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39)
2023(14601)
2022(12389)
2021(11705)
2020(9688)
2019(22382)
2018(22262)
2017(42740)
2016(23267)
2015(26509)
2014(26613)
2013(26274)
2012(24204)
2011(21801)
2010(21599)
2009(19870)
2008(19506)
2007(17117)
2006(15079)
2005(13457)
作者
(67331)
(55832)
(55486)
(52964)
(35685)
(26664)
(25230)
(22084)
(21271)
(20044)
(19037)
(18945)
(17783)
(17578)
(17244)
(17221)
(16786)
(16416)
(15940)
(15831)
(13943)
(13771)
(13476)
(12608)
(12476)
(12429)
(12262)
(12238)
(11199)
(11042)
学科
(99864)
经济(99760)
管理(64517)
(61580)
(50250)
企业(50250)
方法(43642)
数学(37627)
数学方法(37207)
中国(28883)
(26244)
业经(22901)
(21361)
(20662)
地方(19849)
(19219)
贸易(19208)
(18710)
(17409)
农业(17302)
理论(15484)
(15203)
技术(15175)
环境(14820)
产业(14706)
(14462)
银行(14423)
(13801)
(13780)
金融(13779)
机构
大学(336821)
学院(332784)
(138975)
经济(136206)
管理(130888)
研究(116750)
理学(113220)
理学院(111964)
管理学(110062)
管理学院(109490)
中国(87093)
(73257)
科学(71483)
(59932)
(58496)
研究所(53465)
(52317)
中心(51514)
财经(48705)
业大(48656)
(47076)
北京(46875)
(44603)
(44419)
师范(44204)
经济学(42594)
(42302)
农业(41043)
经济学院(38430)
(38365)
基金
项目(227177)
科学(178892)
研究(167137)
基金(165710)
(144443)
国家(143289)
科学基金(122582)
社会(106324)
社会科(100788)
社会科学(100764)
基金项目(87593)
(86084)
自然(78285)
自然科(76491)
自然科学(76474)
教育(75476)
自然科学基金(75099)
(72957)
资助(68520)
编号(67193)
成果(55076)
(50690)
重点(50607)
(49195)
(46750)
课题(46299)
国家社会(44372)
创新(43673)
教育部(43532)
科研(42851)
期刊
(152209)
经济(152209)
研究(101173)
中国(63151)
学报(52936)
科学(49628)
管理(49116)
(48553)
(43479)
大学(40384)
学学(37693)
教育(37228)
农业(34270)
技术(28610)
(27093)
金融(27093)
经济研究(24956)
财经(23941)
业经(23711)
(20682)
问题(20335)
图书(18455)
(18281)
(16843)
技术经济(16739)
科技(16250)
理论(15931)
世界(15641)
现代(15259)
(15098)
共检索到490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罗朝华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 ,其重要作用就在于带动经济较快增长。我国的经济成长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90年代以来 ,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问题开始日益突出 ,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但对于摆脱当前经济发展的困境 ,而且对于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长期任务都有重大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张辉  黄泽华  
本文在深入探讨产业结构高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种既可用于横截面数据比较、也可用于时间序列比较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本文认为,产业结构高度表面上是不同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本文研究发现:(1)若以现代工业化为标准,那么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看,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1/3;(2)各省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东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中西部地区;(3)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呈现超乎寻常的高速变化,中国经济也逐渐步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轨道。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言信  熊旭航  
上世纪80年代始,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十分严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此,我国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应该把形成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主导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并加快基础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能源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促进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转换等几个方面作为政策目标,并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付晨玉  杨艳琳  
研究目标:测度与评价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质量。研究方法:根据新发展理念构建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1997~2016年全国和30个省份的工业数据以及35个二位码工业行业数据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产业发展质量总体上呈平稳上升趋势,产业发展速度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产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不平衡,产业的技术进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较低;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产业发展质量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创新:将产业发展质量与工业化进程相结合,从区域和行业的双重视角考察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质量水平和阶段变动特征。研究价值:明确产业发展质量的内涵,揭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发展质量的变动趋势,使各地区和各部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据可依、有标可循。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鸿鹰  武康平  
产业集聚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发展经济学从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出发,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些年来,国外基于该视角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研究包括:分析二元经济结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探讨产业集聚中的合作关系;研究国际经济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考察产业集聚中的制度因素;提出旨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炬  吴巧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能源消耗(生活消耗除外)出现了较大波动,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计算、分析了驱使能源消耗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与结构效应,并利用H-P滤波、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节能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1980-2005年累计节能量为94457万t标准煤,1980-2005年中国节能缺口处于波动之中,尤其是1998年以后,受重新重工业化的影响,与潜在节能率相比,实际节能率在逐步降低,但到2005年,实际节能率大于潜在节能率,节能优先的高能效战略得到一定落实,有效控制和改善了能源的紧张状态。同时,近年来重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改善,说明重工业化对能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振  
本研究拓展了传统的化石能源地概念,提出一种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的化石能源地面积估算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对中国1980~2006年各种能源消费项目的化石能源地面积进行估算,并利用基于协整理论的误差修正模型对工业化演进与化石能源地面积变动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进行解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1980~2006年各种能源消费项目的化石能源地I型与II型面积均呈波动增长态势,且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与工业化演进特点相对应的波动性特征;(2)工业化发展与化石能源地面积变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当工业化水平变动1%时,化石能源地面积相应地同向变化4.515 4%;(3)工业化发展与化石能源地面积之间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楠  
文章利用20世纪30年代工业调查数据,对中国工业化早期童工使用情况及其对所在行业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近代中国童工的使用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征。其中,上海、江苏、四川、河北是童工主要分布地区;分行业看,纺织工业、造纸印刷业是童工绝对人数较多的行业部门。此外,就童工使用对经济绩效影响的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童工对工业行业绩效提高无显著影响。但如果童工占总劳动力比重超过10%时,童工数量每增加1%,商品总值增加0.07%左右,对行业商品产值的贡献率仅为3%。由此可见,童工对近代工业发展没有实际上的贡献,大量童工的使用是对未成年人的严重剥削。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群慧  
本文从产业成长、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视角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和工业化的成就,概括了工业化"中国方案"中的逻辑和经验。从产业成长看,本文通过数据和事实分析认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工业大国"、"大而不强"是中国的最基本经济国情;从工业化进程看,改革开放40年,总体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从初期阶段快速地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2035年全面实现工业化,但中国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产业结构演进看,可以将中国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按照市场化改革划分为市场经济方向探索、市场经济构建完善、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三个大的阶段,通过对各个阶段中制度变革、要素流动、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分析,刻画出40年中国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动力;从产业政策看,中国正确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业政策总体上是成功的,在产业政策操作层面努力做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干预资源配置但又要尽量避免直接介入资源配置,这个"度"总体把握相对合理。归结起来,工业化"中国方案"的核心经验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中求进"保证产业持续成长和工业化进程持续深化;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提高产业效率和促进产业迈向高端化;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培育全面持续的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形成全面开放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效率提升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曙光  郑鸾  梁爽  
产业园区是考察中国制度创新的重要视角,也是中国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园区经历了出口导向型阶段、重视高科技引进和技术创新阶段、重视产业链构建和系统性制度创新阶段。第一阶段的大连模式,第二阶段的苏州工业园区模式,第三阶段的粤港澳大湾区模式、中关村“飞地”模式、企业和政府优势互补模式,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工业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未来中国产业园区发展将更加重视“有机社区”和产业链构建,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各地应建立有为、有序的政府引导机制,充分尊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推动中国产业园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民良  
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然而,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却一直未得到解决,而且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仍然持有不同看法。在这种状况下,探讨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在我们看来,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实行再工业化的战略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进  杨建文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以数字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并不是传统工业的简单复苏和回归,实质是一场产业革命。再工业化战略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影响中国正常贸易的同时,进一步拉大中美技术差距,倒逼中国经济转型。为此,中国需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之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去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面临的经济现象,不同的去工业化模式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总量去工业化带来的一种消极后果是产业空心化,这也是目前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结构性去工业化能较好地保存一国的制造业与该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中国目前正处在即将进入去工业化阶段时期,制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汇率上升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行为也对中国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结构性去工业化是中国应该采取的去工业化模式。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军  徐康宁  
本文基于事实的观察和分析,并运用相应的实证检验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在工业化进程及空间演化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推动了工业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形式不一的演化;通过省级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证实了产业聚集正向影响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并进一步揭示了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作用的内在机理:产业聚集主要通过生产要素配置和增加产出两种功能影响工业化进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辉  
在全国工业化加速进程中,工业行业的内部结构和行业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行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驱动性和指向性的作用。本文主要考虑1998到2009年之间,全国工业行业发展的驱动机制,特别是主导行业的演化趋势。全国工业行业的主导产业驱动机制主要包括:产业关联角度的影响力、感应度以及影响范围,经济效益,生产规模以及劳动生产率。研究发现:化学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常年居于全国工业主导行业的前列;各行业在关联效应等主导特性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