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3)
2023(9486)
2022(7662)
2021(6885)
2020(6023)
2019(13796)
2018(13917)
2017(27071)
2016(15360)
2015(17757)
2014(18222)
2013(17948)
2012(16836)
2011(15029)
2010(15240)
2009(14423)
2008(14771)
2007(13809)
2006(12093)
2005(11112)
作者
(46559)
(39440)
(39013)
(37563)
(24797)
(18864)
(17943)
(15422)
(14733)
(14088)
(13361)
(13205)
(12430)
(12405)
(12274)
(12273)
(12261)
(11651)
(11435)
(11314)
(9843)
(9789)
(9601)
(8943)
(8925)
(8916)
(8870)
(8678)
(8047)
(8014)
学科
(67303)
经济(67237)
(41596)
管理(41580)
(31600)
企业(31600)
方法(30346)
数学(26565)
数学方法(26267)
(21039)
中国(19977)
(16308)
业经(14701)
(14457)
农业(14171)
地方(13977)
(12640)
(12418)
贸易(12413)
(12042)
理论(10075)
(9968)
(9895)
银行(9859)
(9465)
财务(9432)
财务管理(9401)
(9336)
(9297)
金融(9293)
机构
大学(229400)
学院(227136)
(93716)
经济(91672)
管理(83189)
研究(79171)
理学(71070)
理学院(70221)
管理学(68793)
管理学院(68378)
中国(59558)
科学(49907)
(49255)
(43373)
(42463)
(41730)
研究所(37814)
中心(36915)
(36176)
业大(35888)
农业(34386)
财经(33663)
(31008)
北京(30957)
师范(30652)
(30473)
经济学(29633)
(28368)
(27856)
经济学院(26829)
基金
项目(146653)
科学(114024)
研究(105383)
基金(105344)
(92261)
国家(91486)
科学基金(77089)
社会(66533)
社会科(62887)
社会科学(62866)
(57418)
基金项目(55532)
自然(49233)
教育(49035)
(48328)
自然科(48099)
自然科学(48084)
自然科学基金(47199)
编号(43502)
资助(43464)
成果(36374)
重点(33377)
(32621)
(32029)
课题(30016)
(29267)
科研(28365)
教育部(27643)
国家社会(27624)
创新(27537)
期刊
(105934)
经济(105934)
研究(65697)
中国(47854)
(40435)
学报(39572)
科学(35069)
(34053)
管理(29653)
大学(29473)
学学(27660)
农业(26921)
教育(24889)
技术(20382)
(20129)
金融(20129)
财经(17254)
业经(17230)
经济研究(16658)
(14963)
问题(14765)
(14590)
(12420)
技术经济(12237)
图书(11729)
(11687)
统计(11397)
理论(10687)
商业(10338)
世界(10162)
共检索到3434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高霞  高启杰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各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贡献。通过对各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弹性系数和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弹性系数计算比较,分析了各地区在劳动力转移方面优势和劣势,对各省区未来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雅丽  张莉莉  
在借鉴"推-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全过程出发,构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力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曾琳琳  刘念  
基于我国1995—2015年29省的省域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工业化发展是否通过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工业化水平增加1%,农村劳动力价格将上涨0.19%。工业化发展对工业化中期的农村劳动力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工业化后期开始,其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工业化发展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弱。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寿明  梁根新  雍长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洪武  班茂盛  
人口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对已经进入城镇完成转移的农村人口和仍留在农村尚未完成转移的农村人口的对比研究,指出文化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观念态度等社会素质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农民素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振刚  
农村劳动力素质、数量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在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量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配置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景再方  杨肖丽  赵玉娜  
为了解辽宁省农村转移人口基本情况,以及对农业农村和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对辽宁省14个市的182个村,共1788个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3,其中兼业型和非农型劳动力比例约为4:6;农村转移劳动力以男性为主,趋于年轻化,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主要以低技能职业为主;兼业型的转移劳动力主要流向地区是本乡镇,非农型的转移劳动力主要流向地区是省内城市;县域之间劳动力转移数量差异较大,县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转移劳动力比例较高。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县镇级城镇化的发展,加快了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也加剧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甬军  陈爱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玲  
本文利用我国省级截面数据实证探究我国工业化水平与"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密度的关系,经过数据的筛选和严格的诊断检验,并且在对计量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我们得出结论:我国"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密度和工业化水平成正向相关的关系,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度越高,反之,工业化水平越低,"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度越低。从实证的角度支持了关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造成我国‘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的猜想和假设。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周建华  谭方东  周倩  
农业转移劳动力住房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先行工业化国家都曾经历过。本文以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例,概述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住房表征,归总各国成功纾缓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经验与做法,希冀从宏观政策层面探寻共性规律,为中国农民工住房支持政策的建置提供参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雷佑新  曹愉  
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或缩小取决于两类经济效应的角力结果,而劳动力转移在这个角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行制度安排下,我国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增强东部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相反增强了其回流效应和极化效应,进一步扩大了地区经济差异。因此,必须在工会制度、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劳动立法体系以及户籍制度等方面重构现行正式制度安排,以改变现在劳动力转移的最终效应,达到缩小东西部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小勇  尹继东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与劳动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矛盾的,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做了相应研究。文章分别从加速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就业的抑制、促进和新型工业化与劳动力就业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评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空间。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工业化进程与劳动力就业相互影响的内部机理,以为合理工业化路径选择和有效的劳动力就业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金安  
面向21世纪,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如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无疑是众所关注的热点。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人口问题就是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障碍之一。本文从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关系入手,剖析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制约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并提出若干对策思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郑爱翔  吴兆明  王振华  
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过程既是农村转移劳动力逐渐适应城市化生活的过程,也是其逐渐实现职业成长的过程。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攻坚阶段,有效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终身职业教育机制对于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未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终身职业教育机制建设应重点包括构建多主体参与、多主体协作的运行机制,实施教育主体激励、教育对象激励,完善法律保障、财政保障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晓时  
基于诱致性技术进步理论,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进程有显著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每下降1%可以促使农机总动力增长1.85%;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同样对农业机械化有显著促进作用,农户工资性收入和农户农机投入每增加1%,农机总动力将分别增加0.32%、0.18%;考虑南北方种植结构、地形差异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同样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