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26)
2023(9225)
2022(7293)
2021(6590)
2020(5295)
2019(11726)
2018(11384)
2017(21587)
2016(11442)
2015(13061)
2014(13046)
2013(12860)
2012(11773)
2011(10869)
2010(10436)
2009(9617)
2008(9302)
2007(8066)
2006(7260)
2005(6869)
作者
(32487)
(27207)
(27135)
(25989)
(17200)
(12856)
(12352)
(10635)
(10482)
(9553)
(9344)
(9040)
(8749)
(8625)
(8569)
(8545)
(8240)
(7897)
(7759)
(7479)
(6942)
(6573)
(6514)
(6215)
(6169)
(6115)
(5962)
(5788)
(5380)
(5376)
学科
(59532)
经济(59481)
管理(28966)
(25955)
方法(22620)
数学(20768)
数学方法(20690)
中国(20172)
(17528)
企业(17528)
(15998)
地方(14162)
(12433)
贸易(12425)
(12114)
业经(11793)
农业(10808)
(9724)
环境(9493)
(9339)
(9306)
(9110)
(8583)
金融(8582)
地方经济(8554)
(8484)
银行(8478)
(8297)
产业(7720)
发展(7511)
机构
大学(169528)
学院(168095)
(83178)
经济(82056)
研究(65802)
管理(61470)
理学(53116)
理学院(52476)
管理学(51766)
管理学院(51463)
中国(51093)
科学(37294)
(36498)
(33737)
(32717)
研究所(30022)
中心(28211)
经济学(28005)
财经(27721)
(25669)
(25558)
经济学院(25301)
(23834)
北京(23470)
(22995)
(22919)
师范(22750)
业大(21645)
财经大学(20756)
科学院(20621)
基金
项目(115000)
科学(93140)
基金(87381)
研究(84740)
(76671)
国家(76139)
科学基金(65116)
社会(59174)
社会科(56304)
社会科学(56294)
基金项目(45253)
(41240)
自然(39003)
自然科(38169)
自然科学(38161)
自然科学基金(37491)
教育(37488)
(35603)
资助(34947)
编号(31911)
(27035)
(26925)
国家社会(26838)
重点(26599)
中国(25216)
成果(25098)
教育部(23380)
(23373)
发展(22664)
课题(22368)
期刊
(91392)
经济(91392)
研究(54565)
中国(32985)
科学(24783)
学报(24179)
(23903)
管理(23217)
(22739)
大学(18758)
学学(17644)
经济研究(17391)
农业(16926)
(15642)
金融(15642)
教育(14913)
财经(14044)
业经(13730)
技术(13055)
(12383)
问题(12195)
(11678)
世界(11108)
国际(10552)
(10191)
资源(8861)
技术经济(8638)
商业(8449)
统计(8377)
(7426)
共检索到2533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军  成金华  吴巧生  
在对30个省区工业化水平进行了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工业化水平的区域差异。通过对中国煤炭、石油两类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在区域工业增长中的判别分析,探讨了区域工业化水平对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这种影响以工业能源密度为动因,促成了区域工业化水平与能源消费总量水平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工业能源密度的降低和能源效率的改进有利于工业化水平提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康晓娟  杨冬民  
中国各区域的能源消费及其变动趋势存在很大差异,这一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区域能源消费差异的研究大多采用极差、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很少有采用泰尔指数方法。本文用泰尔指数来测度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的差异,对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进行分解,并将以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与以工业增加值为权重的泰尔指数相比较,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对区域能源消费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的总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是由东部地区省际差异所引起;自1995年以来我国区域能源消费的总体差异和东、中、西部内部差异均呈不断缩小趋势,但东中西部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军  徐康宁  
本文用1999—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及其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力资本水平、资本投入、对外开放制度和基础设施的条件下,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具有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方面;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聚集程度越高,其对工业化进程的促进作用越大。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程度和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区域间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将不断扩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曹俊文  
本文运用离差指标来测度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并将离差平方之和分解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使得能够测算总体差异的地区构成;将离差绝对值之和分解为各影响因素贡献份额,使得能够找出影响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不断扩大;能源消费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引起的,其中地区内部差异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人均资本存量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鹏   蒋美琴  
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构成和动力支撑。面对国内外重大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背景,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呈现新的特点。从以人为本、质量优先、自主创新、绿色低碳、数实融合和开放循环六个维度构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并对“十三五”时期各区域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的量化评估结果显示,“十三五”时期中国新型工业化水平整体不断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且存在扩大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是推动新型工业化水平提升的最重要来源。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但区域间呈现扩大趋势;数实融合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不足,同样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问题。进一步,使用Dagum基尼系数法研究了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结果显示,新型工业化指数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自主创新指数的区域内总体差异相对最大,是未来推动区域新型工业化协同的重要着力点;数字化发展正在发生区域分化,应引起重视;跨地区要素流动不畅,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域市场分割问题。研究认为,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二者之间的高效协同。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庞瑞芝  李鹏  
本文运用基于松弛的序列方向性距离函数对1985—2009年中国省际工业部门的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进行了核算,并着重从区域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政策角度分析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本文发现改革开放之初所推行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在促进东部工业崛起之时显著拉大了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差距,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执行的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在高耗能产业"污染西迁"影响下,并未能有效改观沿海与内陆新型工业化两极分化格局。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东部工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成功抵御了1998年以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彰显了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新型工业化增长模式转型中的重要价值。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丁翠翠  
基于2002-2012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将能源消费强度分为低、中和高三个层次,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系统广义矩(SYS-GMM)分析方法,对工业化、城市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均会导致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但城市化对低能源消费强度区域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高能源消费强度区域的影响却十分明显。此外,上一期的能源消费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和技术创新等均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中国存在技术创新的反弹性效应且能源价格对技术创新有诱致性作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丁翠翠;  
基于2002-2012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将能源消费强度分为低、中和高三个层次,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系统广义矩(SYS-GMM)分析方法,对工业化、城市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均会导致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但城市化对低能源消费强度区域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高能源消费强度区域的影响却十分明显。此外,上一期的能源消费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和技术创新等均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中国存在技术创新的反弹性效应且能源价格对技术创新有诱致性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广华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和提高能源价格能够降低能源强度。然后依据能源效率的定义,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对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进行分类,并对2010年中国能源效率的区域分布与2005年作了比较,研究表明30个参与比较的地区中仅有刚过半数的地区能源效率所属类别没有后退,基于此,提出国家应增加节能减排考核的辅助手段以及各地区应采用差异的节能措施等建议,对于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琦  孙根年  韩亚芬  
节能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实施有赖于能源消费水平的准确度量。能源足迹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准确测算能源消费水平的计量手段。文章着眼于能源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截面数据,测算出我国30个省区的能源消费足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出能源足迹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文彬  郝佳馨  
文章使用能源生态足迹测算方法,对中国1995—2016年的能源足迹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能源足迹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1—2011年间,能源足迹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从区域内、区域间、超变密度三方面对能源足迹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能源生态足迹区域内差异呈现"东—西—东北—中"递减趋势;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影响能源足迹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超变密度差异因素,区域内差异因素影响最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丽峰  
本文利用计量经济理论,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能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能源、环境、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第二,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是造成能源消费和环境问题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间相互影响;第三,短期内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是影响能源消费、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