熊曦 张闻 魏敏 汤春玲
文章以湖南省为例,分析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都对湖南经济增长有着正向影响,且新型城镇化拉动湖南经济增长的效应比工业化的拉动效应要大,同时,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更加明显,而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较明显。因此,湖南应提升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短期内则要适度发展新兴工业,提升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邹博宇 韩鹏 黄一鸣
本文通过对成渝经济区1978-2012年反映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影响的5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分区的模型估计则发现,各变量对重庆和四川分区的影响不尽相同,这说明成渝经济区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依旧不够,重庆和四川相关地区没有能够有效打破省域界限,实现优势互补和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宇文 谭凤连 谌岚 李亚诚
以2005—2013年中国29个省区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除西藏、黑龙江及港澳台),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传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表现为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为正线性关系;全国和分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为线性关系,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对外开放扩张、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支出规模增大以及经济转型可以进一步巩固城镇化的收入效应,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和能源消费强度扩大则会抑制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宇文 谭凤连 谌岚 李亚诚
以2005—2013年中国29个省区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除西藏、黑龙江及港澳台),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传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表现为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为正线性关系;全国和分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为线性关系,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对外开放扩张、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支出规模增大以及经济转型可以进一步巩固城镇化的收入效应,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和能源消费强度扩大则会抑制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干一慧
文章以哈佛模型为基础,利用中国31个省份19902015年每隔5年的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人口增长率、少儿人口增长率及少儿抚养比增长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统计意义上显著的负面影响;就业人口比重增长率、劳动参与率增长率、老年人口增长率及老年抚养比增长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目前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尚未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但未来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所以既要正确评估目前人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干一慧
文章以哈佛模型为基础,利用中国31个省份1990~2015年每隔5年的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人口增长率、少儿人口增长率及少儿抚养比增长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统计意义上显著的负面影响;就业人口比重增长率、劳动参与率增长率、老年人口增长率及老年抚养比增长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目前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尚未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但未来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所以既要正确评估目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要未雨绸缪,从整个社会系统出发制定应对老龄化的综合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庞瑞芝 李鹏
本文运用基于松弛的序列方向性距离函数对1985—2009年中国省际工业部门的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进行了核算,并着重从区域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政策角度分析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本文发现改革开放之初所推行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在促进东部工业崛起之时显著拉大了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差距,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执行的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在高耗能产业"污染西迁"影响下,并未能有效改观沿海与内陆新型工业化两极分化格局。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东部工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成功抵御了1998年以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彰显了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新型工业化增长模式转型中的重要价值。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岳平 钟世川
文章利用C-D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78年~2013年间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前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选择指数收敛值各异;2011年后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选择指数波动幅度较大;技术选择指数在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人均产出和滞后一期的人均产出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东中西地区的技术选择指数存在差异,并且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自身经济增长依赖较为明显。
关键词:
技术选择 人均产出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魏后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这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外商投资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本文利用 1 985— 1 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 ,对外商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在这期间 ,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 ,大约有 90 %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二元结构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田云华 王凌峰 张建武
文章利用我国1993~2015年省级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与利用外资形式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发现我国利用外资总体上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其中,以国有企业为合作主体的中外合资企业(EJVs)最大程度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外商独资企业(WFFEs)同样发挥了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外合作企业(CJVs)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扩展研究显示:我国沿海地区的中外合资企业显著带动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外合作企业对内陆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外商独资企业则表现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文章发现,由于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外资企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在进一步区分不同外贸发展方式后,加工贸易出口整体上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后,沿海加工贸易抑制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对较远的内陆地区仍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米娟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日益突出。此项研究通过对地区经济差异的统计描述,并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在传统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两个变量来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得出了结论和启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区域增长差异 经济增长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兆良 田淑英
关键自然资本提供人类健康与福利功能,关键自然资本能否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从而产生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仍是有待进一步检验的理论问题。文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各类关键自然资本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键自然资本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经济增长效应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得以实现。研究结论对应的政策含义为,一要加大对关键自然资本投资,扩大其外部性实施范围;二是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促进关键自然资本要素功能的发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关键自然资本 人力资本 区域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